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寶貴,陳如芳(遼寧師范大學 國際教育學院,遼寧 大連 116029)
泰國東北地區高校本土漢語教師現狀調查與分析
李寶貴,陳如芳
(遼寧師范大學 國際教育學院,遼寧 大連 116029)
泰國東北地區高校本土漢語教師在漢語基本知識和技能、漢語交際能力、中華文化與跨文化交際、課堂教學組織和管理等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問題。主要原因有:本土漢語教師漢語基礎不夠扎實;留學中國經歷欠缺;教學理論知識匱乏;漢語教學經驗不足;備課不夠充分。基于此,解決問題的主要措施有:中泰雙方共同努力,加大資金投入力度;提高本土教師待遇,充實漢語師資力量;定期舉辦研討會,加強中泰教師交流;提供多樣化培訓,著力提高教學水平;充分發揮志愿者和公派教師的作用,彌補本土師資短板。
泰國東北地區;高校;本土漢語教師;現狀調查
隨著中泰兩國經貿交往日趨頻繁,泰國對漢語人才的需求越來越大。吳應輝等研究泰國漢語傳播模式時發現,中泰貿易額與學習漢語的人數具有密切相關性:中泰貿易總額每增長1億美元,泰國學習漢語的人數就增長2 000人[1]。因此,李宇明提出,當下漢語傳播的主要動因是經濟[2]。為滿足中泰經貿發展帶來的持續增長的漢語需求,泰國高校紛紛開設了漢語課程,培養各類漢語人才。泰國高校教育委員會所屬的公立、私立及師范類大學共有165所,其中79所學校設置了中文專業,占總數的48%。盡管目前泰國漢語教育事業發展態勢良好,但教學中依然存在不少問題,亟須解決。
本土教師是泰國漢語教學的重要力量。漢語教學要想在泰國本土扎根并保持長久的生命力,必須依靠本土教師。本研究基于泰國東北地區高校本土漢語教師的現狀調查,分析該地區漢語教學存在的問題及成因,并提出解決對策,以期為改進泰國漢語教學提供借鑒。
泰國東北地區共有7所普通大學(不包括師范類),其中瑪哈沙拉坎大學、孔敬大學和烏汶大學3所大學開設了漢語專業。我們向上述3所大學的漢語專業學生發放了315份問卷,回收有效問卷302份。同時向以上3所學校的本土教師發放了10份問卷,回收有效問卷7份。此外,我們還對16名漢語專業學生和7名本土教師進行了訪談。最后通過Spss16.0軟件對調查結果進行統計,并結合訪談,總結出泰國東北地區高校本土漢語教師的現狀。
第一,本土漢語教師數量不足。瑪哈沙拉坎大學、孔敬大學和烏汶大學一共只有10名本土教師,而每位教師承擔的工作卻十分繁重:每學期至少承擔3門課的教學任務;協助學校定期舉辦各類漢語培訓和文化活動;擔任行政職務等。第二,教材種類單一,缺乏針對泰國學生特點而編寫的本土化教材。第三,教學手段有待創新。不少教師提到,泰國學生比較喜歡對話表演、制作視頻短片、游戲等小組活動。但囿于教學條件和教學進度,無法充分開展這類活動。
調查發現,本土教師都有提高自身漢語知識、交際能力以及教學技能水平的意識。其一,在漢語知識與交際能力方面,教師會根據興趣或任教的課程,閱讀相關文獻,并通過看中國電視劇、聽漢語歌曲、與中國教師聊天等方式提高聽說能力;其二,在了解中國文化方面,教師會利用各種網絡資源了解中國文化知識,有的教師還會利用去中國參加漢語培訓的機會,親身感受中國文化;其三,在漢語教學技能方面,教師會根據學生的評價與反饋提高自身的從教技能,主動調整、改進課堂教學活動。
本文從五個方面對本土教師的教學能力進行問卷調查,從中發現教師在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問卷共設33道題目,每題的評分為1-5分。每一項的最終評分為教師或學生針對這一問題的平均分值。
(一)漢語基本知識和技能
培養學生掌握漢語的基本知識和技能是漢語教學的根本任務。因此,漢語教師首先應具備扎實的漢語基礎知識和過硬的基本技能。對教師漢語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評價調查如表1。

表1 對本土教師的漢語基本知識和技能的評價
由表1可見,“了解漢語的成語和慣用語”與“掌握基本、通用漢字的結構、發音和意義的關系”兩項得分較低,原因主要在于以下兩個方面。
