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艷艷 李登橋
[摘要]與英語教學界相比,多模態理論在對外漢語教學界還未引起足夠的重視。以多模態話語分析理論為指導,以對外漢語“把”字句教學為例,探討對外漢語教學中如何調用不同模態使學習者獲得多種感官體驗,提高學生對語法點的理解和表達,以引起人們對對外漢語教學中多模態教學的重視和應用。
[關鍵詞]多模態;對外漢語;“把”字句;多媒體
[中圖分類號]H195.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4634(2016)04-0091-03
0 引言
人們在交際過程中,信息的表達和傳遞除了使用語言,很大程度上是由非語言手段實現的,如空間、手勢、表情、語音語調和周圍的環境等,這些交際的渠道和媒介就是模態。人們的5種感知世界的通道——視覺、聽覺、觸覺、嗅覺和味覺,對應產生5種交際模態——視覺模態、聽覺模態、觸覺模態、嗅覺模態和味覺模態。綜合運用上述5種模態中的兩種或多種,通過語言、圖像、聲音與動作等多種手段和符號資源進行交際的現象就是多模態話語。目前,將多模態話語分析理論應用于教學研究的成果日漸豐富,但主要集中在英語教學方面,將該理論應用于對外漢語教學的研究還不多見。為此,以漢語教學中一個常見的語法項目——“把”字句為例,嘗試將多模態理論應用于對外漢語教學中,為漢語教學提供新的思路和視角。
1 多模態話語分析理論在對外漢語教學中應用的可行性
以往傳統教學模式下,學生主要用聽覺來獲取信息,教學方式主要是單模態的。將多模態理論應用于教學中,利用空間、身勢動作、圖片、音視頻、網絡與角色扮演等多種手段和渠道來調動學習者的聽覺、視覺、觸覺、味覺等多種感官,使各種模態補充、強化、協同以達到最優的教學和學習效果,即多模態教學模式。多模態教學模式可以充分利用各種資源,使受話人通過多渠道獲取信息,比單模態話語更便于受話者的理解和記憶。
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和計算機技術的廣泛應用,對外漢語教學也早已不應再是簡單的“教材+黑板+教師講學生練”的模式。以語法教學來說,傳統的漢語課堂教學中,教師一般是按照教材給出的語法點講解語法結構、解釋用法、舉出例子,然后讓學生練習。亦或是先舉例歸納語法結構和用法,進而讓學生操練。很多老師秉承對外漢語教學中最基本的“精講多練”的原則,但是舉例時所創設的情景往往僅是用語言進行描述。此時雖然語言交際一直處于語言學習的前景之中,可是很多時候單靠語言描述表達效率很低。以“把”字句這個對外漢語教學中公認的難點為例,雖然不少學者提出了關于該語言點教學的建議,如結合情境講清其語義語用,但有限的學習時間加之單一的教學方法仍然讓很多學生不得要領,導致他們不是回避使用就是一用就出錯。
語言學習的一個根本目的就是培養學生的語言交際能力,能夠在真實語言環境中說出準確得體的話語。雖然在漢語課堂上并不是真實的社會交際環境,但是可以盡可能地創設真實的社會交際環境,多模態的教學模式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切入口。通過語言媒體和非語言媒體(交際者的肢體媒體和非肢體媒體)的有效配合,特別是應用現代多媒體技術使文字、聲音、圖片、視頻流、動畫和網上資源等更加有效地整合在一起,可以幫助學生接觸到真實交際情景中的情況,通過多渠道獲取有效的信息,使各種信息得以補充和強化,從而增強他們對語言的理解,進行有效表達。
2 對外漢語教學中多模態教學模式的實施
2.1 模態的選擇
