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玉潔
[摘要]文章立足于中國目前正處于新常態經濟的背景。利率市場化是新常態的重要體現,在這一宏觀環境下對我國商業銀行的發展有著特殊的挑戰。文章分析了商業銀行面臨盈利減少、風險管理和定價能力、業務轉型等挑戰,結合宏觀形勢提出具體的建議。
[關鍵詞]新常態;利率市場化;挑戰;建議
[DOI]10.13939/j.cnki.zgsc.2017.02.079
1 新常態下利率市場化對商業銀行的挑戰
“舊常態”中的商業銀行熱衷于擴大資產規模,追求擴張速度的提高,往往淡化了商業銀行經營中的風險。新常態經濟下資金流轉速度下降,商業銀行以往的隱形風險顯現出來,如煤炭鋼鐵房地產等行業產能過剩,風險逐漸暴露,破產企業增多,其風險輻射到多家商業銀行,如中國農業銀行不良資產率2013年為1.22%、2014年為1.54%、2015年為2.39%;交通銀行不良資產率2013年為0.26%、2014年為1.25%、2015年為1.51%,浦發銀行不良資產率近三年數值2013年為0.74%、2014年為 1.06%、2015年為1.36%,各銀行不良資產率都呈現明顯的逐年遞增態勢。不良資產率問題的化解依賴于商業銀行自身盈利能力,在凈利息收入下降的情況下對各銀行的經營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利率市場化在這種新常態經濟下增加了商業銀行的風險。
1.1 存貸款利差縮減
我國商業銀行的利息收入占總收入比例普遍在60%~70%,甚至部分高達80%以上,同比明顯高于匯豐銀行美國銀行等國際銀行利息收入占比為45%~50%。通過各商業銀行的2014年、2015年年報統計看,各商業銀行的凈利差2015年同比2014年下降。經中國銀行國際金融研究所對我國四大行檢測發現,利率市場化會使得四大行的利息凈收入減少一半左右。目前我國銀行業以低風險的對公業務為主,未來預計存貸款利差會有100個基點的下降空間(李宏瑾,2015)。我國商業銀行將會面臨更嚴峻的考驗。
1.2 利率風險加大
首先,如果資產對利率敏感程度和負債對利率敏感程度不同,則會出現收益波動。如果利率敏感性資產數量大于利率敏感性負債,若利率下降,利率敏感性資產先于利率敏感性負債重新調整價格,則貸款所獲的利息收入減少而成本暫時沒有變化就會使得商業銀行的盈利下降;同理,如果利率上升,商業銀行獲得更多的利潤。即使商業銀行的資產和負債對利率的敏感性相同,也會因為存貸款所依據的基準利率不同而導致存貸款的成本與收入出現空缺。
其次,商業銀行可能會調整安全性的經營模式,轉而將資金借給風險高、收益高的項目,使得商業銀行不良資產率上升,因此加大了逆向選擇風險。
最后,因商業銀行長時間受利率管制的影響,缺乏定價理念。在實踐中,商業銀行依照既定的利率形式,不會衡量成本與收益,所以貸款利率缺乏合理性和彈性。商業銀行不重視貸款對象的細分,執行統一的標準,容易降低優質客戶的積極性。銀行內部資金轉移定價機制不成熟,經常發生一級和二級分行與各支行之間資金的無償或者低成本的劃撥。
1.3 利率市場化對商業銀行業務模式造成沖擊
1.3.1 以利息收入為主的盈利模式轉型存在風險
中間業務收入穩定、成本低、風險小、附加值高,但也存在許多潛在的風險問題。首先,我國商業銀行中間業務結構不合理,業務主要集中在銀行卡業務、支付結算和投資銀行業務,業務集中使得潛在風險加大;其次,商業銀行對一些中小企業以各種名目強制收取中間業務的服務費用,不利于市場的有序發展。
新常態的經濟使得互聯網金融業崛起,并且從線上業務擴展到線下業務,形成越來越完善的與銀行業相隔離的清算中心,以放開利率管制為動力的第三方支付蠶食了傳統銀行業中間業務,即以銀聯為代表的銀行卡業務以及結算清算現金管理業務,互聯網金融依托的貨幣市場基金2015年超過1萬億元。商業銀行正受到消費資金慢慢邊緣化的危機。
