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舞臺藝術精品創作——優秀保留作品復排計劃研討會日前在滬召開。會議由市委宣傳部、市文廣局、市文聯和市作協主辦,市劇本創作中心承辦。本次會議上,《中國戲劇》主編賡續華、中國藝術研究院話劇研究所所長宋寶珍、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副主席毛時安,代表分組研討專家,先后對首批重點復排作品進行了專業講評,提出意見和建議,希望最終能將這些作品打磨成立得住、傳得開、留得下的舞臺精品。中篇評彈《林徽因》主要演員秦建國、皮影戲《花木蘭》導演胡雪樺、音樂現場《海上生民樂》古箏獨奏羅小慈、交響樂《天地人和》作曲朱踐耳等主創人員,分別對復排構想作了交流發言。市劇本創作中心藝術總監羅懷臻宣讀了2016年上海市舞臺藝術精品創作重點創作選題名單。中國戲劇家協會分黨組書記、駐會副主席、著名評論家季國平對這批選題作了綜合評述,對上海創建的精品創作研發機制和這批選題給予了充分肯定和高度評價。會議對上海全年舞臺藝術精品創作工作做了總結。2016年創建劇本研發機制、推進舞臺精品創作上,逐漸探索、形成了一些思路,主要表現為“三個精準”、“三個同步”和“三個特點”。“三個精準”是精準選題、精準選人和精準選團。“三個同步”是評論同步、保障同步和組織同步。“三個特點”表現在:第一、堅持創作導向,組織精品研發;第二、凝聚時代精神,追求創新發展;第三、整合全國資源,助推上海創作。
上海市文聯青年藝術家代表團 精彩亮相美國布蘭森“上海文化周”
近日,應美國新世界股份有限公司(Yakov劇院)邀請,上海市文聯青年藝術家代表團一行5人,赴美國布蘭森參加“上海文化周”活動。為期一周的展覽演出,向美國觀眾展示了來自上海的美術、攝影及民樂,贏得當地觀眾的熱烈歡迎。開幕儀式簡潔而隆重,來自上海民族樂團的二胡和嗩吶演奏拉開了開幕演出,清麗悠揚的二胡和豪放熱烈的嗩吶演奏為美國觀眾帶來了中國風情。除了上海音樂家協會選派的民樂節目外,此次赴美展示的還有攝影和中國畫作品共50件,以青年藝術家的視角展示了上海在中國經濟騰飛后的城市面貌和時代精神。“上海文化周”期間,除了慕名而來的游客觀眾,還有布蘭森其他演出團隊的考察隊伍。一系列展覽、演出從不同角度對海派文化的演繹,讓他們對“海派藝術”產生了濃厚的興趣,進而對上海、對中國產生興趣。市文聯擁有多年的海外文化交流經驗,早在9年前就與美國新世界股份有限公司的下屬劇院建立了“上海藝術家海外展演基地”,借助海外劇場現有的場館資源、觀眾資源以及宣傳資源,對上海藝術家尤其是青年演藝人才進行宣傳推介,加強海派藝術的推廣及中國文化的宣傳。這樣的模式,是對雙方資源的整合,實現了優勢互補,為開展外宣工作帶來極大便利,對上海藝術家的宣傳推廣也產生了積極的促進作用。
“意象再造”第16屆海平線繪畫雕塑聯展開幕
日前,由上海美協主辦的“意象再造”第16屆海平線繪畫雕塑聯展在中華藝術宮開幕。每兩年舉辦一屆的“海平線”是一個有著悠久歷史的展覽品牌,在其30年的發展歷程中,相繼推出了近400位藝術家,為發現和培養上海中青年美術力量起到了很好的推動作用。上世紀80年代中期,由中國美協上海分會主辦的“海平線86繪畫聯展”在上海美術展覽館初次亮相,聯展邀請了26位中青年美術家參展,共展出85件作品,受到上海及全國美術界的關注。“海平線”引發的震動不限于畫展本身,還開啟全新的學術機制。30年來,“海平線”以中青年為主力,強調學術品位、個人風格和藝術功底,展示上海中青年美術家的思考和追求,成為上海畫壇一份十分珍貴的記錄。本屆“海平線”將主題落在“意象再造”上,集中展示了31位藝術家的150余件作品,通過繪畫、雕塑、裝置、影像等多種形式,詮釋“意象”概念在當代語境下的重構與升華。