其一,教師對漢語的成語和慣用語掌握不足。一方面,學生的評分持續下降,說明對教師成語和慣用語的知識掌握不太滿意。這是因為一年級學生學習成語或慣用語時,只需要教師解釋基本義就可以了。但是,隨著學習時間的增加,學生掌握了一定的漢語詞匯和中國文化方面的知識后,對本土教師的要求就會更高。另一方面,教師的自我評價分值比學生的平均分值低,這反映了本土教師意識到自己對漢語的成語和慣用語不夠了解,需要進一步學習。
其二,教師沒有掌握基本、通用漢字的結構、發音和意義的關系。從表1可以看出,一年級學生的平均分值最高,而二、三、四年級學生的平均分值有所降低。這是由于學生剛開始接觸漢語時,對漢字非常陌生,大多數學生只能了解基本的字形、字音和字義,難以將漢字的結構、發音和意義的關系聯系起來。而隨著學習的深入,中、高年級學生對漢字學習的要求也越來越高,教師漢字知識儲備不足,導致無法滿足學生的求知欲望。
(二)漢語交際能力
漢語教學以培養學習者運用漢語進行交際的能力為目的,這就要求教師能夠熟練使用漢語進行交際。對教師漢語交際能力的評價調查如表2。
由表2可見,“在課堂中能用合適的語調領學生朗讀課文”及“能正確使用標點符號”兩項得分較低,這說明教師對漢語的語音語調、標點符號的用法掌握得不準確。
一是語音、語調方面存在不足。一年級到四年級的平均分值持續下降,這說明隨著年級的升高,學生會越來越注重教師在漢語表達中的語氣和語調。不少學生認為本土漢語教師雖然發音基本正確,但語音語調與中國教師相比仍有差距。從本土教師的自我評價也能看出,他們已經認識到自己在語音語調方面存在的不足。
二是標點符號的用法掌握得不夠準確。調查發現,學生的年級越高,對教師“能正確使用標點符號”的能力評價越低。漢語標點符號對泰國學生來說是學習難點之一。在初級階段,學生只能學會幾個基礎的標點符號,但在中高級階段,他們將會面臨更為復雜的標點符號使用情況。教師對標點符號的相關知識一知半解,無法滿足學生的需求。從表2也可以看出,本土漢語教師的自我評價比學生的評分還要低,這說明本土教師已充分意識到這方面能力需要進一步提高。
(三)中華文化與跨文化交際
第二語言教學所從事的不僅是外語教育,更是一項為持不同語言、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群架設相互溝通橋梁的工程[3]。漢語教師的工作本身就是一種跨文化交際,掌握中華文化知識及跨文化交際是漢語教師必備的素質。對教師中華文化與跨文化交際能力的評價調查如表3。

表3 對本土教師的中華文化與跨文化交際能力的評價
由表3可見,學生對教師在“中華文化與跨文化交際能力”的評分較低。一年級到四年級學生的平均分值都在3.50-4.00分之間,說明學生認為教師中華文化基本知識、基本技能不足,對文化的解釋能力欠缺。而本土教師自我評價比學生的平均分值高。可見,學生的想法與本土教師不太一致。這說明,泰國學生學習漢語不僅僅是為了學會使用這一語言,他們對中國文化同樣充滿興趣,而本土教師在文化傳播方面的能力差強人意。隨著學生學習漢語水平的提高,他們對教師所具備文化知識素養的要求越來越高。
(四)課堂教學與組織
課堂教學是直接幫助學生掌握語言的中心環節[4],是學習者獲取漢語知識與能力的主要渠道,直接關系著漢語教學的質量。對教師課堂教學與組織能力的評價調查如表4。

表4 對本土教師的課堂教學與組織能力的評價
由表4可知,教師在課堂教學與組織能力方面主要存在以下兩個問題。
一是缺乏有效設計課堂活動的能力。針對泰國本土教師“能設計課堂活動,并能有效完成”這一項,從一年級到四年級學生的評分持續下降,而本土教師自我評價的平均分值也相對較低。這說明課堂活動設計環節存在問題。與學生的訪談中得知,學生們非常喜歡教師在課堂上組織游戲、比賽等活動,這有助于吸引他們的注意力,營造良好的課堂氛圍。但教師限于教學內容多、課時少等因素無法充分設計課堂活動,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是欠缺有效利用現代教學媒體的能力。多媒體教學可以直觀、生動地展示教學內容,活躍課堂氛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多媒體自身的功能和教師的智力資源相結合,可以充分保證教學信息的準確性和課堂教學的質量與效果[5]。學生的評分持續下降,說明教師未能充分利用多媒體進行授課。訪談中我們也了解到,有些本土教師只采用“教師講、學生聽”的傳統教學方法進行教學,沒有有效利用多媒體,這使教學效果大打折扣。
(五)課堂管理
