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農建
(上海對外經貿大學,上海 201620)
基于工商管理教育實踐的教育供給側改革的內在邏輯
魏農建
(上海對外經貿大學,上海 201620)
隨著移動互聯網技術及應用的迅速普及,信息技術與教育正在深度融合。在數字化興起的時代,如何從工商管理教育規律出發,深入探究管理教育的結構性改革,尋找到供給側改革的動力、主體以及目標,提高教育資源的使用效率,進而提升工商管理教育的質量,將是教育供給側改革的一個重點。本文結合多年高校教學改革實踐和文獻對教育供給側改革的內核進行分析。分析認為,教學自主權程度決定了供給側改革的動力大小;教師是供給側改革的主體,而教育質量和效率的提升是供給側改革的目標。改革成功的標志在于教師隊伍的水平提升和學生自我學習能力的形成。
供給側;工商管理教育;教育質量;效率
隨著移動互聯網技術及應用在大眾生活的普及,高等教育領域出現了一系列的新事物如慕課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MOOC”在國外已經成為一種蔚為壯觀的顯學(王海波,2015);成為直接沖擊高等教育現行教學方法的原子彈,其影響力的作用之強、范圍之廣、深度之深已經讓我們發出“傳統課堂”與“教師隊伍”是否還有必要存在的呼吁和思考。為什么要關注慕課?慕課的出現有著深刻的時代背景、巨大的現實需求和廣闊的應用前景。當社會知識總量呈現爆炸式增長,反映出基于課程的大學教育對知識傳授的速度越來越滯后于知識增長的速度。同時,隨著信息技術的日新月異和廣泛應用,知識的創造和產生呈現出數字化知識經濟時代特有的“網絡化形態”,傳統教育已無法滿足網絡化知識產生、傳播和應用的方式。受教育者亦亟需一種滿足其即時性、互動性、虛擬性、參與性和控制性等學習特點的新型數字化學習資源,用以支持混合學習、翻轉學習、碎片化學習、移動學習、泛在學習、個性化學習。因此,慕課的出現,是基于新環境下對高等教育改革的一種嘗試,也從側面反映傳統高等教育面臨著嚴重的生存危機。在移動互聯的新環境中,教育資源的重構和深度開發就成為一種必然的趨勢——學習已經是人類人生旅程的必修課,學習同時必須是有效率的。
本文基于慕課熱引出目前高等教育供給無法滿足社會教育需求的客觀事實,我們需要思考高等教育供給側的改革立足點應該是培養學生具備掌握系統學習以及再學習的能力,能夠持續適應新環境要求。目前正在深化的高等教育改革是一項復雜而又長遠的重大工程,客觀上應該明確問題,理清關系,辨明內在邏輯,而不能總是陷入教育改革的“西西弗思困境”,即一方面改革的必要性和必然性已成為一種常識,似乎所有的教育問題都可以通過改革來解決,對改革的崇拜和沖動總是推動一輪又一輪的教育變革。另一方面,改革又總是會出現異化,背離改革的初衷和本意,一輪又一輪的改革往往最后都會淪為形式化和儀式化的活動(孟照海,2015)。所以本文立足于環境與趨勢,從教育資源的供給入手,以工商管理學科為例,整體思考高等教育改革的內在邏輯。
教育供給側的改革(涉及教育價值鏈結構調整、學生和教師的主體供給,教育資源的來源和使用的客體供給),必然涉及教育的結構和質量,其核心是教育資源使用的效率,而其重點在于高等教育培養什么樣的未來人才。我們需要考慮,在移動互聯時代,管理去中心化的客觀現實要求我們的教學結構做出必要的適應型調整;需要我們對教育質量有一個社會適應程度的思考——好學生的標準是什么;需要有遠見的思考在智能技術持續推進下的人才標準(智能對話的出現,已經開始將一般化的知識轉化成了標準化的機器語言);需要對教學內容以及教學手段的采用和應用做出科學的決策。由于管理牽涉到制度和文化,所以,管理作為一種科學與藝術的結合,同樣需要在教育體系的設計中體現這種與其他類教育不一樣的特點。例如,教學課程的設計,要擯棄原有的層次分類的方法:即基礎類、核心類、選修、必修等等。可以按照其功能分為:管理工具類課程、管理專業類課程、人文知識類課程、實踐類課程。要灌輸“分布式管理”的思想和手段(作為網絡管理的發展方向,分布式管理指通過將管理任務分布到多個網點的多個服務器及多個人身上, 而使管理信息系統部門能夠管理好大型網絡環境的一種方法)。分布式管理的出現不僅是網絡管理規模化效率化的需要,更是基于三個方面客觀事實:一是形式與內容是管理要素的分散性。企業管理要素的分布式特征首先是其分散性。分散性意味著, 企業知識不可能被某一個人或群體(團隊、部門)所集中擁有或控制。二是關鍵是人員認知的分布性。根據分布式認知理論, 個人的認知不是孤立地限于自身, 而是與認知環境交互作用的結果, 即“分布式認知是一個包括認知主體和環境系統, 是一種包括所有參與認知的事物的新的分析單元”(Salomon, 1993, 周國梅等, 2002)。三是有能夠適應環境管理要求的信息技術的支撐。移動互聯網信息技術將管理資源突破空間限制的連接,使得企業內部資源共享機制可以建立,以實現包括知識等主體要素的分布式處理。改革是一種新觀念和新方法的引入,但這一過程必須經歷實踐者工作知識的“過濾”(孟照海,2015)。
