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爽 侯慶豐


摘要:近年來,甘肅省在扶貧開發中取得了顯著成效,但在生態脆弱的民族地區綠色貧困問題依然突出,制約了當地農村社會經濟發展。文章以甘肅省廣河少數民族聚居縣為例,通過對農戶的實地調查,對其貧困問題進行了深入的調查與分析,提出了有效地對策與建議,為其他地區的扶貧工作提供了借鑒。
關鍵詞:環境脆弱性;貧困現狀;致貧因素
引言
甘肅省是自然災害多,自然資源缺乏,生態極其脆弱的省份。2015年甘肅省貧困人口總數為1078萬,貧困發生率為41%,遠遠高于全國平均水平。《中國農村扶貧開發綱要(2011 -2020)》重新確定了十四個集中連片特困區,甘肅省共有58個縣被納入其中,而這58個縣中又有不少是少數民族縣,這些少數民族縣又相對集中在生存環境惡劣,自然災害頻發,生態極其脆弱的地區,因此,綠色貧困的現象尤為突出。甘肅省近年來在扶貧工作方面也取得了矚目的成績,然而,甘肅省少數民族地區貧困人口多、貧困與生態的惡性循環仍然是扶貧過程中需要關注的問題。
一、廣河縣的貧困現狀
廣河縣位于甘肅省中部西南方,臨夏回族自治州東南部,總面積538平方公里。居于隴西黃土高原,山大溝深的六盤山區,生態極其脆弱。回族、東鄉族占總人口的97.5%。多年來自然災害頻繁,是國列、省列的扶貧開發重點縣。貧困與生態的惡性循環是造成廣河縣社會經濟發展水平低、收入結構單一的主要原因。因此,選擇廣河縣貧困農戶進行調查研究,對于甘肅省生態脆弱區少數民族的社會發展而言,具有重要的意義。
(一)樣本選擇與樣本特征:
本研究對廣河縣張家村的10個社區進行了調查,問卷共發放100份,有效回收100份,訪問的內容大致有總戶數、總人口、貧困程度、近年來生態環境情況、教育水平、農戶收入來源、農戶的信貸能力等。在100戶農戶中,受訪人數的性別構成為:男性265人,占比53%,女性235人,占比47%。受教育情況,文盲半文盲19%,小學36%,初中29%,高中13%,高中以上3%。貧困戶有84戶,非貧困戶16%。65歲以上人口65人,占13%,學齡兒童占28%,殘疾人口占20%。
(二)樣本數據分析:
1. 廣河縣張家村農戶呈現出慢性貧困特征
在此次調查涉及的100戶住戶中,總人口500,平均每戶5。主要情況如下:第一,貧困戶構成情況:貧困家庭84戶,占有效樣本的84%,非貧困戶16戶,占16%。第二,貧困的持續經歷時間狀況:84戶貧困家庭中,11戶貧困經歷時間在一年以下,占全部貧困戶的25%,49戶貧困家庭貧困持續時間在5年及以上,占全部貧困家庭的58%;13戶家庭經歷了2~4年的持續貧困,占貧困戶的17%。第三:慢性貧困家庭中的父輩貧困情況:49戶持續5年或5年以上的慢性貧困家庭,父輩也是貧困的46戶,占比94%,父輩不貧困的3戶,占比6%。具體如圖1所示。
由上面的描我們可以得出:廣河縣張家村屬于典型的慢性貧困。且貧困的代際傳遞現象相當嚴重。
2. 農民身體素質較差,慢性病患者和殘疾人口較多
根據樣本數據顯示,在調查的人口中,健康人口占50%,慢性病患者占30%,殘疾人口占20%。這表明廣河縣張家村農民身體素質較差,由于生活環境的惡劣農民患慢性病、地方病的可能性極高。每年數額不菲的醫療費用吞噬了農民的微薄收入,因病致貧、因病返貧的現象比較普遍。
3. 農戶信貸能力不足,難以進入正規的金融體系。
從問卷中可以看出,不少張家村村民都出現資金短缺的現象,然而他們卻很少進入正規的金融機構貸款。這是由典型的融資萎縮傳導機制引起的,具體的傳導機制表現為:信貸約束-低收入者進行自我融資-非正規金融機構的不確定性因素較多-低收入者獲得高收益的可能性下降-窮人更加難以進入正規的金融機構融資-貧困陷阱。
4. 貧困戶難以打破貧困的惡性循環圈
廣河縣農村固定資產投入增長緩慢,社會化公共服務體系不健全,自我發展的能力不足,地方經濟發展緩慢。農民很通過自身的發展擺脫貧困,尚未擺脫貧困的農戶往往都處于某個封閉的社會內處于一種難以自我擺脫的貧困再循環圈之中。
二、廣河縣張家村的致貧因素