學生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的有效發揮得益于教師的組織與管理。教師的課堂管理能力是決定課堂教學成功與否的重要因素。教師課堂管理能力評價調查如表5。

表5 對本土教師的課堂管理能力的評價
由表5可以看出,目前本土教師在課堂管理方面存在的主要問題是:不能通過有效的管理策略把控課堂。針對這一項能力的評分,只有一年級學生和本土教師自我評價的平均分值在4.00以上。可見,本土教師認為采用的課堂管理策略有效。然而,大二、大三和大四的學生認為教師對課堂的綜合性管理做得還不夠,應進一步調整課堂管理的方式和策略,確保課堂教學活動的順利進行。
(一)漢語基礎不夠扎實
漢語教學中,教師掌握的漢語本體知識是否扎實會對教學質量產生重要的影響。如果教師的漢語基本知識不牢固,那么學生的漢語水平也很難提高。有些本土漢語教師學習漢語較早,當時的對外漢語教學尚處于起步階段,授課方式較為單一,教材內容也陳舊落后。因此,這部分本土教師基礎知識不夠扎實,在教學能力上也有欠缺。
(二)留學中國經歷欠缺
中國的留學經歷,一方面可以使本土教師有機會在目的語環境下學習漢語,提高聽、說、讀、寫能力;另一方面,近距離接觸中國文化,親身感受當代中國各方面的巨大變化,可以增進教師對中國的了解,豐富文化教學內容。但是目前仍有部分本土教師沒有留學中國的經歷,對中國的了解不足,在口語和聽力上也有欠缺。
(三)教學理論知識匱乏
本土漢語教師的專業背景不同,對漢語言知識和教學技能的掌握程度也各不相同。調查發現,只有57%的泰國本土教師畢業于對外漢語教學專業或漢語國際教育專業,其他則是漢語言文字學、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中國現當代文學等專業。這些來自于其他專業的教師,雖然漢語本體知識和中國文化知識扎實,但他們對外漢語教學專業理論知識特別是教育學理論和心理學的知識不足,在課堂上難以做到因地制宜、因人而異地靈活選用合適的教學方法,因此很難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四)漢語教學經驗不足
一些剛從事漢語教學工作的本土教師,由于教學經驗不豐富,雖然掌握了一定的教學理論知識,但缺乏選擇有效的教學策略進行授課的能力,不能很好地將理論應用于教學實踐。教學中遇到問題,不能靈活運用所學知識加以解決,再加上缺乏課堂組織與管理能力,因此很難把控課堂。
(五)教師備課不夠充分
課前備課是對教師的基本要求之一。備好課可以加強教學的計劃性和針對性,有利于教師充分發揮主導作用。然而在泰國學校的實際教學工作中,教師的任務不僅僅是漢語教學,還要擔負其他行政工作,這些工作都會分散教師精力,占用備課時間,影響教學。
(一)中泰雙方共同努力,加大資金投入力度
目前,泰國漢語國際教育的發展進入了一個新階段,漢語教學機構的運營、學校基礎設施建設、漢語教師培訓、文化交流活動的開展等都需要有穩定的資金投入作為保障。因此,中泰兩國政府應建立漢語推廣投入的財政保障機制[6],加大資金投入力度。第一,中國政府應進一步擴大孔子學院獎學金生規模,資助更多的泰國學生留學中國;第二,泰國政府應設立“留學中國”獎學金,選派優秀漢語畢業生到中國攻讀碩士、博士學位,鼓勵成績優異、對漢語教學職業感興趣的學生到中國學習,為培養合格的本土漢語教師儲備力量;第三,泰國教育部應為高校漢語教師提供研究經費,鼓勵他們開展漢語教學相關研究,提高理論水平,增強實踐能力,為促進泰國漢語國際教育事業的發展提供新思路和新方法。
(二)提高本土教師待遇,充實漢語師資力量
在“三教”問題中,最核心的問題是教師問題[7]。只有本土漢語教師隊伍不斷發展壯大,才能從根本上解決漢語傳播的師資不足問題。要想實現教師隊伍良性發展,必須采取有效措施提升職業吸引力。然而,目前泰國漢語教學的職業吸引力明顯不足,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本土漢語教師難以取得合同編制。泰國教師招聘考試競爭日趨激烈,大部分新手教師只能成為學校的合同工,很難獲得正式教師的編制。二是與其他行業相比,合同制教師的工資水平偏低。例如,工程師、護士、導游或者翻譯的工資一個月至少是3 000-4 000元(人民幣),而合同制教師只有2000-3000元(人民幣)。三是學歷不同的教師收入差距大。目前泰國的高校教師不屬于國家公務員,只是大學的學術職員。