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倩 董鵬偉 吳應浩



摘要:創業意向與創業行為為創業過程中兩個關鍵環節,多數潛在企業家無法跨越這兩個環節,導致創業失敗,從而形成缺口。社會網絡微觀環境可以為潛在企業家提供其創業所需資源,同時也會影響個體的態度、感知與行為,個體決策過程影響因素多數都蘊藏于于社會網絡之中,以社會網絡微觀環境為背景探究縮減創業意向-創業行為缺口的影響因素,可以更好地引導創業,發展創業經濟。
關鍵詞:社會網絡;創業意向-創業行為缺口;缺口縮減因素
一、引言
Cole提出創業為發起、維持和發展以利潤為導向的企業的有目的性的行為,為創業者將其創業想法轉化為實際行為的過程。創業意向是成功創業的必要條件,創業意向無法轉化為創業行為的情況不能稱之為創業。以往學者已經驗證創業意向是成功創業的必要條件,可以預測創業行為,但是創業意向與創業行為之間存在時間差,這期間潛在創業者可能推遲或放棄執行創業行為,本文將從其形成因素著手,探究彌補創業意向-創業行為缺口的因素。
創業由個體特征與環境共同作用,本文主要從微觀環境潛在企業家社會網絡為基礎來進行研究,當前更多研究關注如何構建利于創業的社會網絡結構或拓展與深化社會網絡關系,鮮有文獻將社會網絡用于創業前情景研究。
二、相關理論回溯
創業領域中最先關注的問題為企業家與非企業家之間的特征差異(Borland,1975)與人口學維度(Reynolds et al. 1994),但是從理論角度來看,這兩種方式在方法論和概念問題上存在爭議(Krueger et al. 2000)。根據Chell (1986)所說這兩種方法并沒有闡述清楚如何才能成為企業家,以Bandura (1977)的社會學習理論開始,提出來了一個解釋創業行為的重要方法,即創業意向模型。該方法的關鍵因素是個人開始某種特定行為的意向(Shapero,Sokol,1982)。意向是影響行為的動力性因素,為某人潛意識將思想轉化為行動的計劃。因此,當人們開始某種行為的意向越高時,越有可能去執行某種行為。
創業領域研究多數人具有創業意向,創業成功與失敗之間的差距取決于是否將創業意向轉化為創業行為。所謂創業意向-創業行為缺口是指具有創業意向的人數與將創業意向轉化為創業行為的人數之間存在一定差額,這部分人數差額稱為創業意向-創業行為缺口。根據定義可知形成創業意向時會關注未來目標和行動,創業意向和創業行動之間原則上并不存在沖突,如果基于意向的行動被故意推遲,可能因為出現了新限制情況或個體偏好性發生了改變,從而導致個體推遲或放棄創業意向。對于新限制可能為政策、文化等方面的原因,當政策不支持或者文化對創業具有偏見時,處于這種背景中的人們不會選擇創業,van(2013)對于少數民族地區的調查表明,當地人們具備優越的社會資本條件,由于其文化資本不支持其創業,因此他們沒有利用其自身優勢進行創業,說明了社會資本對創業的顯著正向作用存在邊界條件,文化資本是社會資本發揮應有效應的重要因素。但是這種政策或文化條件在短期時間內不會發生太大轉變,正如Hikkerova,Samuel,Sahut(2016)所說如果創業選擇是一個人所追求的意向目標,個人因素比經濟和環境約束對該過程有更大的影響,影響創業意向的除去個體內部因素外,社會網絡、家庭、創業教育等方面的影響,而社會網絡作為個體歸屬的微觀環境影響著個體內在某些因素,對個人創業意向具有重要影響,因此本文在社會網絡微觀環境背景下探索創業意向-創業行為缺口問題。
在美國有關新生企業家的研究發現一些人在將創業意向轉化為創業行為過程中拖延了很長時間,Reynolds(2000)將之稱為創業滯留階段。一篇文章中引用了5個極端案例,潛在企業家在將創業意向轉化為行動之前滯留了50年(Liao and Welsch,2008,p.112)。因此可以說創業意向是創業行為的必要條件,但不是創業行為的充分條件,沒有創業行為又何談創業,更不用提實現成功創業。在創業領域研究中,Ajzen(1991,2014)的計劃行為理論(TPB)和Shapero and Sokol(1982)的創業事件理論(EEM)為主導理論,多數學者基于此種理論研究驗證了如何形成創業意向(Schlaegel and Koenig,2014),但是有關創業意向-創業行動之間關系的研究最近幾年才開始出現(Kautonen et al.,2015)。這些研究說明了形成創業意向對于創業行為的重要性,可以部分預測與解釋創業行為,但是創業意向-創業行為缺口問題尚未被討論清楚。