(一)自然環境因素
由于過度開荒放牧,森林面積不斷縮小,草場退化,草原植被遭到破壞,荒漠化嚴重。致使生態環境日益惡化。在惡劣的自然環境和不斷惡化的生態環境共同作用下,進而又促使進一步過渡開發惡性循環的中。
(二)經濟結構因素
廣河縣發展的是縣域經濟,鄉鎮經濟面臨著很大的困難。城鎮化進程緩慢,致使反貧困工作缺乏足夠的經濟基礎。對于農村而言,農村產業結構單一、產業主要是以農牧業為主,其他產業比重極低,經濟發展水平低,地方財政不能自給,長期靠國家補貼,很難徹底脫貧。
(三)信貸約束因素
1. 信貸需求者的要素稟賦缺陷。農戶的要素資產因流動性差而難以形成抵押品。
2. 信貸需求者的融資差序格局。由于農戶很少與正規金融體系交易,因此與正規金融體系保持較遠的心里距離而求助于非正規的金融體系。
3. 信貸供給的制度約束。正規金融市場由于門檻較高,民間資本難以進入較高的金融競爭市場。
四、廣河縣扶貧開發政策建議:
(一)建立完善的信貸供給體系
1. 實施綠地模式,即大力發展適合于農戶借貸行為特點的微型金融機構(如農民資金互助組織、小額貸款公司、NGO小額貸款組織、村鎮銀行等)
2. 降低貸款門檻,即搭建大型正規金融機構和微型機構中的對接機制,以改善農村負投資現象。
3. 升級模式。加緊進行法律制度框架的調整,實現農村非正規金融體系的合法化、正規化和升級,如此則可以起到充分利用民間資本、提升信貸可及性和降低局部金融風險的三重效應。
(二)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力度
Nelson(1956)提出了“低水平均衡陷阱理論”,造成該理論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源于基礎設施不足以及惡劣的自然環境,因此要擺脫“低水平均衡陷阱”就應該在很短的時間內迅速改善基礎設施條件和生態環境條件,最主要的是加大對生態環境的投資,這就包括:“退耕還林還草”,建設生態農牧業,建立生態政府補償機制等。而對于不適合居住的地區,實施整體遷移和異地安置政策,這樣既有利于生態恢復還可以使貧困人口脫離“低水平均衡陷阱”,防止貧困的代際傳播和復制。
三、提升貧困者人力資本
(一)對“第一代”勞動力進行教育培訓
針對廣河縣農民教育水平普遍低下的情況,應加強重視勞動力技能型培訓和職業技能培訓,同時,也應該推廣了無抵押無擔保的微型貸款產品,使貧困人口通過信貸來增強自我扶貧的能力,孟加拉鄉村銀行貸款模式等表明微型貸款可以使貧困人口家庭財產增加、就業機會增加、風險減少、實現脫貧。
(二)實施“第二代”發展式扶貧政策
縱觀我國的扶貧歷程,扶貧政策主要是瞄準父代,以解決第一代(父母輩)的貧困問題,從短期來看,這種效果明顯,但從扶貧返貧邊際效益遞減來看,父輩的人力資本和收入提升比較緩慢,這種扶貧模式面臨著嚴峻的挑戰。
相反,以“第二代”為核心的扶貧戰略在于提高貧困人口的自我發展能力,所以抗風險的能力將大大贈強。然而,只對“第二代”實施扶貧政策,這又有失公平,這就需要以“第一代”為中心的開發式扶貧政策與以“第二代”為核心的發展式扶貧政策兩者通力協作。
參考文獻:
[1]周愛萍.合作型反貧困視角下貧困成因及治理——以重慶市武陵山區為例[J].云南民族大學學報,2013(02).
[2]王振雅.西北民族地區扶貧開發實踐的調查與淺析——以甘南藏族自治州為例[J].西北人口,2016(03).
[3]胡潔怡.農村貧困脆弱性及其社會支持網絡研究[J].行政論壇,2016(03).
[4]余吉玲.甘肅集中連片貧困地區少數民族反貧困問題研究[J].經濟研究導刊,2016(03).
[5]劉慧.中國西部地區生態扶貧策略研究[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3(10).
[6]費孝通.鄉土中國[M].三聯書店,1985.
(作者單位:甘肅農業大學人文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