“弦動海上”——2017新年音樂會舉行
由上海音樂家協會主辦,上海音協二胡專業委員會承辦的“弦動海上——2017新年音樂會”近日在上海音樂學院賀綠汀音樂廳舉行。音樂會上,無論是來自各區少年宮的業余音樂學習者,上海音樂學院的專業學生,還是社會各界的名家大師們,都以最飽滿的熱情在舞臺上盡情展現著音樂的魅力,表達著對新一年到來的期許與祝福。音樂會由來自浦東新區青少年活動中心的孩子們演奏的《光明行》拉開序幕,隨后,江南名曲《茉莉花》,絲竹音樂《新編六板》《行街》,現代京劇《打虎上山》等傳統經典曲目先后上演。值得一提的是,此次還有兩首近期創作的新作品上演。其中,《天際》由楊浦區少年宮的青年作曲家李墨特意為本場音樂會創作。另一首2016金胡琴獎的金獎新作《回旋曲》則由段皚皚、陳春園、姚新峰、吳旭東等名家共同演奏。音樂會在《敕勒歌》描繪的遼闊草原畫卷與馬兒嘶鳴聲中落下帷幕。
“湯莎”逝世四百周年專題研討會舉行
由上海文廣演藝集團、上海戲曲藝術中心、上海劇協主辦,上海昆劇團和上海話劇藝術中心承辦的“‘驚情四百年——紀念湯顯祖和莎士比亞逝世四百周年專題研討會”近日在上海文藝會堂文藝大廳召開,來自國內外的20多名專家學者、上海的14家表演藝術院團代表濟濟一堂,就“2016上海國際湯顯祖·莎士比亞戲劇節”(簡稱“湯莎戲劇節”)做了階段性總結,并對中外文化交流和本土文化瑰寶的傳承出謀劃策。與會專家分別從各自研究角度探討了湯莎兩位大師作品的在當代的傳承和發展。湯顯祖和莎士比亞同為東西方兩位戲劇巨匠,深深影響了兩個半球的文化傳統。本次湯莎戲劇節自10月7日開幕以來,102場制作精湛、藝術特征鮮明的戲劇作品熱鬧上演,觀眾人次共計40649位。戲劇節由四大板塊組成,包括以湯顯祖、莎士比亞作品和人生為主題的“湯莎戲劇作品展演”、展示湯顯祖四大劇作合集的“臨川四夢”、反映戲曲創新力量的“2016‘戲曲·呼吸上海小劇場戲曲節”以及圍繞兩位文學巨匠開展的“湯莎專題研討會”及延伸活動。
紀念創刊30周年 《上海灘》雜志研討會舉辦
日前,《上海灘》雜志在上海文藝會堂舉行“講好上海故事,傳播上海精彩”研討會。時值“而立”之年,《上海灘》雜志的編輯、作者等30多位專家學者和有關方面領導齊聚一堂,圍繞《上海灘》雜志如何更好地 “講好上海故事,傳播上海精彩”進行了熱烈而深入地討論。其中,復旦大學歷史地理研究所鄒逸麟教授說,《上海灘》講了許多一般上海人不知道的故事,很受老上海人的歡迎。但是,改革開放以來,許多來自全國各地、全世界各地的人口加入了上海人的隊伍。因此,《上海灘》不僅要為老上海人服務,還要為新上海人服務。全國政協原常委、著名社會學家鄧偉志先生說,《上海灘》是上海風云的紀錄片,是上海美麗的攝影展,是上海聲音的擴音器。他建議要擴大雜志的組稿面,設“海外華人說上海”“外國友人話上海”“港澳臺同胞夸上海”等欄目,并建議由新四軍研究會負責組織編寫“戰上海的故事”。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葉辛說,走遍全世界,還是中國好。走遍全中國,還是上海好。葉辛提出,《上海灘》要提煉出當代上海精神,凸顯上海精彩;要強調上海人的注重細節,講究實際;要突顯上海的理想主義。