不同學歷的高校教師,收入差別很大。碩士學歷的月工資大約為3 000-4 500元(人民幣),博士學歷的大約為5000-8 000元(人民幣),然而博士學歷的教師數量極少。并且,高校教師的招聘考試競爭激烈,錄取比例非常小。因此,大部分漢語專業畢業生不愿意從事漢語教學工作,部分想成為漢語教師的又面臨著激烈的競爭,很難跨進正式教師的門檻。一個行業要吸引很多優秀的人才入行并在平凡的崗位上甘之如飴,就必須為這個行業的從業人員創造良好的環境,讓他們實現人生的價值[8]。泰國教育部、高校教育委員會等部門應反思目前漢語教育中存在的教師少、待遇差的問題,積極采取相應措施,擴大漢語教師招聘考試規模,“加大經費保障力度,為本土教師提供生活的保障”[8],吸引更多的漢語人才從事漢語教學工作。
(三)定期舉辦研討會,加強中泰教師交流
國際漢語教育面對的是多種多樣的教學對象,紛繁復雜的教學環境,應將漢語教學的一般規律,與所在國家和地區的教學實際相結合,并加以改造,以求適應教學與學習的特殊需求[9]。泰國漢語國際教育近10年發展迅速,但東北地區基礎仍然較為薄弱。中泰兩國漢語教師應加強交流合作,商討解決泰國漢語教學中存在的瓶頸問題。一是泰國高校教育委員會、泰國孔子學院應“根據需求有計劃地邀請不同研究方向的漢語教學專家為教師進行專業化培訓,以此開闊教師的理論視野”[10],提高教師的授課質量。二是擴大參會人數規模,邀請不同層次的人參加。比如,可邀請孔子學院與高校教育委員會單位領導、泰國高校本土教師、中國教師、漢語專業學生以及與泰國漢語傳播相關的業界代表人士廣泛參加,交流漢語教學與中國文化傳播經驗,了解最新的泰國教育政策與漢語教學現狀,共同商討泰國漢語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及成因,提出改進泰國漢語教學的建議,進而對泰國漢語國際教育未來發展方向做出規劃。
(四)提供多樣化培訓,著力提高教學水平
教師是教學活動的靈魂,教師隊伍的水平在相當程度上決定著教學質量的高下[11]。定期組織各類專業培訓是加強對外漢語師資隊伍建設的重要途徑。因此,應重視教師培訓工作,鼓勵本土漢語教師參加國內外的專業培訓,提高業務能力及素養。通過與本土教師的訪談,我們了解到泰國東北地區本土漢語教師大多都參加過中國漢語教學有關機構組織的培訓,也有部分教師參加過泰國朱拉隆功大學、法政大學組織的相關培訓。培訓主要有兩種類型:一是以漢語本體知識和技能為主;二是以漢語教學法為主。只有語言知識和教學方法的培訓還遠遠不夠,針對本土教師的培訓類型應當多樣化。第一,加強更新教學理念的培訓;第二,加大對中華才藝掌握技能的培訓;第三,增強培養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訓。總之,只有建立相應的教師培訓機制,才能為培養合格、優秀的漢語教師提供保障。
(五)充分發揮志愿者和公派教師的作用,彌補本土師資短板
由于世界各國漢語教學發展快,漢語師資需求多,而本土漢語人才培養周期長,短期內難以成才,許多發展中國家目前的漢語師資主要靠中國派遣的志愿者教師和公派教師支撐[12]。因此,中方派遣漢語教師和志愿者,是當前解決海外漢語師資短缺的有效途徑。
其一,合理規劃志愿者任教時間。目前,中國漢語教學有關機構向泰國派出的漢語教學志愿者人數截至2014年7月累計達到10 567人次[13]。這些志愿者大多是本科生和碩士研究生,“任期一般為1至3年不等,具有臨時性,結果往往是,教師剛適應了本土環境和教學等,其任期也結束了”[14]。這種缺乏延續性的做法,必然會制約泰國漢語教學事業的發展。因此,中方應合理規劃志愿者任教時間,充分發揮志愿者的作用。其二,選派優秀漢語教師到泰國大、中、小學等教育單位長期任教。與志愿者相比,公派漢語教師具有更強的教學、管理能力,能夠有效提高泰國漢語教學質量,培養出更多的漢語人才。
除此之外,泰國漢語教學界也要積極與中國方面開展合作,采取措施吸引優秀人才赴泰國任教,促進泰國漢語教學事業的發展。同時,必須清醒認識到,加大教師(國家公派、校際交流)和志愿者的派出力度,這只是一種“輸血”措施,培養從事漢語教學的本土人才的“造血”措施[15],才是漢語教育在泰國可持續發展的根本之道。
[1]吳應輝,央青,梁宇,等.泰國漢語傳播模式值得世界借鑒——泰國漢語快速傳播模式及其對漢語國際傳播的啟示[J].漢語國際傳播研究,2012(1):1-13.