三、潛在企業家社會網絡對創業意向的影響因素研究
創業意向沒有轉化為創業行為的可能原因之一為創業意向的持續性不足以支撐潛在企業家實際執行創業行為,因此首先探究創業意向的影響因素。由于本文主要考慮潛在企業家所處微觀環境,即研究潛在企業家社會網絡對創業意向的影響。因此本文都是在潛在企業家社會網絡背景下探究創業意向影響因素,對于創業意向影響因素的研究尚處于探索時期,尚未形成成熟的衡量指標,學者們已經驗證社會網絡與創業意向之間存在關系。外國學者對于這方面研究較早,Reynods(1991)、Xin and Pearce(1996)和Kristiansen(2004)等學者證實社會網絡是影響創業意向形成的外部因素。
(一)潛在企業家社會網絡對創業意向的影響
國內外學者針對不同人群選取不同變量進行驗證,Jennifer(2007)通過實證檢驗得出支持性強關系有利于提高創業意向,而弱關系與創業意向之間不存在顯著性關系,而Inman(2000)卻指出女性同時使用強關系及弱關系去獲取創業技能及信息;Lau (2001)實證證明社會網絡密度與創業意向呈正相關;鐘王黎和郭紅東(2010)使用Logistic回歸方法對農民創業進行分析,也發現農民創業意向與親朋好友中創業人數之間存在顯著關系。隨著研究不斷深入,學者們逐漸加入測試變量,驗證分析得出弱關系、商業交流機會、與企業家交往、網絡規模、網絡異質性和頂級節點的屬性與創業意向之間存在顯著性影響。
社會網絡會影響創業者發現及利用創業機會,經由社會網絡行動者了解間接創業經驗、獲取資源及鼓勵,能降低潛在創業者所覺察到環境的變動性與不確定性(Reynodds,1991),從而可以提高創業者的知覺可行性,即當創業者對掌握環境的信心越強時,其知覺可行性越高,而Krueger (2000)的研究結果指出,知覺有利性、知覺可行性和行動偏好對其創業意向都有其正向顯著的影響。然而,程智輝(2010)卻從另一個角度對這個結論提出質疑,他通過結構方程模型進行實證檢驗得出大學生對創業的認知偏見與創業意向之間存在正向關系,但是認知偏見只對創業意向形成具有正向作用,對于成功創業會產生負面影響。后者對于創業認知方面的研究比前者更為全面,與實際更為貼切,現實中確實存在一些由于對創業形式把握不準確或受到他人錯誤的情感激勵而進行創業的情況,但是他對于認知偏見的程度并沒有明確,而且認知偏見對于創業過程中每個階段的影響程度不明確。
學者們對中介變量的探索不斷增加,他們從與社會網絡相關的變量出發探測可能有效的衡量指標。王倩(2011)從信息的視角有效地將社會網絡和創業機會識別結合起來研究,結果表明,個體網絡、政府支持性網絡對于創業機會識別有顯著的正向影響。劉萬利(2012)運用調查樣本數據分析驗證了創業機會識別對創業意向的顯著影響。因此,可以得出社會網絡可能對創業意向存在顯著影響,而王瑩(2011)討論了社會網絡四個特征都通過影響個體創業自我效能感進而影響其創業意向。
通過文獻梳理可以了解到大部分學者都是在先前研究基礎上逐漸加入更多的社會網絡特征因素(圖1),變量選取具有較大隨意性,導致研究結論之間出現不一致;對于不同的社會網絡變量區分度不明確,如與企業家進行交流,所證實的企業家是屬于弱關系還是強關系并沒有說明,導致各變量之間可能存在相關性,這樣得出的實證結果必然存在弊端;另外主要考察了社交聯系的頻率、強弱關系,忽略了形成創業意向時,創業經驗、從社會網絡中所獲取的信息,及與他人交流而產生的心理狀態變化等都對于形成創業意向同樣具有重要影響,因此越來越多學者關注社會網絡對創業意向的間接影響。借助中介變量,將社會網絡特征與創業意向之間的關系闡述的更加明確,多數研究針對大學生進行,因此結論對不同群體的適用性有待進一步驗證;研究幾乎都為橫向研究,在創業意向形成到準備創業階段會存在一定期限,在這期間有些人可能改變其創業意向,對于某些突發事件及其影響方面的研究尚未涉及。