第十三屆“滬江”杯翻譯競賽頒獎儀式舉行
由上海市文聯和上海世紀出版股份有限公司聯合主辦、上海翻譯家協會和上海譯文出版社《外國文藝》雜志共同承辦、滬江教育科技(上海)股份有限公司協辦的第十三屆“滬江”杯翻譯競賽頒獎儀式日前在上海影城舉行。上海市文聯,上海譯文出版社等相關領導,以及翟象俊、魏育青、袁志英、宋健飛、裴勝利等評委出席了頒獎儀式。為順應網絡時代發展,自第十一屆起,翻譯競賽便與滬江合作,實現了信息發布、投稿網絡化,提升了大賽的參與度。活動主辦方還于今年六月在滬江微信平臺上就名人名言開展翻譯熱身賽,參賽人數達到萬人以上。 翻譯競賽舉辦十三年來,已經培養了一大批優秀的文學翻譯青年,目前已有一大部分獲獎者成為各大出版社的簽約譯者。“滬江”杯翻譯競賽將延續以往的宗旨與精神,不斷創新,為推動我國翻譯事業的繁榮發展,發現和培養優秀的翻譯人才貢獻更多力量。
《評彈珍珠塔趙開生演出本》發行暨藝術研討會
由市文廣局擔任指導單位,由上海曲協和上海評彈藝術傳習所(上海評彈團)共同主辦的“細磨珍珠傳后人——《評彈珍珠塔趙開生演出本》發行暨藝術研討會”日前在市文聯舉行。長篇彈詞《珍珠塔》是蘇州彈詞傳統書目中一部歷史悠久的骨子書,已風行了200余年。趙開生彈唱《珍珠塔》已長達60余年,一直堅持不懈地整理、修改《珍珠塔》劇本,并在《珍珠塔》中注入了更多的自己的認識和想法,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演出風格。步入晚年之后,趙開生一直致力于將自己的《珍珠塔》演出本傳承下去,在上海市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專項資金的資助下,經過近五年時間的準備,終于在2016年年底由上海文化出版社出版了《評彈珍珠塔趙開生演出本》。研討會上,上海評彈藝術傳習所(上海評彈團)團長秦建國感慨道,一個老藝術家走了就帶走一批寶貝的教訓不可重演。年輕一代演員沒有見過大師,需要像趙開生這樣的前輩藝術家通過書口述心得。上海曲協主席王汝剛鼓勵更多的年輕人幫助老藝術家一起整理校對書目,不可忽視案頭工作對自身業務能力的提升,并表示希望更多藝術家能將寶貴的藝術經驗留下來。
第十二屆“長三角”國際民族樂團展演活動在甬舉行
日前,由上海音樂家協會、浙江省音樂家協會、寧波市音樂家協會、寧波中華文化促進會、鄞州區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鄞州區教育局主辦,鄞州中學承辦的第十二屆“長三角”國際民族樂團展演活動在鄞州中學隆重舉行。來自江浙滬、臺灣、日本、馬來西亞等地的34支表演團隊參加本次展演。長三角地區國際民族樂團展演活動2004年由上海音樂家協會發起,至今已舉行12年。展演開幕當天,浙江臨海絲竹樂團、上海徐匯區凌云街道陽光之家鼓藝隊、上海市陸行南校民樂團、馬來西亞檳城州鐘靈中學等團隊進行了4場展演,演奏了《和鳳凰一起飛》《鳳陽花鼓》《瑤族舞曲》《喜迎春》等曲目,受到觀眾一致好評。在弘揚和發展民族音樂的專題研討會上,30余位音樂界專家指出,在全球化、現代化、娛樂化、商業化日趨嚴重的今天,弘揚和發展民族音樂,讓文化的個性、創造性、差異性回歸是重塑一個地區文化特質的重要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