以上的思考,都是出自于對環境和未來變化趨勢的判斷(教育互聯網化、教育國際化和學習泛在化等),是結合實踐對新理念與新方法(分布式管理與教育資源與信息技術的深度融合)的過濾。在新環境設計符合社會需要的教育產品與教學體系,需要立足于對環境和未來發展趨勢的精準判斷。而涉及到工商管理類各專業的實踐改革,它不是那種可以悠閑地躺在象牙塔中進行所謂模型設計的專業,而是更需要接地氣,即立足于企業經營實踐,不僅堅持以商業實踐為問題導向,更關注社會發展趨勢中新的管理問題。新的理念和方法是工商管理學科教育改革所肩負著的責任和義務。
工商管理教育,是歷史較為古老的行業的管理教育。從目前的分類來看,包括:運營管理、供應鏈管理、質量管理、庫存管理、收益管理、預測管理、戰略管理、人力資源管理、營銷管理、創業管理、跨文化管理、組織行為學、創新與技術管理、管理學研究方法等等。國外的工商管理專業在教學過程中強調兩點,一是柔性的學習計劃。美國工商管理本科學生有充分選擇課程的權利,并能夠設計符合自身興趣的課程體系,“人本中心”的教育理念在美國大學商學院學生課程選擇上顯現得尤為充分。例如,美國賓大沃頓商學院信奉“學生塑造自己的教育”為了貫徹這一理念,沃頓商學院實行“柔性課程方案”給本科學生提供大量的機會學習文理科、工科、護理、交通、教育、政府行政、法律、社會政策等多方面的知識,并且學習的課程不受限制,學習的方式也不受限制。每一學期學生們不僅在沃頓商學院上課,而且必須在別的學院上課。事實上,學生在畢業前至少43%的課程是在其他學院學習的,商學院還提供給學生其他學校的學習計劃。二是多元的實踐教學。主要包括三個環節,即課內實踐環節、課外實踐環節和校外實踐環節。課內實踐環節包括案例教學、計算機模擬、課程講座。課外實踐環節主要包括暑期學院項目、合作研究、學術報告會、研究基金。校外實踐環節包括社區志愿服務、實地考察、擔任咨詢顧問、休學一年海外實習等。
考慮前述的教育供給側改革的環境,下一步的工商管理類專業的發展需要深入分析外部的環境。目前,整體辦學環境的不確定因素增加和影響力擴大是一個基本態勢,優質師資和學生的來源競爭,不僅使得國內高校間競爭態勢愈演愈烈,而且國外知名高校的國內分校紛紛設建,進一步沖擊著高校原有的招生市場格局,也對國內高校的辦學條件和能力提出了極大的挑戰,而且現在根本無法準確預料主管部門對此的態度,如此,也讓國內高校的競爭環境發生了與以往根本性不同的變化。競爭不可怕,擔憂的是競爭的資源提供或條件不一而存在著從轉型的開始,就陷入了弱勢漩渦的風險。
外部的期望值變化是我們直接面臨的實際問題。按照目前中國的大學評價體系的要求,我們的學科建設、師資結構以及經費來源與國外都有著較大的距離,而且這種距離不是可以通過自身的能力在一個較短時間予以解決的,所以,大學本科教育水平的提高是一個長期的戰略任務,來不得半點的松懈。其中的核心問題又是師資隊伍的建設——即如何實現持續性保持人才高地的水平與地位。為此,要思考轉型中的現有資源與可利用資源。其中,師資隊伍的現狀比例(職稱、年齡、學歷);學術研究水平(論文數和科研項目的數據),教學研究水平(同前);學生來源地多元化等等均是基礎資源。
當前,移動互聯網的普及使得我們的教育環境更加動態、更加開放,強調互動、全球化,新環境客觀上要求高等教育供給側不斷改革。其中兩個環境相關數據可以說明高等教育在供給側改革的迫切性。一方面,國內學生高中畢業選擇出國尋求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數近10年快速增長,故我們高校教育工作者必須靜下來思考在新環境沖擊下的生存和發展問題。比如中國赴美讀本科的人數從2005-2006學年9309人,增至2013-2014學年11萬人,人數上漲超十倍,遠高于同期留學生總數增長水平。另一方面,國內每年約600萬以上的高校畢業生面臨難以適應企業發展需求。拋去宏觀經濟和畢業生自身因素,高校教育未能跟上企業需求也一直是高等教育供給側需要改革的關鍵點。

圖1 目前高等教育供給側改革起因分析框架圖
