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丹
摘 要 國外對于歸因風格的研究開始較早,現在已經有了較深入的研究。近年來,我國在這方面的研究也日益增多,但是一般都是集中做在校大學生群體,對于高職生群體的這方面研究很少,特別研究初中起點五年制的高職生歸因風格的研究目前還很少見。關于初中起點五年制高職生的歸因風格方面的理論研究可以為學校學生管理和心理健康教育理論的系統化研究提供豐富的參考材料。
關鍵詞 五年制高職生 人際關系歸因
1 問題的提出
開展心理教育評估,是高職學校對學生的心理教育進行干預的重要依據和前提,很多專家學者將高職生的人際關系歸因納入了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范疇,高職生如何處理好人際關系是其健康成長的一個重要課題。對學生的人際關系的測評,是學校開展教育教學活動、管理學生日常行為的重要依據,作為學生工作管理者也是極為重要的一種心理教育評估活動。
2 研究對象與方法
本研究以遼陽職業技術學院高職學生作為研究對象,在文獻研究的基礎上,通過分層整群抽樣的方法抽取228名高職生,剔除無效問卷剩余196份問卷,運用Lefcourt等人所編制的多維度一多歸因因果量表(MMCS)作為研究工具進行橫斷面調查研究。探討了不同性別、不同生源地、不同年級及是否為獨生子女的高職生在人際歸因方面的特點。
3 研究結果
3.1 五年制(初中起點)高職生性別上的差異分析
x表1顯示在0.05的顯著水平上,在人際歸因方面,運氣歸因在性別上存在顯著性差異,并且男生的均值高于女生;而其他的維度在性別上不存在顯著性差異。
3.2 五年制(初中起點)高職生生源上的差異分析
表2顯示:在0.05的顯著水平上,在人際歸因方面,努力歸因在生源上存在顯著性差異,并且農村的均值高于城鎮;而其他的維度在生源上不存在顯著性差異。
3.3 五年制(初中起點)高職生獨生與非獨生的差異分析
表3顯示:在0.05的顯著水平上,在學業歸因方面,所有維度在獨生與非獨生上不存在顯著性差異。在人際歸因方面,運氣歸因在獨生與非獨生上存在顯著性差異,并且非獨生子女的均值高于獨生子女;而其他的維度在獨生與非獨生上不存在顯著性差異。
3.4 五年制(初中起點)高職生年級的差異分析
表4顯示:在0.05的顯著水平上,在學業歸因方面,所有維度在年級上不存在顯著性差異。在人際歸因方面,所有維度在年級上不存在顯著性差異。
4 討論
五年制(初中起點)高職生學業成績歸因與人際關系歸因的人口變量學差異。
對五年制(初中起點)高職生所做的量表做單因素方差分析和獨立樣本t檢驗,發現五年制(初中起點)高職生歸因風格在人際歸因方面男生更傾向于運氣歸因。農村的學生在人際歸因方面較之城市的學生更傾向于努力歸因,非獨生子女在人際歸因比獨生子女更傾向于運氣歸因。本研究對存在差異的因素做了進一步的分析。高職生處于青少年期,心理發展趨于成熟,這種歸因方式有利于其保持心理的健康。
4.1 五年制(初中起點)高職生歸因風格性別差異
在人際歸因方面,運氣歸因在性別上存在顯著性差異,并且男生的均值高于女生;研究表明,男生在歸因上的“自我保護”偏向比女性更加明顯。這自我保護的歸因方式,使他們在人際交往失敗時不至于喪失信心。但是,這也使她們看不到自己的缺點和不足,對于自身的發展和進步是不利的。由于他們的年齡較小,相信隨著他們年齡的增長和自我意識的不斷完善,歸因方式也會隨著改善。
4.2 五年制(初中起點)高職生歸因風格生源差異
在人際歸因方面,努力歸因在生源上存在顯著性差異,并且農村的均值高于城鎮;農村學生的社交范圍比城市學生窄,在社交關系也比較被動,思想行為較為質樸,他們覺得在社交過程中只要付出努力,就一定會有所收獲。這與農村高職生總體的人際歸因風格是一致的。
4.3 五年制(初中起點)高職生歸因風格非獨生子女與獨生子女差異
在人際歸因方面,運氣歸因在獨生與非獨生上存在顯著性差異,并且非獨生子女的均值高于獨生子女。這與他們的生活環境和父母的教養方式有關,非獨生子女的優越性和社會適應性比獨生子女要差很多,更傾向于外部環境人際對人際關系的影響。
5 研究的不足及今后的改進
研究高職生的歸因風格,尤其是不同學制的高職生歸因風格在心理健康教育領域還比較少見,本研究做了初步的研究探索,由于個人水平有限,研究中存在很多不足需要改進,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1)研究范圍應該更廣泛。本次研究樣本主要取自遼陽職業技術學院的高職學生,生源主要來至于北方地區,所以,本研究的研究范圍有一定的局限性。在收取的樣本中,非獨生子女與獨生子女的比例分別為63.7%和36.3%,比例差異大。這倆方面都有可能影響本研究數據的結果,在一定程度上未能代表高職生的總體特征。
(2)本研究只做了基礎的研究,不夠深入。采用量表的方式了解高職生歸因風格雖然具有一定的科學性,但是,這樣就忽視了研究樣本在具體、真實情境中的主觀感受和具體歸因傾向。在以后的研究中,為了豐富研究結果,可以通過對高職高專學生跟蹤訪談以及了解周圍人對研究樣本的行為評價。
(3)未開展進一步的實踐。本次研究主要從理論上論述了高職高專歸因風格,但是對于部分學生存在的歸因偏差沒有進行實踐性的分析與干預,應該進一步揭示如何通過改善高職生的歸因偏差來促進合理的歸因。
參考文獻
[1] 顧倩.高等職業學校生源對歸因的影響.河南職業技術師范學院學報,2004.32(1):64-66.
[2] 張彩虹,曹和安.大學生人際歸因的研究進展[J].兩北醫學教育,2005.13(3):237-238.
[3] 李占江,邱炳武,王極盛.青少年歸因風格及其與心理健康水平的關系研究閉.中國心理衛生雜志,2001.15(1):6-8.
[4] 王軍.工科院校大學生人際交往能力及其歸囡特點研究[J].心理科學,2003.26(4):743-744.
[5] 張學民,林崇德,申繼亮,郭德俊.動機定向、成就歸因、自我效能感與學業成就之間的關系研究綜述.教育科學研究,20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