(二)社會網絡在創業意向形成過程中的中介作用
社會網絡不僅通過自身及其所具有的優勢特性對創業意向產生直接或者間接作用,同時社會網絡在創業意向形成過程中也起到中介作用,即個人社會網絡不僅有助于其自身產生創業意向,某些因素通過社會網絡也會對創業意向產生作用。
社會網絡中行動者具有不同經驗,而這些經驗信息可能蘊含著創業機會(Kirzner,1997),而且先驗經驗信息有利于增強尋求資源的能力(楊金,2006),從而對創業意向具有重要作用,即先驗知識有助于提高創業意向(Shane,2000)。除了先驗知識外,教育程度(陳雅媺,2001)、教育程度異質性(辛守仁,2004)越高,又有利于在社會網絡中獲取支持與信息,可以構建更加多元性網絡,激發潛在創業者產生創業意向。
學者們不斷深入探究社會網絡與創業意向之間關系,由直接或間接影響轉為中介作用(圖2),所驗證的變量不斷增加,研究主體也呈現出多樣化;很多研究都是針對某個研究對象,為了減少這方面的局限性,未來研究可以增加性別、年齡、教育程度等控制變量,以便分析差異性,從而豐富該領域的研究文獻;對于先前未通過的驗證假設應考慮是否受研究對象本身所具有的某些因素限制,這些假設有待進一步驗證;另外個人社會網絡層面變量可以進行提升,建立有關社會網絡與創業意向之間關系的完善衡量指標。
四、社會網絡對創業意向-創業行為缺口的調節作用
在人類行為研究中,學者發現創業意向對創業行為的解釋力度為28%。但是Fink(2015)認為意向和行為之間的聯系在創建新企業背景下更弱。在形成創業意向以后會產生很多與意志力相關的問題。創業意向只是停留在創業目標層面,而沒有實際采取創業行為。之前研究分析中只關注了創業意向-創業行為兩者之間的關系,而實際創業情況更加復雜,另外也表明創業意向短期預測效果比長期預測效果好。創業意向轉化為創業行為可能需要跨越很長時間或甚至不可預測的時間,時間越長,需要越多的希求性認知才能驅動創業意向,而且在創業意向執行過程中錯綜復雜的任務和維度也可能導致拖延(Gelderen,Kautonen,Fink,2015),因此在創業背景下比其他背景中,創業意向-創業行為之間的聯系更弱。
Gelderen,Kautonen,Fink(2015)基于計劃行為理論和創業意向模型為基礎,分析了與行動相關的情緒(懷疑、恐懼和厭惡)和自我控制對創業意向-創業行為的作用。結果表明自我控制在意向和行為之間起到顯著調節作用,同與行動相關的情緒(懷疑、恐懼和厭惡)之間呈負相關。也就是說,當個體具有高水平自我控制力時,創業意向更有可能轉化為行動。Hikkerova,Samuel,Sahut(2016)也構建了意志力層次結構模型,增加了變量自我決定、自我激勵和抵抗不確定性,但是仍不能解釋為什么多數人在最后一步失敗和放棄他們的創業項目。對于創業意向-創業行為缺口問題應該進一步研究。
意志力有利于創業意向轉化為創業行為(圖3),如何激發意志力是值得探討的一個問題,另外應探尋其他有助于創業意向轉化為創業行為的因素。一些研究發現工作意志力與社會認知結構(包括自我效能感、預期結果、興趣和目標)(Duffy,Bott,Allan,2013)和工作希望、積極性(Brown,2015)相關。Duffy,Douglass,Autin(2015)經過實證研究得出關注、控制、好奇心與自信與工作意志力之間存在顯著性關系。根據前面創業意向的影響因素來看,有些因素會激發潛在創業者產生創業意向,如認知偏見但是可能并不會維持創業意向。