進一步來說,移動互聯網環境下教育資源的生產、分配、消費方式發生了深刻變化。在萬物互聯的環境里,人類生存方式有很大變化——人們對時間安排、空間距離感都有了新的感受。受教育者可以接觸到來自全球的教育資源,一定意義上,世界互聯網化帶動了教育全球化。教育工作者面對著注意力有限的受教育者更為精細的需求,而且面對著來自全球高校的競爭。從外部看,信息技術支撐下的新型產業高速發展,從外部逼迫高校人才培養格局的變革;新的生活(生存)方式自我學習下的已經商業化了的環境,也讓高校現在的教育價值令人質疑。復雜環境,需要有復雜的思考以及復雜路徑去適應。
事實上,如果我們提供的教育能夠滿足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和企業經營的需要,如果我們的畢業生不再是社會詬病的對象,如果我們的師資都能夠成為企業管理的專家,那么,中國的管理教育就會進入一個新的循環!因為我們管理教學有著天然的教育資源支撐:我國有著世界上最多量而且快速發展的企業,有著世界上最復雜的企業格局,有著世界上最齊全的產業結構。這些就是工商管理教育最具價值的基礎。隨之而來就有一個重要問題需要解答。大學里,都非常強調學生的能力培養,那么到底什么是能力?本科生又應該掌握哪些能力?這些能力獲取的渠道、方式、載體如何?這些都是我們必須回答的基本問題,也是供給側改革中我們繞不過去的話題。
人的能力是什么?是一個人對環境變化適應性的程度表示,作為經驗的函數,能夠反映出應對環境變化的及時性和適合度。而因為能力具備相對的穩定以及客觀存在的惰性,因此,能力獲取的渠道是唯一性的——即通過獨特的專門的訓練,使之形成一種慣性反應的行為。而這種訓練不得不去考慮,訓練的成本和產出的效率,以及由于能力演化是量變到質變的過程,所以,也要注重這個過程的重構。
本科階段需要些什么能力?如果把環境作為自變量,能力就是因變量,所以,環境的復雜性會明顯提升人的適應性程度。復雜環境,才會出現復雜思維,也就需要有復雜方案的設計與復雜路徑的培養——進行觀察力、判斷力、綜合力的訓練。從一個人的成長的視角做出的歸納來看,本科階段是未來工作能力形成的關鍵階段,這個階段有幾個基本特征:第一次接觸系統的社會知識、第一次接受系統的專業化能力訓練、第一次融入精英社區等等。因此,這個階段重要的并不是某個特定專業化的訓練,而是一種綜合性的系統訓練,它的目標應該是學習能力的初步形成——即一種持續地再學習能力的基本功訓練與形成。因為,我們培養的不是“盲人摸象”般的“井底之蛙”,而是未來必須面對復雜環境的管理精英。
本科教育是一所大學賴以生存的基礎,也是社會衡量大學教育水平的主要標志,本科教育如何在保持原有特色、經典的基礎上實現適應大學辦學要求的華麗轉身,或者說滿足供給側改革的質量與效率的提升?其關鍵在于選擇外部環境和內部資源高度融合的建設路徑。融合路徑閃爍復雜,但從大學教育的一般規律歸納,這些路徑包括教學體系的科學化、教學內容的前沿化、教學手段的先進化。
所謂的教學體系的科學化,首先就是教學理念的科學化。大學的本質既是知識傳授的場所(指整體的知識),也是人文素養訓練的平臺,因此,由于知識的不斷更新和顛覆——注意,通常所講的百年管理的歷史很顯然不是只有這一百年,追溯我國戰國時代的《孫子兵法》就有璀璨的管理思想。但是在這過去的100年里,管理得到了更深刻的認識、實踐和學習,使之形成了一定的體系。從泰羅以秒表計時為代表的科學管理,到福特的汽車裝配流水線生產;從斯隆對組織的思考和管理,到諸多研究者對人對勞動者的深入探索;從對二戰教訓中尋求企業發展,到著名的麥卡錫營銷4P組合理論和麥格雷戈的X-Y激勵理論;從對源于軍事物流系統的研究和運用,到面臨組織危機時對管理理論和模式的不斷創新;從東方管理理論在西方的風行,到源源不斷的各種管理模式實踐,以及如今移動互聯網時代下的平臺式管理模式興起。管理,適應著新的時代出現——一種理論解決了時代難題,又被新的理論質疑,周而復始推動著社會進步。世界在不斷地更新,管理也在不斷地更新,人更是被不斷地更新。“管理只有恒久的問題,沒有終結的答案”。所以,理念的科學化要求我們要用批判的思維、與時俱進的心態,能夠按照社會環境的變化,實時調整我們的課程體系結構。其二,課程的結構包括專業內部結構和專業間外部結構的協調,它表明盡管隨著社會分工不斷細化,專業課程越來越細,如果在這細化中不能夠注意專業間外部結構的協調,最終培養出來的學生會顯著地受制于專業知識結構而不具備有復雜社會的生存能力和拓展能力。所以,綜合學習能力的培養方案設計才是教學體系科學化的關鍵。其三,教學體系的科學化還應該有保障機制的合理性,這里的合理性包括管理機制的嚴肅性和管理權責的靈活性。
