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芮竹 劉青
摘要:長期以來,農村金融與經濟的關系密不可分,這關系到一個國家的經濟實力。通過近幾十年的不斷改變與研究,我國一直在尋求更有效的解決方法。文章立足農村金融發展產業化的背景,首先,從我國農業產業化的發展現狀以及對金融發展農業產業化的必要性進行研究分析,其次,深入探究現階段我國農村金融領域里經濟發展的趨勢和改變,以及對日后如何更好地發展提出相應的策略。
關鍵詞:農村經濟發展;農業產業化;金融支持
一、引言
現如今隨著農村金融機構發展的日益壯大和金融市場的日益完善,農村金融在農村經濟發展過程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特別是迅速提高起來的農村金融資產,更是積極的帶動了農村經濟的發展。在我國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過程中,傳統的生產方式面臨著殘酷的挑戰,經濟發展結構需作出突破改變,當然這需要資金的積累和金融的支持。目前,我國農戶的資金需求很難通過正規渠道得到滿足,農戶在正規金融機構的存款數小于等于其所獲得的貸款量,是資金的凈供給者。因而,我國農村經濟發展是離不開金融支持的,現如今是農村經濟發展非但無法取得外界金融的支持,反而變成了資金的凈供給者。從一些比較落后的農村來看,因為受到金融供給不及時、融資成本過高等部分因素的制約影響,金融對經濟發展的支持則明顯落后于經濟發展的需求,這是一個必須解決并完善的課題。
二、農業產業化是未來農村經濟發展的必經之路
(一)農業產業化需要求助農村合作組織
農業合作組織的發展有利于改善農民在市場中扮演的角色,改變農業發展方式,提高農民收入。與此同時,農業合作組織對農戶較熟悉,它不僅可以以本人的名義申請貸款,還可以轉貸給農戶使用,從而迅速解決農戶的貸款難問題。
2009年8月,中國銀監會、農業部發布了《關于做好農業產業化金融服務工作的意見》,確切提出要提高金融支持農業產業化的重要性。《意見》中指出,農村信用聯社、農村商業銀行、農村合作銀行要提高對農業產業化的資金流入。但由于各類金融機構支持農業產業化發展的具體措施還未敲定,金融機構在支持農業產業化發展中的作用尚未明確,到底是由政策性銀行發放貼息貸款,或是由商業銀行發放信用貸款,再或者是由農村金融機構承擔重要的支持農業產業化作用,都有待進一步調查。事實表明,農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是提高農業產業化的能力基礎,而農業產業化經營則是發展農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的基本要求。
(二)國外金融支持農村合作組織的經驗
美國農業合作社除了與其他企業一樣可以取得商業金融機構的貸款外,還可取得各種專業機構的貸款。美國的農業合作社成員主體是農場主,合作社的實力相對一般,通過抵押擔保取得合作社銀行貸款,對合作社而言并不困難,而且美國政府對農業合作社依然給予部分幫助。比如美國政府通過農村合作社發展贈款計劃資助開辦了農村合作社發展中心,向農民提供各種培訓業務,直到合作社正式開始運行操作,從而,獲取更多的外來資金支持,通過國家注入資金作為合作社的擔保,其中,最高擔保額可以占合作社貸款的79%。該貸款的應用范圍十分普遍,凡是用于合作社成員發展業務就都可以,所以對農民很有實用性。
(三)農村經濟發展的資金來源依據
農村資金的多少來源于農業和農村經濟的發展,同時也依賴于金融與經濟發展關系的好壞。在馬克思的經典著作中,金融對經濟的作用主要表現在貨幣作為資本成為經濟發展的第一發展力和延續力;但在西方經濟學中,它主要表現在金融發展理論上,戈德·史密斯指出:“金融理論的關鍵就在于找出決定一國金融結構、金融工具存量和金融交易流量的主要經濟因素,并表達出這些因素怎樣通過彼此作用,形成金融發展”。目前我國農村正規金融與農村經濟提高之間并沒有長期穩定的平衡關系,我國農村正規金融的發展無法滿足農村經濟增長的需求。運用統計數據,對中國農村金融發展效率與農民收入增長的關系進行了實質性研究,結果表明,農村金融發展效率對農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具有明顯的負債率。所以,農業產業化發展將會是農村經濟未來發展的重要途徑。
三、我國農村金融業務的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從金融支持“三農”發展的政策要求來看,目前千變萬化的農村金融需求無法滿足于農村金融所給予的,部分重要的問題和紛擾略顯突出,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農村金融機構發展不完善
涉農貸款提高主要是依靠于商業銀行貸款權限。其中將不斷增強農業銀行的經營戰略利潤作為其關鍵因素,商業化改革則積極引導了向農業和農村經濟提供融資服務,農業銀行對農業服務的作用很差,早已無可厚非。與此同時,農村金融機構發展的不完善,直接影響農民的整體收入水平,導致國家的整體收支無法平衡,只有進一步完善農村金融機構的發展,才會在根本上解決收入低的問題,進而使農民過上安居客業的生活。