張德祿認為,外語教學中,主導模態選擇的因素主要是話語范圍、話語方式和話語基調。這對對外漢語教學也是適用的。話語范圍就是教學內容;話語基調主要包括師生的特點、興趣愛好,教師對該語言點的把握,學生原有的知識儲備和語言表達水平等等;話語方式體現為教學設備、教學環節和傳播渠道等。
就對外漢語教學而言,其教學目標并非是讓留學生掌握漢語知識,而是能夠進行表達和交際。以“把”字句為例,這個語言點與其他語法項目相比,難度較大。教師要了解學生的語言水平,根據其現有語言水平設計如何引出“把”字句,涉及的教學模態包括哪些,聽覺模態、口語模態(師生的話語、教師的語氣、語調、重復、停頓、音量等)、體勢模態(教師的身勢、手勢、眼神、表情等)、以PPT為載體的模態組合(如文字、圖片、視頻、音頻、動畫等)等如何協調運作。因為教學目標是應用型的,如何在多模態協調下采用精講多練的方式,設計能激發學生使用“把”字句的真實情境,激起其的表達欲望等等,這些都是需要認真思考的問題。此外,教室的大小、座位的安排等空間條件、教學設備等也影響著模態的選用。舉例來說,教室座位的編排方式是行列式、圓桌式、小組式還是U型排列法,教師授課時所在教室的位置等都會影響和學生的互動。與國內一般課堂相比,目前對外漢語課堂基本都是小班教學,班級人數5-20人不等,這為教師充分利用距離、表隋、手勢語等非語言模態,增進教師與學生的交流互動提供了便利條件。
總之,教師要在充分考慮以上制約因素的基礎上設計教學過程和教學方法,設計如何選用不同的模態和媒體。張德祿認為,模態的選用要遵循以下原則:(1)互補原則。一種模態表達的意義不足,需要由另外的模態加以補充,使各個模態互相配合和協調;(2)強化原則。即一種模態或一種模態的一種形式表達整體意義,用一種模態的另一種形式或另一種模態來突出部分意義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如授課時用PPT畫面突出某個重點概念;(3)易理解原則。一種模態表達比較抽象、難度較大的知識時,用另一種模態來提供其實例、說明、關系等使理解更加容易。如“把”字句這個語言點難度較大,一定要結合實例使學生理解該句式的語義;(4)吸引原則。當用一種模態表達意義時,使用另一種更加具體形象的媒體來重現意義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
2.2 多模態教學模式在“把”字句教學中的應用步驟
雖然“把”字句的基本表達式是:名詞1(施事)+把+名詞2(受事)+動詞+其它,但實際運用中“動詞+其他”的形式是多樣的,教學中不可能一次把所有的具體形式一一呈現,往往最先學習的是那些必須要用“把”字句進行表達的形式。如“我把書翻開”還有“我翻開書”的表達可以替代,但是要表達“我把錢放進錢包里”的情況就只能采用“把”字句去描述。限于篇幅,選取漢語中這種位移型把字句來闡明如何運用多模態進行教學。
1)“把”字句的導人。教師利用實物做幾個簡單的動作,如“把書放在桌子上”,通過疏導性提問、疑問性提問等方式,引出“把”字句。在導入“把”字句階段,口語模態和聽覺模態是主模態,體勢模態(如教師的動作展示)作為補充提供背景信息。接著PPT展示出剛才導入的“把”字句的語法表達形式:S+把+東西/人+V在+地方,并將對應例句寫在下方,解釋該句式表達的語義。為了進一步吸引學生的注意,可以在PPT畫面上用彩色大字號、黑體、加框等方式將句子中“把”和動詞形式放大突出,在一定程度上豐富視覺模態的表現形式。簡潔的文字表達配合視覺、聽覺、體勢模態的運用,可使學生初步了解這種位移型把字句的表達。然后通過其他動作演示鞏固學生對這種形式的“把”字句的認識,如“把畫兒貼在墻上”,進一步還可以引出“V進”、“V到”、“V給”等形式的“把”字句。