目前可以看出商業銀行金融產品正試圖涉及投資銀行業務、金融衍生工具等領域。商業銀行面臨的挑戰而進行的金融創新產品是一把“雙刃劍”,創新的產品虛擬性高,采用高杠桿,也擴大了市場的波動性。
1.3.2 以大企業為主的營業模式亟待改變
首先,新常態經濟強調產能高效率的重要性,其中擁有高效率的新型技術企業多是中小企業;其次,大中型企業在利率市場化下大企業議價能力弱,大大縮減留給商業銀行的利潤空間;最后,大中型企業融資渠道豐富,隨著資本市場的發展,大型企業針對于銀行的融資渠道依賴度降低,他們將更多地尋求低成本的債務融資。但是一般中小企業存在很多問題,資產規模小,缺乏透明度,對其監管起來需要投入比較多的人力和物力,銀行業面臨著較大的壓力。
2 利率市場化下商業銀行的經營對策
2.1 加快業務轉型
2.1.1 遵循行業發展趨勢
新常態強調環保民生和發展質量,商業銀行應緊跟國家政策的步伐,加大對新常態下符合政策要求的行業的融資力度。對遵循經濟發展規律和支持經濟可持續發展的相關行業加大扶持力度,大力支持能改善國計民生的行業,如“三農”、教育、旅游、保障性安居工程、先進制造業、耐用消費品等。
2.1.2 提高中間業務比重
商業銀行應開發中間業務彌補傳統業務受到的沖擊。運用自己所提供的金融服務以此收取手續費,風險低,對利率的變化敏感度小,不易受到利率市場化所帶來的一系列風險。首先,各商業銀行應夯實抵御經濟波動的業務,如支付結算、資產托管、銀行卡等業務。其次,因為重組兼并、承銷等投資銀行業務沒有資本損失風險,銀行應拓展這部分的市場份額,增強競爭力;最后,重視商業銀行風險控制管理,商業銀行應根據不同的風險承受能力開展中間業務,中小銀行可以發展資產證券化產品,大型銀行可以適當地對客戶進行交易性中間業務產品的提供。
2.1.3 增加對中小企業的業務比重
銀行應該增加對中小企業的關注度及支持力度。商業銀行應區分針對大型企業和中小型企業不同的戰略方案,將不同的業務細分為不同的類別,可以為中小型企業設立一個中小型企業貸款部門,針對不同類別的客戶實行不同的政策,實行差別利率,著力于對中小型企業貸款的管理,更好地服務于中小企業,拓寬中小企業的市場。
改進針對中小企業的信用評審機制和流程。為了降低征信成本,可以通過對群眾信用的整合來對中小企業進行信用評級。中小企業風險比大企業要高,所以要有效甄別優質的中小企業。為中小企業開發相適應的融資平臺,對待不同行業,不同信用特點的中小企業有分類化的管理,也解決了中小企業融資難的問題,激發中小企業的潛力,促進商業銀行的發展。
2.2 加強利率風險防控
第一,我國已經建立了利率定價機制,引進了貸款基準利率集中報價、發布機制。對于非自律機制和集中報價系統的銀行而言,也需要加強利率定價自律,做好優惠利率報價工作,建立不同的利率定價機制。第二,利率市場化帶來利率變動更加頻繁,商業銀行應該加強利率預測能力,增強對利率變動的敏感性。準確預測利率變動水平、方向、利率結構變化及周期轉折點等。調整資產負債結構,使得重新定價的利率敏感性負債和重新定價的利率敏感性資產相互匹配,減少利率變動對盈利的影響;第三,結合金融衍生工具的應用,靈活運用遠期、期貨期權、套期保值等工具對沖規避利率波動風險,對利率風險進行組合或分解,由被動風險管理轉向主動的風險管理模式。
參考文獻:
[1] 中國建設銀行浙江省分行課題組.商業銀行金融產品創新及其風險防控的研究[J].中國學術期刊電子雜志出版社,2014(9).
[2] 巴曙松,嚴敏,王月香.我國利率市場化對商業銀行的影響分析[J].華中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3(4).
[3] 李宏瑾.利率市場化對商業銀行的挑戰及應對[J].銀行業探究,2015(2):65-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