廣東省惠州市博羅縣羅陽中心小學 張橋娣
注重學生體驗,提高課堂效率
——《乘法分配律》教學感悟
廣東省惠州市博羅縣羅陽中心小學 張橋娣
在課堂教學中注重學生的生活體驗、探索體驗、個性化體驗等,向他們提供充分的從事數學活動和交流的機會。同時,我們的教學要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使學生樂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有效的、探索性的數學活動中去。
體驗;探索;規律
《新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學應該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背景出發,向他們提供充分的從事數學活動和交流的機會。”現結合北師大版小學數學四年級上冊第四單元中的內容《乘法分配律》一課,談談個人的教學感悟。“乘法分配律”是運算律學習中難度最大的一個內容,學生不容易掌握,消化周期長。本節課主要是讓學生經歷探索乘法分配律的過程,逐步理解并掌握乘法分配律。為了更好地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在課堂教學中使學生的素質得到更好的培養和提高,本節課的教學過程我分三個環節展開。
數學來源于生活,又服務于生活。在數學教學過程中,我們可以把生活中的素材、情景、經歷作為教學資源,為學生創設“生活化”情境,既拉近了學生學習內容與現實生活之間的距離,學生從中又能夠根據自己的體驗,充分地感知“乘法分配律”知識的存在。
在這節課的教學中,我先從學生的生活感悟和生活經驗出發,引導學生分別用一句話和兩句話表示兩者之間的關系。如:課件出示有趣的圖片—唐僧、悟空和八戒。可以說“悟空和八戒都是唐僧的徒弟”,還可以把這句話分開來說“悟空是唐僧的徒弟,八戒也是唐僧的徒弟”。比如:“爸爸愛我,媽媽也愛我”這句話合起來,可以怎樣說呢?有時候,同樣的一句話可以一起說,也可以分開來說,像生活中的這種現象,在我們的數學王國里也有!今天我們就一起來探索其中的一種數學規律吧!
這樣,新課一開始就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既有利于學生感悟乘法分配律的結構特點,又培養了學生觀察周圍事物,思考問題的良好習慣,能使本來枯燥、難以理解的數學知識變得格外生動,還能讓學生對這一知識印象深刻,不容易忘記。
在人的潛意識中,都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究者。特別是小學生,對此需要更為強烈。在這節課的教學中,我結合學生的認知特點,讓學生經歷觀察、比較、猜測、分析和概括的過程,以自身的體驗去進行新知識的探索。
第一,關注學生的生活體驗,情境引入。我以學生身邊熟悉的情境為教學的切入點,用語言表達引領學生進入主題圖,用課件呈現課本情境圖,以動畫演示的形式讓學生體驗這一情境,先呈現單側雙面墻瓷磚,再呈現雙側雙面墻的瓷磚,引導他們從不同角度觀察,列出兩組不同的算式。
第二,關注學生的主觀體驗,探索新知。在這一環節中,我先提出學習指引,引導學生嘗試用自己的語言描述發現的規律(3個數、相同的因數、乘積加乘積、和乘一個數)。在這里,我為學生搭建了自我表現的平臺,讓學生運用樸素的語言概括出這些等式的共同特點,這些特點既是“乘法分配律”知識的雛形,更是學生建構“乘法分配律”這一知識的漸進臺階。
第三,重視學生的初步感知,舉例驗證。探索數學規律是有一個過程的,這個過程的認識不是老師傳授的,而是學生自己體驗感受的,學生已有的體驗和感受是學生探索新知、提高探索能力的重要一環。在這一環節,我先讓學生自己舉例子,再在小組間討論交流,最后全班交流。
第四,重視學生的抽象概括,歸納小結。在這里,我以語言引導學生對乘法分配律進行抽象的概括。學生根據前面所學的知識,很快就能用字母表示出乘法分配律:(a+b)×c=a×c+b×c,這時再引導學生用文字表達出乘法分配律,讓學生通過對比,體會用字母表示乘法分配律的簡潔性與優越性。
第一,注重學生的個性化體驗,理解規律。“不同的人以不同的方式學習不同的數學”,在此,我跳出數學學習“齊步劃一”的課堂框架,讓學生通過自身的個性化體驗,建立對數學知識的個性化理解。讓學生先猜一猜,為什么把這種定律叫作“乘法分配律”呢?再結合4×9+6×9 這個算式說明乘法分配律是成立的。這一問題的提出,目的在于引導學生關注乘法分配律的特點,學生對這一知識的思考過程也是乘法分配律形成的再現過程,可以讓多個學生進行表達,在相互表達中加深對乘法分配律的理解。
第二,注重學生對已有知識的體驗,激活聯系,運用規律。以舊知識作為橋梁,可以增加知識坡度,減輕學生理解的難度。在這一環節中,我先以課件的形式展現了豎式計算以及長方形的周長計算。這樣,讓學生在聯系中找尋自己已有的知識體驗,使得本節課所學的乘法分配律的內容再次升華。
在本案例的最后,我先讓學生說一說在運用乘法分配律的時候有哪些需要大家注意的地方,再談談自己的收獲。在交流中,讓學生再一次體驗乘法分配律,也讓學生知道乘法分配律可以使一些計算變得很簡便。這樣,再次從感性認識上升到了理性認識,也為下一節課用乘法分配律進行簡便運算做了很好的鋪墊。學生對于所獲得的體驗與感受及時進行梳理,也是提高探索能力重要的一環。
“課堂是學生表現的地方,不是老師表演的地方”。對于“乘法分配律”這一知識的形成,我讓學生充分經歷了感知、體驗、驗證、應用規律的過程,突破了教學的重難點。這樣設計,不僅考慮了數學自身的特點,也使學生在獲得對數學知識理解的同時,學生的思維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方面得到了進步與發展。我們要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首先要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關注學生各方面的體驗,讓我們的學生感悟課堂、體驗課堂、表現課堂、享受課堂。讓我們的數學課堂充滿生機與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