2)“把”字句的初步表達。雖然外語課堂不是真實的社會交際情境,但是多媒體技術可以為其提供盡可能接近真實的語境,如圖像、錄像、聲音等作為教學的實際環境,使其接近最佳效果。在教學中,可以精心選擇一些從真實交際情境中錄制的視頻材料作為學習材料,使其對“把”字句的語言表達進行強化和具體化。例如,錄制一名班級同學回到宿舍后將鞋放進鞋柜,將衣服掛到衣架上,將包放到桌子上等一系列動作的簡短視頻,課堂上借助多媒體將這些動作分解性地展示出來。該視頻的主角是熟悉的同學,情境也是大家每天要接觸的真實情境,這樣就可以引導學生表達出“他把衣服扔到床上”、“他把鞋放進鞋柜”等一系列把字句。此時,教師也可以通過設計諸如“他把書包扔到床上了嗎?”等問題,引出“把”字句的否定形式:他沒把書包扔到床上。PPT突出顯示否定副詞“沒”,以使學生明確否定詞在“把”字句中的位置。此外,也可以由教師說出一個“把”字句(如“請把昨天的作業交給我”),請某位同學做出相應動作,進而面向全體同學提問:xx剛才做什么了?視覺、聽覺、觸覺模態相互配合提供信息,促進口語表達。
3)“把”字句的成段表達。在學生對“把”字句已經基本掌握后,可進一步加強“把”字句的成段表達練習。如可利用這樣的情境:下課后班級要舉辦一個party。借助多媒體,教師可以將桌子、鮮花、蛋糕、啤酒、飲料等必備物品的圖片呈現給大家,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討論,每個人用“把”字句說1~2個句子。此時,教師可以在學生中間巡視,傾聽他們的表達,保持對全班學生的監控,通過眼神、表情、言語等和學生互動。進行小結時,當學生說出正確的句子后,教師就將圖片動畫放置到指定位置加以強化。最后,帶領大家一起將這些“把”字句連起來,進行成段表達。
4)結合文化,“把”字句運用的進一步拓展。語言學習不應僅僅是學習語言表達,還應重視對說這種語言的社會群體的文化的了解和學習。在對外漢語教學中,教師應時刻具有文化意識,將文化教學的內容滲透到語言教學的各方面。很多留學生來中國后都非常喜歡中國食物,教師根據對學生的了解,可以給學生展示一段他們較為熟悉和喜愛的中國菜(如宮保雞丁)做法的視頻,讓學生在欣賞中國美食的同時試著用“把”字句進行表達,這樣可以使學生在操練語言點的同時,了解中國食物的做法。為降低難度,教師可以先給視頻配上“把”字句的口頭表達或中文字幕,除了使用課堂上操練的“把油倒進鍋里”等句子,還可適當增加一類使成型把字句,如“把雞肉切成塊兒”。在這個過程中,教師所說出的“把”字句是教學的主過程,配上視頻則是對這個過程的強化。通過PPT給學生展示視頻中的分解圖像和一些提示詞語,使文字、視頻和圖片互相補充。在學生稍加練習之后,再將視頻中的中文字幕移除,請學生為這段視頻配上解說進行成段表達。最后,在學生使用熟練后,可以布置一個課外作業:請他們使用“把”字句介紹一種自己所喜歡的中國食物的做法或者自己國家特色食物的做法,下節課互相交流。
3 結束語
以對外漢語“把”字句的教學設計為例簡單說明了對外漢語教學的多模態教學模式。在這個設計中,教學內容由易到難、層層推進,通過多種模態的配合使用,教師逐漸背景化,為學生提供表達的機會,使他們最終成為聽覺模態和視覺模態的發出者。事實上,話語范圍不同,模態的選擇也應因此做相應的調整。另外,在實際操作中,教師也要有意識地多創設溫馨幽默的環境,如微笑的表情、柔和又抑揚頓挫的語調、幽默的語言、通過移動隨時拉近和學生的空間距離等等,讓學生在愉悅輕松的氛圍中學習,提高學習效率。總之,課堂中聲音、文字、顏色、圖片、音視頻、距離、表情、手勢語與動作等都是傳遞意義的有效媒體,進行對外漢語教學設計時,應該精心選擇相應的模態,使不同模態之間相互配合補充,讓學生創造性地實踐所學,進行有效表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