教學內容的前沿化,不僅是檢驗受教育者的培養訓練能否符合教育目標的標志,也是一所大學是否能夠獲得社會高度認可的關鍵。前沿知識,既包括已經成為定論的專業領域內學術框架及最新成果,也包括尚在研究的具有未來價值的學科專業方向性新問題。教學內容的前沿化,作為一種體系出現在課堂上,不僅可以幫助學習者縮短與社會正在進步、演化的各種事物間距離,也可以通過前沿問題激發他們的好奇探索精神,培養他們的學術敏感。當然,教學內容的核心問題在于教師隊伍的建設。因為不管是知識的傳授還是人文素養的訓練,都必須依靠教師去實施。如此,教師本人的知識結構就決定了教學內容前沿的水平以及前沿化的范圍。只有在教師群體的知識體系及把握學術前沿理論的基礎上,才有可能讓學習者在不斷接觸專業前沿知識(理論與實務)的前提下去運用自身的能力創新知識。其考量形式在于教師擁有連續不斷地個人研究領域內成果。這樣一來,對教師科研與教學的考核機制的科學性與合理性就成為高等教育供給側改革的重要路徑之一。其中,管理教育應該成為其先行先試的前沿。
教學手段的先進化在于整體上能夠運用先進的教學工具和教學方法去不斷提升教學的效率。例如網絡工具——MOOC的使用,翻轉課堂的使用,以及案例教學法乃至項目教學法的運用等等。適應海量的大數據時代,網絡工具不斷推陳出新,使得教學效率大大提高,從而幫助學習者可以悠閑地分配學習時間,并為在有限的時間里學習到更多知識、接受更多訓練提供了空間。有人說(舍恩伯格),在電腦統治的世界里,只有兩種人在生存:一是設計者;二是操作者。因此必須考慮:在網絡的世界里,我們如何借助手段的力量,用線上線下的有效結合,將學生拉回課堂有效地實施系統教育。案例教學則通過事實提供、問題分析、場景辯論、經驗總結,幫助學習者在較短的時間內把握以往的經驗類知識并思考未來發展的那些能力的掌握。項目教學更是將管理實踐直接引入到教學過程,從而為學習者了解社會、分析問題、運用知識提供了一種現實平臺。尤其要注意的是,社會實踐并不是一定要直接地進入到社會的某個企業或者某個特定人群中進行,利用項目教學,以一種特定的方式,更容易讓學生主動地按照自己感興趣的內容,去扮演一位合適的管理者,在完成項目要求的同時,接觸到社會實際問題以及自我發現解決問題的方式方法——路徑。
總結來看,教育供給側改革,就是在適應社會、環境變化的前提下,按照新的教學理念,設計新的教學內容,采用新的教學手段和方法,提高教育的質量和教育的效率。
在以往的改革中,我們比較注重需求側,片面地提出“以學生為中心”的口號,甚至于極端地提出“一切為了學生、為了一切學生、為了學生一切”。學校為學生服務沒有錯,但是,在辦學主體沒有界定清楚的情況下,強調以學生為中心的結果,實質上是放棄了教師的引領作用,也不恰當地放大了學生的中心地位,其結果是一方面把不知如何在教學過程中“以學生為中心”的老師趕到了單一追求個人論文發表的死胡同;另一方面,也把求知欲旺盛的學生推到了追求所謂社會實踐能力的死胡同,各種職業證書成為“學習”的目的。其結果就是高等教育的質量相對社會進步而下降。
滿足學生的求知需求是重要的,但是學生是產品而不是消費者,是那種需要具有不同辦學理念的高校根據社會需要去設計、制造、銷售的人才產品,不存在以學生為中心去辦高等教育的邏輯,學生只有“成才-優質的產品”才是根本!因此,在一個需要引導、指點的高等教育領域,其辦學主體除了教師之外,還有誰能夠承擔起如此的重任?由此,高等教育的供給側改革動力,就在于給予教師教書育人更多的自主權,并真正落實教授治校,以實現供給側改革的目的——提高教育質量和效率。“開水的沸點只有鍋底知道”。學科建設的門道也只有站在第一線的老師們清楚。這里面就包括了在創新思維的驅動下,教育供給側的管理、教育教學結構的調整。因此,以下四方面的機制健全是重要的。
組織創新機制。以去中心化的權限架構的重新確立以及分布式管理體制確立,一味地追求集中、統一,不要說環境不容許、技術條件不容許,教師水平也不容許。
治理體系機制。要持續完善全員績效考評機制,落實教授治校的機制。
治理結構機制。在去中心化的管理時代,實施職能化的全員治理結構,設計并建設教師與學科、學院(系)、學校、學生保持良好溝通的共用平臺。
鼓勵創新和容許試錯機制。創新是一所高校的本質能力的體現,作為知識的傳播者以及知識的創造者,創新是每位教師的核心工作。這種創新應該是一種體系,包括了教學理念的創新,手段的創新以及教學模式的創新等等。