創業意向到創業行為主要因素之一為意志力,創業失敗原因很大程度上可以歸因于創業意向不足夠強或不足以持續,不能支撐潛在企業家將創業意向轉化為創業行為。潛在企業家創業影響因素多數與社會網絡相關,當然也有宏觀環境因素,在創業扶持背景下,多數政策對于創業有利,社會網絡微觀環境與潛在企業家創業關系更加密切,因此本文在社會網絡微觀背景下考慮縮減創業意向-創業行為的影響因素。前面章節中所提到的因素對形成創業意向發揮重要作用,如創業自我效能感,理論上講創業自我效能感強的個體更有把握應對創業過程中所面臨的問題,從而抓住機會、采取行動實現成功創業,通過社會網絡行動者情感支持、資源支持及建議支持等可以提高潛在創業者識別機會和應對創業風險的能力,增強其創業自我效能感,有利于潛在創業者將創業意向轉化為創業行為。另外社會網絡中存在的創業經驗可以為潛在創業者的創業行為策略提供建議與支持,這樣可以更好地預測后續創業行為以及維持創業行為的可持續性,對于社會網絡與創業意向-創業行為之間的關系需要進一步實證研究。
五、總結與展望
通過對社會網絡與創業意向、社會網絡與創業意向-創業行為缺口的文獻整理,發現目前學者們有關這方面文獻研究尚未形成系統性,對于創業意向影響因素目前處于探索時期,并沒有完善的因素模型。未來研究需要進一步探究創業意向影響因素,嘗試進行因素權重分配,了解創業意向的重要影響因素。
創業意向-創業行為缺口問題存在研究空白,目前鮮有學者基于計劃行為理論和創業事件模型識別出意志力因素,對創業意向轉化為創業行為這一問題進行關注,該問題的解決會是創業過程研究的重要突破。本文通過分析識別出社會網絡可以增強潛在創業者的創業自我效能感、積累創業經驗、提供情感支持等延伸與強化潛在企業家的意志力,同時增強潛在企業家獲取資源的可靠性來幫助潛在企業家將創業意向轉化為創業行為。這對于我國經濟發展尤其是貧困地區發展具有現實意義,同時利于激發當代大學生的創業意向,切實進行創業活動,扶持經濟落后地區發展。
參考文獻:
[1]丁明磊,楊芳,王云峰.試析創業自我效能感及其對創業意向的影響[J].外國經濟與管理,2009(05).
[2]蔣海燕.基于個人社會網絡的女性創業意向影響因素研究[D].吉林大學,2013.
[3]馬占杰.國外創業意向研究前沿探析[J]. 外國經濟與管理,2010(04).
[4]錢永紅.創業意向影響因素研究[J]. 浙江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7(04).
[5]湯勇,王福民,宋娟.個體社會網絡與創業意向形成關系研究[J].軟科學,2012(12).
[6]鐘王黎,郭紅東.農民創業意愿影響因素調查[J].華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02).
[7]張秀娥,金佩華,張桂蓮.創業意向,社會網絡與創業行為關系研究[J].企業研究,2014(01).
[8]Abell P, Crouchley R, Mills C. Social capital and entrepreneurship in Great Britain[J].Enterprise and innovation management studies,2001(02).
[9]Aldrich H.E, Martinez M.A. Many are called, but few are chosen: An evolutionary perspective for the study of entrepreneurship[J].Entrepreneurship Theory and Practice,2001(04).
[10]Bandura A. Self-efficacy:The exercise of control[J].New York:Freeman.1997.
[11]Bird B.Implementing entrepreneurial ideas:The case for intention[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1988(03).
[12]Birley S. The role of networks in the entrepreneurial process[J].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1986(01).