[2]李宇明.孔子學院:架起語言文化互信互鑒互惠之橋[J].中國高等教育,2014(23):20-22.
[3]張和生,魯俐.再論對外漢語教師的素質培養[J].語言文字應用,2006(S2):163-167.
[4]呂必松.關于對外漢語教師業務素質的幾個問題[J].世界漢語教學,1989(1):1-17.
[5]李嘉郁.多媒體技術在文化教學中的應用[J].暨南大學華文學院學報,2004(2):14-18.
[6]胡仁友,趙俊峰.基于SWOT模型漢語國際推廣戰略分析[J].東疆學刊,2013(3):27-36.
[7]崔希亮.漢語國際教育“三教問題”的核心與基礎[J].世界漢語教學,2010(1):73-80.
[8]李寶貴,陳晨.意大利孔子課堂融合發展的路徑[J].沈陽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2):10-13.
[9]趙金銘.何為國際漢語教育“國際化”“本土化”[J].云南師范大學學報:對外漢語教學與研究版,2014(2):24-30.
[10]李寶貴,李輝.“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孔子學院發展現狀、問題及對策研究——以白俄羅斯孔子學院為個案[J].遼寧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6):110-120.
[11]張和生.對外漢語教師素質與培訓研究的回顧與展望[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3):108-112.
[12]吳應輝.漢語國際教育面臨的若干理論與實踐問題[J].云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6(1):38-46.
[13]張立志.國家漢辦泰國漢語教師志愿者項目發展研究[J].邊疆經濟與文化,2015(5):126-128.
[14]李寶貴,金志剛.意大利孔子學院漢語教學的特色、問題與對策——以米蘭國立大學孔子學院為例[J].遼寧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1):108-115.
[15]吳勇毅.海外漢語教師來華培養及培訓模式探討[J].云南師范大學學報:對外漢語教學與研究版,2007(3):4-7.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of Current Situation of Local Chinese Teacher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Northeast Region of Thailand
Li Baogui,Chen Rufang
(College ofInternational Education,LiaoningNormal University,Dalian Liaoning116029)
This study investigat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local Chinese teacher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northeast region of Thailand and found that local teachers had problems in the aspects of basic knowledge and skills of Chinese,communicative competence,Chinese culture and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classroom organization and management.The local Chinese teachers have the followingproblems:lack ofbasic knowledge;lack ofthe experience of studying in the target language country;lack of teaching methodologies;lack of teaching experience;inadequate preparation for lessons.Therefore,the following measures should be taken:both China and Thailand make joint efforts and increase the funding input;improve the treatment of local Chinese teachers and enhance the team of Chinese teachers;hold regular seminars and strengthen the exchange of Chinese and Thai teachers;provide diversified training and focus on improvingthe teachinglevel;give full playtothe role ofvolunteers and professional teachers and make up the shortage oflocal Chinese teachers.
northeast region ofThailand;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local Chinese teachers;investigation
G 645
A
1674-5450(2017)01-0099-06
【責任編輯:趙 偉 責任校對:王鳳娥】
2016-11-06
國家社科基金重點課題(14AYY011);國家語委“十三五”科研規劃2016年度項目(ZDI135-29);2016年度遼寧省社科規劃基金重點項目(L16AYY005)
李寶貴,男,遼寧沈陽人,遼寧師范大學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主要從事漢語國際教育、漢語國際傳播與語言規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