為什么提出上述的一些機制?如果借用消費者行為分析的S-R模型,我們可以把正在變化中的高等教育那些“管理下沉”“院辦校”的舉措,看作是外部制度的“刺激”。注意,這是一個對我們有較強約束力的小環境,一所管理學院正在做的那些事情看成是反應性的調整,其中間是“black box”,它牽涉到學院的資源以及利用程度。資源不僅有人的資源,也有物的資源,以及制度資源等等。換句話說,高等院校變化中的制度必須是通過“black box”起作用的,但是同時,我們最終的實施內容又必須符合外部更大環境的約束,也就是說,要符合高等教育的發展規律性——中國高等教育環境的約束。在目前還沒有完善、完整的轉型機制和體制的情況下,我們也只能夠按照環境的約束條件進行反應式的調整。
[1] 萬里鵬,鄭建明.分布式管理與圖書館管理創新[J].大學圖書館學報,2002[06].
[2] 劉成,黃智軍.簡論網絡管理的重要發展方向:分布式管理[J].企業家天地(理論版)2009[01].
[3] 劉西林,閆博華,王軍.分布式組織中共享信息的生命周期分析[J].情報雜志,2006(11).
[4] 王海波. 國外當前慕課發展中存在的問題探析[J].復旦教育論壇,2015[04].
[5] 蘭國帥,王嵐,李慧娟,等.“MOOCs”的六點質疑及回應[J].高教探索,2015[02].
[6] 孟照海.從實體到關系:教育綜合改革的范式轉型[J].中國人民大學教育導刊,2015[04].
[7] 周國梅,傅小蘭.分布式認知——一種新的認知觀點[J].心理科學進展,2002[02].
The Internal Logic of Education Reform of the Supply Side Based on Business and Management Education Practice
Wei Nongjian
With the rapid popularization of the mobile Internet technology and its application ,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education are deeply integrated. Rise in the digital era, how to start from business management education law, further explore the structural reform of management education, find the power the main body and target of the reform of the supply side, improve the efficiency of the use of education resources, raise the quality of the business and management education will be a focus of the reform of education supply side. This paper based on the teaching reform practice and literature analyze the reform of education supply side core. Through analysis, power of the reform of teaching autonomy degree determines the supply side size; Teacher is the main part of the reform of the supply side; the improvement of education quality and efficiency is the goal of the supply side. A mark of Reform success lies in the improvement of teachers and the formation of students' self -learning ability.
supply side;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education; Educational quality; Efficiency
G4
A
1005-9679(2017)01-0121-05
魏農建,上海對外經貿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研究方向:產業經濟、戰略管理、營銷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