[13]Boissin, J.P., Branchet, B., Emin, S.,Herbert, J.I. Students and entrepreneurship:A comparative study France-United States[J].Journal of Small Business Enterprise,2009(02).
[14]Brown S D. On Statistical Wizardry, Construct Proliferation, and Other Challenges for Our Science[J].The Counseling Psychologist,2015(04).
[15]Davidsson P,Honig B.The role of social and human capital among nascent entrepreneurs[J].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2003(03).
[16]Duffy R D,Douglass R P,Autin K L. Career adaptability and academic satisfaction: Examining work volition and self efficacy as mediators[J].Journal of Vocational Behavior,2015.
[17]Gird A,Bagraim,J.,J.The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ur as predictor of entrepreneurial intent amongst final-year university students[J].South African Journal of Psychology,2008(04).
[18]Granovetter M. The economic sociology of firms and entrepreneurs[J].Entrepreneurship:The social science view, 2000.
[19]Greve,A.,Salaff,J.W.Social networks and entrepreneurship[J].Entrepreneurship Theory and Practice,2003(28).
[20]Hikkerova L,Ilouga S N,Sahut J M. The entrepreneurship process and the model of volition[J].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2016(05).
[21]Jennifer Sequeira,Stephen L.Mueller and Jeffrey E. Mcgee.The Influence Of Social Ties and Self-efficacy In Forming Entrepreneurial Intentions And Motivating Nascent Behavior[J].Journal Of Developmental Entrepreneurship,2007(03).
[22]Kautonen T, Gelderen M, Fink M. Robustness of the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 in predicting entrepreneurial intentions and actions[J].Entrepreneurship Theory and Practice,2015(03).
[23]Krueger,N.F,Carsrud,A.L.Entrepreneurial intentions: applying the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ur[J].Entrepreneurship & Regional Development,1993(04).
[24]Krueger, JR. N. F., Reilly,M. D., Carsrud, A.L. Competing models of entrepreneurial intentions [J].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2000(5-6).
[25]Light I, Dana L P. Boundaries of social capital in entrepreneurship[J].Entrepreneurship Theory and Practice,2013, (03).
[26]Liao J J,Welsch H. Patterns of venture gestation process: Exploring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ech and non-tech nascent entrepreneurs[J].The Journal of High Technology Management Research,2008(02).
[27]Lüthje C, Franke N. The ‘making of an entrepreneur: testing a model of entrepreneurial intent among engineering students at MIT[J].R&D Management,2003(02).
[28]Lubica Hikkerov, Samuel Nyock Ilouga, Jean-Michel Sahut.The entrepreneurship process and the model of volition[J]. 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2016(69).
[29]Lu Xiao and Ming Fan.Does social network always promote entrepreneurial intentions? An empirical study in China[J].Neural Comput,Applic,2014(24).
[30]Mathews C H, Moser S B. Family background and gender: Implications for interest in small firm ownership[J].Entrepreneurship & Regional Development, 1995(04).
[31]Mele, A.R., Deciding to act[J]. Philosophical Studies,2000(01).
[32]Nahapiet J, Ghoshal S. Social capital, intellectual capital, and the organizational advantage[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1998(02).
[33]Powell W, Smith-Doerr L. Networks and Economic Life. The Handbook of Economic Sociology. N. Smelser and R. Swedberg[J].1994.
[34]Scherer R F, Brodzinski J D, Wiebe F. Examin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ersonality and entrepreneurial career preference[J].Entrepreneurship and Regional Development,1991(02).
[35]Schlaegel C, Koenig M. Determinants of entrepreneurial intent: a meta‐analytic test and integration of competing models[J].Entrepreneurship Theory and Practice,2014(02).
[36]Van Gelderen M, Kautonen T, Fink M. From entrepreneurial intentions to actions: Self-control and action-related doubt, fear, and aversion[J].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2015(05).
*本文系貴州省軟科學《貴州省營商環境對企業家創業影響及優化研究》(項目編號:黔科合R[2015]2005號)、貴州省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喀斯特地區發展戰略研究中心(課題編號Karst2016S01)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單位:貴州大學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