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春華

摘 要 品德學科根據各個年齡層兒童的認知特點,在學習內容上形成具有層次、系列的學習坡度,呈“螺旋上升”特點。但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們對此的認識和實踐都較薄弱。本文從教學案例引出此現象,進行歸因探究,并從教學實踐中體會到,教師只有做到全面整體把握教材,準確定位目標,才能做到教學有度,真正實現“螺旋上升”。
關鍵詞 品德教學 螺旋上升 教學目標
中圖分類號:G424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j.cnki.kjdkx.2016.11.058
Abstract According to the cognitiv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hildren of all ages, the moral character has a level of learning content and a series of learning slopes. But in practical teaching, teachers' understanding and practice are weak. This leads to the phenomenon from the teaching case, attribution inquiry, and from the teaching practice experience, teachers only to the overall grasp of the material, accurate positioning, can achieve the teaching degree, realize the "spiral".
Keywords moral education; spiral; teaching goal
1 緣起
這是一節品德展示課——浙教版《品德與社會》四年級下冊第二單元《我的家鄉在變化》中的第2課《民風民俗與我們的生活》,執教老師設計了“傳統節日大觀園”的活動:
由清明節導入到傳統節日,讓學生說說自己熟悉的傳統節日有哪些,分別有哪些風俗。接著定格在剛剛過去的中秋節上,設計了猜字謎、講故事、讀古詩詞、小調查,最后觀看有關于各地人們怎樣過中秋的視頻。為了能在中國豐富多彩的節日中選取當孩子們感興趣的話題,教師就將話題集中在剛過去不久的“中秋節”上。讓孩子們討論中秋節喜不喜歡吃月餅、能不能取消吃月餅的風俗。
可是,他們的討論,讓我發現了一個意外:“這些內容我們不是學過了嗎?以前X老師都教過的,為什么現在還學呢……”
聽著孩子們的話,我心里“咯噔”一下,心想:教師忽視了學生的實際起點。品德課程的設計中相同主題是“螺旋上升”的, 同一主題落實到不同的年級、不同的課時究竟學生的起點應該在哪里?落腳點又將在何處?正如崔巒老師所說:“由于目標意識不夠,目標階段性不明,在實際教學過程中,不到位和越位的問題便會同時存在。”
2 歸因
2.1 備課缺乏整體眼光,目標脫離主線
品德教材“螺旋上升”特點,很多教師的整體觀意識不夠,導致對教材理解深度不足,教學目標定位不盡合理。
品德課程在教材內容和呈現方式上具有很大的開放性。課本漂亮,圖片生動,文字內容卻較少。這雖有利于教師進行創新教學,但又給教師把握目標帶來了難度。再加上我們教師缺少系統學習全套教材的時間和精力,對教材體系和編寫特點缺乏感性的認識,眼睛只盯著自己手頭上的一本教材、一本教參,很多教師缺乏整體觀,對教材理解深度不夠,教學目標制定易脫離主線。
2.2 拓展忽視教材基礎,資源開發過度
活動型課程,資源開發是必須的。于是,一線的老師為了讓課堂豐富起來,就會無節制地脫離教材開發相關的資源。尤其是很多教師沒有領會用教材來教學的意圖,對幾組圖片,幾個詞就構成的教材不屑一顧,導致沒有重視教材的使用。在教育同一主題的教學內容時,既不知上年段的目標,又不清楚后續年級在此話題上的延伸狀況,于是開發資源時就忽略了整冊教學總目標,脫離了單元目標。
2.3忽視教材特點,序列意識缺少
品德教材表面看就是簡單的幾幅圖,幾個詞,幾句話,其實這些關鍵詞、圖片背后都隱藏著教學內容、直接指向教學目標、甚至是同一主題的序列重點,但很多老師往往是孤立于單課教學,導致對文本解讀不夠立體,圖還是那些圖,詞還是那些詞,如果能夠充分解讀教材編寫意圖,恰當解讀圖、詞背后的教育意圖,能夠幫助我們對同一主題的目標進行合理定位。
3 實踐
3.1 縱觀教材,整體把握“螺旋上升”
品德課程內容編排時是根據各各階段兒童的心理特征、認知水平和接受能力,選擇相應內容重新組織。雖然同一內容在不同年級(或年段)會循環、重復地出現,但還是不斷提升、各有側重。例如:三四年級側重學校、家庭和家鄉的內容,但又兼顧個人、祖國與世界,各有側重,逐步提升。
3.2 揣摩教材,深刻理解“螺旋上升”
3.2.1 相同主題,不同梯度
有了對教材的宏觀整體解讀,老師們就能對相同教學主題的內容在不同年級、年段呈現上的區別做到心知肚明,以“我與家庭”為例:
相同主題“家鄉的風景與特產”在不同年級不是一個話題的簡單重復,而是逐漸深化的過程。二年級是在搜集資料中在活動展示中了解家鄉的風景、美食、特產等,表達對家鄉的熱愛;三年級要知道了解家鄉人文自然景觀和民風、民俗以及特產的目的就是對家鄉的熱愛,在此過程中感受家鄉的變化發展。不同的表述正是反映了學生認知水平在逐步提高、生活經驗在逐漸積累。這樣一分析,我們才能把握相同主題在不同年級的遞進目標,并以體現學生不同需求、具有較強針對性的教學目標來指導教學活動。
3.2.2 同一單元,課課關聯
品社教材的一大特點是每個單元有單元主題,這些單元主題一般都囊括了單元里每篇課文的主要方向,背后的教育內涵通常是它所涉及的全部教學內容的精髓,指想目標和方向。所以,教師在備課時首先需要立足單元,了解本課內容所處的位置、瞻前顧后,關注目標的前后銜接性。
以品社三下第二單元《生我養我的地方》為例,本單元以“熱愛家鄉”這一情感主線貫穿始終,如按編者編排的順序展開教學的話,那就是讓學生在認識家鄉的地理位置的基礎上,介紹家鄉風景名勝,學會做一個小導游;然后再去了解家鄉的特產,從而上升到對家鄉贊美之情。如果能夠對單元內容的深入解讀后,可以對整組單元教學進行了調整,設計“我是家鄉小導游”的主題實踐活動,讓學生根據做一個導游的需要去收集有關資料:家鄉的地理位置——名勝——特產——名人,再進行交流、展示。這樣既整合了教學內容,又激發了學生學習探究的興趣,同時創新品德課堂教學形式。整個單元主題實踐活動的走教掀起了品德學習小熱潮,張老師也就本次成功案例做了經驗交流,切實提高教學實效。
3.3 細讀文本,準確定位目標
細讀文本就是一種細功夫,慢功夫,揣摩了整冊以及單元的目標之后,在我們的心里留下了初步的目標后,要“在文本中走幾個來回”,考慮到本節課中處于螺旋上升的哪一個位置,這樣才便于制定出準確的課時目標。
3.3.1 解讀關鍵文字,把握課時重點
教材每一課都會出現關鍵詞,這是每課教材的“題眼”,有的指向每課的教學難、重點,有的是對本課情感目標的提示;有的則直接體現教學目標,在相同主題的教材編寫中,就會引向不同的方向,如果能夠抓住關鍵詞,把握課時重點,就能增強課堂實效。例如由“節日”引出的話題,見表1所示。
如果我們能牢牢抓住課文中所提供的關鍵詞,教學著力點就不會偏差太大,使教學定位更加準確。
3.3.2 挖掘圖后深意義,豐富課時廣度
課本漂亮,圖片生動,文字內容卻較少,似乎很“淺”,其實背后蘊涵著深意。教師要充分調動自己的經歷、體驗和感悟,慢慢融入到教材背后的“深意義”中,這樣才能豐富教學目標的廣度、深挖教學目標的深度。
例如:浙教版品生二下《我和大師交朋友》第2課時《大師成才的故事》,這課中配上了六幅名人的畫面,一位教師讓學生根據圖中人物準備了相應的故事。班中的一大部分學生都舉起手,教師指名一一講故事。小結:這些小朋友講得很好,希望其他小朋友像他們學習。
該教師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插圖,進行了一個小型的故事會。非常遺憾的是,教師忽視了一個最重要的環節:利用插圖講故事,讓學生探索大師成才的奧秘。對學生來說,在這節課中只是聽了一個又一個的故事,但這些故事對孩子有什么引領的價值,學生心中不清楚,老師心里也不明白,猶如囫圇吞棗,不知其味。對于教材插圖的領悟理解,也是教師的一項基本功。只有悟到點上,悟到關鍵,才能達成目標、收到效果。
3.3.3 關注學生主體,符合課時實際
品德課程來源于生活又回歸生活,作為教材,不可能完全適應每個地區的特點和需要,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而學生個體差異、學校差異、環境差異都決定了我們教學目標的多元化。所以,教材只是一個范例,關鍵是我們教師要聯系我們學生所處的地域實際,靈活運用教材,合理制定教學目標,才能使我們的品德課堂具有濃郁的地域文化氣息。
如“社區”主題,二下首次出現“我們的社區”,通過對社區的設施、社區人服務的認識,知道并培養起保護居住環境意識,從而感受到人與社區之間彼此依存的關系,立足于情感本身的培養,激發學生對社區熱愛之情;對于我們處于城市化推進過程中的區域內的學生而言,要達到這樣的目標是比較困難的,所以在教學此課時,可以根據教材安排的意圖,巧妙地將目標定位在“村到社區的變化”這個點上,用對比的方法,突出本地區社會生活特點來定位教學目標,這樣的教學目標就更貼近學生,更具實際指導意義。
教學目標是課堂教學的靈魂,是教學的起點和歸宿,是學習活動的方向盤和指南針。作為一名一線的品德教師,筆者認為只有全面整體把握教材特點,吃透教材,在學生不同發展水平上所呈現的教學目標和重難點,做到心知肚明,才能教學有度,真正地體現“螺旋上升”。
參考文獻
[1] 王紅霞.同樣的話題,別樣的精彩——相同主題“螺旋上升”教學例談.
[2] 魯潔《品德與生活》、《品德與社會》課程標準研制的基本思想[M].人民教育,2002.
[3] 鄔冬星.小學品德與生活(社會)教學案例專題研究[M].浙江大學出版社,200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