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勝微
近年來,隨著我國教育教學研究逐漸從定性研究向定量研究轉變,“前測”已逐步應用于我們的教育教學研究。在小學數(shù)學教學中,雖然已有少部分教師意識到“前測”是了解學生已有知識和經驗的一種有效方法,并且也做了很多工作,積累了一定的經驗。但是大多數(shù)一線教師對前測的應用還是比較生疏的。下面筆者將嘗試結合具體的課例談談自己對教學前測的一些思考與實踐。
一、關注教學前測,找準學生的認知水平
現(xiàn)代心理學明確指出:有意義的學習過程是原有知識同化新知識的過程。也就是說,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fā)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上。因此,關注教學前測,從而找準學生起點,為教師設計教學活動提供科學依據(jù)。
例如,“三位數(shù)乘兩位數(shù)的筆算”是在“三位數(shù)乘一位數(shù)、兩位數(shù)乘兩位數(shù)”的筆算基礎上進行教學的,與兩位數(shù)乘兩位數(shù)的筆算相比,在算理和算法上是完全一致的。這是教材的邏輯起點,也是教師臆定的學生認知的起點,這兩個起點一致嗎?對于這些基礎,學生具體掌握到了什么程度?哪些已經會了,哪些還存在困難?為了弄清上述問題,教師對本教學班的學生進行了教學前測,情況如下:
從前測結果分析得出:大部分學生已經掌握了三位數(shù)乘一位數(shù)、兩位數(shù)乘兩位數(shù)的計算方法,并且能自覺地將算理與算法向三位數(shù)乘兩位數(shù)遷移。從前測中筆者還發(fā)現(xiàn)部分學生出錯的原因主要是:(1)算理算法不清,相同數(shù)位沒有對齊;(2)連續(xù)進位時漏加進位數(shù)字;(3)因數(shù)中有0時,0忽略不乘;(4)學生的檢驗意識淡薄,檢驗的能力有所欠缺。
二、關注教學前測,了解學生的認知差異
學生的生活環(huán)境、智力水平、教育程度決定了他們對于事物的認識,對于知識的認知、構建存在明顯的差異,所以學生的認知差異應該成為教學前測的重要內容。
例如,在教學“20以內的進位加法”之前,筆者設計了40道計算題,以了解學生這部分知識的學前情況。經過統(tǒng)計,學生的正確率達到了93.8%。最多的錯了8道,但是大多數(shù)答案都比較接近正確答案。學生的計算速度相差較大,另外通過訪談,筆者了解到學生的計算方法一般有:湊“十”法、補數(shù)法等;在其中還不乏學生用點數(shù)、數(shù)手指的方法。
從前測中筆者還發(fā)現(xiàn):這個班的學生在學習計算“20以內的進位加法計算”的學前能力是有差異的,即計算速度的差異,計算思考方法的差異等,而這些差異恰恰就是最好的課堂學習資源。以上的前測情況給筆者以深刻的啟示:教育的平等性要求教師在教育時采用“不平等”的教學方式。
三、關注教學前測,挖掘學生的思維狀況
數(shù)學知識點是前后銜接、環(huán)環(huán)緊扣的。作為教師,在課前一定要充分了解學生的思維狀態(tài),引領學生自主探究,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學習中來。
如,在“平行四邊形的面積”一課中,教師對學生進行前測時問:誰知道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該怎樣計算?少部分的學生回答是:底乘高。為了解學生的思維狀態(tài),教師設計了這樣的前側題(如下):結合你的猜想,測量你所需要的數(shù)據(jù),計算平行四邊形的面積。
由于有了課堂前測的分析,教師對學生的情況成竹在胸,從而有效指導了教師的課堂教學活動。
四、關注教學前測,把握學習的困難點
為了使課堂教學更具實效性,把握學習困難點是課堂學前預設的一項重要內容。例如,在教學二年級上冊“觀察物體”時,筆者對學生進行教學前測。讓學生觀察一個茶壺的前后左右,并進行判斷。通過分析前測發(fā)現(xiàn)了學生在學習時可能會出現(xiàn)的一些問題:(1)語言表述有困難;(2)側面觀察能力較低;(3)判斷某一方向對應的圖片存在困難。通過教學前測,筆者更清晰地掌握了本課教學的難點情況,從而選擇有效的教學策略,推動了學生的學習探究活動,幫助學生突破難點,建構知識。
“教學前測”是課堂教學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它將我們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層面,幫助教師擺脫了“自我為中心”的備課陋習,把“備學生”落到了實處。教師有針對性地對照前測思考自己的教學活動,提高了教學的有效性,使“教學前測”與教學過程結合得更加緊密,真正實現(xiàn)了“教”與“學”的雙贏。
參考文獻:
[1]吳小姿.學情前測在小學數(shù)學教學中的應用探析[J].新校園,2016(3).
[2]季一帆.小學數(shù)學學情前測的作用及實施方法[J].新課程(小學),2016(2).
編輯 李琴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