(二)農村金融環境協調性差
當今社會,全國各地都把營業點選在地理位置較繁華的地段,當然,這對于生活條件富裕的城市來說較高的貸款利率是可以接受的,但是,對于普通的農民來說,確實很難承擔的,高額的貸款利率與他們的收入相差甚遠,導致農民對于貸款干事業的想法很難實現,總之最終高利息依然還是在農民的身上。目前,在對金融支持“三農”情況的專題調查中表明,縣域金融機構農戶貸款利率依然不低。以某縣為例,2012年5月底,該縣金融機構累計發放農戶貸款52793筆、共計59285萬元,其中在基準利率基礎上上浮12%的為8295萬元,占比為15%;上浮50%~100%的為50980萬元,占比為85%。如今,利率的提高,不僅導致民間借貸利率的成倍上升,還成為了民間借貸利率升降的標準,從而,改變了農業貸款利率與農業經濟效益之間的平衡性。
四、農村資金外流現象依然嚴重
2011年9月中國銀監會副主席周慕冰在舉行一個銀行業監管會議上說,目前國內經濟金融形勢依然很難扭轉。農村中小金融機構依然要起到支農服務主力軍功能,竭盡全力做好“三農”和小企業金融服務工作。可是從農村經濟自身發展來看,社會環境和自然環境的不肯定原因,導致農村經濟依然存在著自然風險和市場風險,對金融機構毫無影響力。
農村正規金融機構經營行為是利潤引領下的業務“非農化”或“城市化”,導致農村資金的缺失過快。與此同時,政策性金融也出現萎靡現象。比如,農村信用合作社本是農村一個具有相互協助的金融機構,可是因為國有商業銀行少貸或不貸資金給農村,農村信用合作社無法充分地體現其對農村、農業發展的金融支持功能。從金融供給主體上來說,因為農村經濟依然存在風險且風險收益率不算高,致使資金出現波動,在市場發揮作用的前提下,農村金融機構開始變為商業化經營,農村金融市場事實上成為吸引農村資金流向非農產業、城市和大公司的渠道。
五、對農村經濟發展進行金融支持的對策研究
(一)科學定位農村金融,促進城鄉協調發展
首先要養成和保護好農民公平的市場主體地位,確實保護好農民的合法利益。授予并重視農業金融發展在國家整體發展中所占的比重,要將農村金融發展與農村經濟密切結合起來,創建以市場為根本、政府為核心的協調發展機制結構。要一直把“三農”放在經濟社會發展的第一位,經濟發展戰略要以協調發展為原則,以城鄉統籌為要領解決二元經濟和金融結構,以國民經濟水平日益增長為奮斗目標,保證農村金融與整體金融和農村經濟共同發展,營造出一種雙贏的局面。同時,還應科學界定協調發展中的政府本能,完善協調發展中的政府治理結構,促進政府履行協調發展職責的本領。
農村非正規金融組織,經營方式廣泛,是一個隱藏的特別金融創新骨干。要充分發揮農村非正規金融組織在信息上的特點,鞏固農村非正規金融組織的引領與監查,促進正規金融組織與農村非正規金融組織的合作經營,將農村非正規金融組織作為正規金融組織在農村的延續,成立一個新型的合作金融組織,以提高農村金融在農村經濟中所占據的主導地位,形成一個互相合作,共同發展的局面,從而滿足于社會主義新農村對資金的需求。
(二)降低農業貸款風險,確保信貸資產質量
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農業保險事業和信用環境的建設,黨的十七屆三中全會《中共中央關于推進農村改革發展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明確指出建立政府幫助、多方配合、市場運作的農村信貸擔保機制體系。拓展農村合理擔保物的能力,開發農村保險事業,完善政策性農業保險制度,提高建立農業再保險和巨災風險分散機制。
六、結語
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61%的人口居住在農村,92%的國土也屬于農村,而且整個國民經濟的發展情況都離不開農村經濟社會的發展。因而,我國農村經濟發展是離不開金融的支持的,現如今是農村經濟發展非但無法取得外界金融的支持,反而變成了資金的凈供給者。現代經濟的核心是金融,解決農村經濟發展問題也依賴于金融的支持。農業作為一個產業,假如僅僅依賴于自身的累計將不能進行拓展再生產,更無法促進農村經濟發展。就目前資本具有城市偏向的前提下,必須依賴“政府之手”來改善市場不足,引領社會資本回流到農村,從而提高農村地區的經濟發展,加快改革現有的農地制度,不斷改進農民的投資積極性,提高農村信用、抵押貸款,為農業、農村獲取更多的資金,從而提高農村地區的社會發展進度,為我們建設一個全面和諧的小康社會做出卓越的貢獻。
參考文獻:
[1]宿華堂.農村與區域發展[J].湖南農業大學學報(金融版),2010(02).
[2]李政美.合理解決農業貸款資金供給和需求的矛盾[J].商業文化,2010(01).
[3]李靜.農業政策性金融支持農村經濟發展問題研究[D].西南大學出版社,2010(01).
[4]田光寧,李建軍.中國集體經濟[J].華北電力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學報,2010(03).
[5]王學忠.農村金融研究[J].安徽大學學報(社科版),2009(10).
(作者單位:遼寧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