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艷
摘 要:無氧運動即肌肉在“缺氧”的狀態下高速劇烈運動。無氧運動是相對有氧運動而言的,當從事的運動非常劇烈,或者是急速爆發的,此時機體在瞬間需要大量的能量,而在正常情況下,有氧代謝是不能滿足身體此時的需求。機制是由于有氧供能代謝的供能速率不足以應對瞬時的ATP大輸出量,于是糖進行無氧代謝,以迅速產生大量ATP,這種狀態下的運動即無氧運動。該文通過綜述無氧運動的近期實踐及實驗研究對無氧運動的機理及在競技運動用的實際應用進行歸納總結,為無氧供能競技項目的訓練方案提供理論依據。
關鍵詞:無氧運動 機理 實踐 實驗
中圖分類號:G80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6)10(b)-0142-02
1 無氧運動在實踐中的機理
人體預存的ATP能量僅能維持極限強度運動大約2 s,隨后由磷酸肌酸CP合成ATP,大約能維持6 s,合計8 s左右,超過8 s必須用血糖迅速合成新的能源物質ATP來提供能量,若在無氧狀態下其副產品是乳酸。無氧運動的最大特征是要求供能速率快,且氧氣供應不足。普遍錯誤的觀念認為乳酸過多導致的肌肉疲勞使運動不能持久,然而一項最新研究表明乳酸濃度的上升本身并不導致酸中毒,它也不是肌肉酸痛的原因。在人體內的乳酸非常穩定,且沒有酸性。造成酸中毒有另一個原因是三磷酸腺苷被分裂釋放能量時釋放的一個質子(H+),糖酵解時機體還會產生大量丙酮酸等不能通過呼吸排除的中間代謝產物,這些酸性產物堆積在細胞和血液中,成了“疲勞毒素”,讓人感到疲乏無力、肌肉酸痛,還會出現呼吸、心跳加快、心律失常,嚴重時會出現酸中毒。
無氧運動對人體的有利方面很多,根據國外權威醫學雜志最新研究:無氧運動的力量訓連增加骨密度效果較有氧運動更好;經無氧運動后,損傷肌肉的修復和乳酸的代謝需要消耗脂肪,以此增加肌肉新陳代謝率,提高身體免疫力;它的“減脂”效果相比有氧運動更明顯;無氧運動后肌肉收縮速度和力量均能提高,有效降低了疾病死亡的風險。日本科學最新研究發現,人平均握力每提高10%,疾病風險就會降低30%。
2 近期無氧運動相關的研究
林文弢綜述無氧代謝供能與運動能力,結論為磷酸原供能系統特點是輸出功率最大,是速度力量項目運動員運動時的主要供能系統;糖酵解供能系統特點在產能的同時不需氧,并產生乳酸。肌纖維中肌糖原的貯備、代謝產物乳酸、肌纖維類型和運動強度,都影響糖酵解供能系統的供能能力。
劉俊一研究無氧運動能力的理論機制和訓練實踐,結論如下:無氧代謝供能系統主要反映生物體肌肉在不同運動階段短時間快速激烈運動的一種運動能力,并將無氧運動能力劃分為神經性、原發性、保持性、持續性和間斷性無氧運動能力5種類型。在運動實踐過程中,無氧運動能力的一些生物規律總結為 :無氧運動能力主要受到遺傳、環境和運動訓練3個方面因素的影響;長時間運動負荷及訓練能使機體無氧運動能力產生良性適應;無氧運動能力都具有其獨特的特征和表現規律;競技運動實踐中機體的無氧運動能力處在不斷變化中;同類型的無氧運動能力有不同的測量、診斷與評價方法;不同類型的無氧運動能力之間存在著橫向和縱向的動態關系;不同類型無氧運動能力與有氧運動能力之間存在著共性的關聯,同時每一種類型的無氧運動能力與有氧運動能力之間又分別存在著個性的關聯。在競賽實踐中,拳擊手、武術高手、柔道等項目高手都能創造驚人的無氧供能水平,是經過長時間的無氧訓練從而不斷提高無氧供能能力以供競技比賽所需的結果。
劉曉莉等通過建立建立間歇無氧運動模型,觀察運動后腦、心肌、骨骼肌SOD活性、T-AOC能力及MDA含量的變化及間歇性無氧運動對小鼠行為能力的影響。研究顯示間歇性無氧運動對小鼠抗氧化能力和脂質過氧化水平有影響并存在較顯著的組織性差異。
王曉輝等通過外源性補充磷酸肌酸的方式比較補充磷酸肌酸對提高無氧運動能力的支持作用,研究顯示磷酸肌酸能明顯提高小鼠的運動能力,表現為減少自由基形成并維持細胞膜穩定,減少乳酸的產生,從而延遲運動性疲勞的產生。
逢金柱等通過對部隊男性士兵27名進行有氧和無氧功率自行車蹬車訓練,研究肌肽復合物及新劑型、低劑量的碳酸氫鈉的補充對1 min最大無氧運動能力及運動后血乳酸值、血清丙二醛、尿酸等指標的影響,并探討可能的作用機理。研究結果顯示補充肌肽復合物有提高1 min最大無氧運動能力的作用,肌肽復合物具有抗氧化的作用,可增加血液的堿儲備,同時副作用較少,口感較好,可以在運動隊推廣使用。
巫國貴等通過建立無氧運動模型研究不同劑量維生素E對無氧運動大鼠骨骼肌自由基代謝和運動能力的影響,結果與對照組相比,補充維生素E能保證無氧運動后即刻大鼠骨骼肌SOD等抗氧化酶活性保持在一定水平,對增強大鼠運動能力有重要意義。
3 結語
無氧運動大部分是負荷強度高、瞬間性強的運動,所以很難持續長時間,而且疲勞消除的時間也慢。在運動量不大情況下,機體能量的供應主要來源于脂肪的有氧代謝。以脂肪的有氧代謝為主要供應能量的運動就是人們說的有氧運動。大多數研究者在制定運動方案或對大鼠建立無氧運動模型時采用短時間大強度的間歇性運動模式,在運動時間、運動強度、和間歇時間上稍有異同,所測指標大多集中在無氧運動能力的力竭時間、血乳酸、肌酸激酶、血清丙二醛、尿酸等指標的測量。對于無氧運動能力探索的腳步從不停滯,隨著實驗的深入研究和實踐中不斷應用,更多無氧訓練方法和增強運動員無氧運動能力的強力手段將會引領人類向著更高更快更強的新階段邁進,無氧運動所能體現出人類運動極限的表現力也更為競技體育所重視。隨著中國短距項目的蓬勃發展,無氧領域方面的研究將會進入新紀元,為我國競賽水平提高提供更多的科學理論依據。
參考文獻
[1] 張蘊琨,丁樹哲.運動生物化學[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
[2] 王鏡巖.生物化學[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3] 林文弢.無氧代謝供能系統與運動能力[J].中國體育教練員,2016,24(1):19-20.
[4] 劉俊一.無氧運動能力的理論機制與訓練實踐研究以短道[D].東北師范大學,2013.
[5] 劉曉莉,侯莉娟,劉斌,等.間歇性無氧運動對小鼠腦 、心肌 、骨骼肌抗氧化能力及脂質過氧化損傷的影響[J].中國運動醫學雜志,2004,7,23(4):390-394.
[6] 逄金柱,邵士元,魏冰,等.肌肽復合物、新劑型碳酸氫鈉補充對人體無氧運動能力及代謝的影響[J].體育科研,2007,28(2):70-73.
[7] 巫國貴,于芳,崔建梅.維生素E對大鼠骨骼肌無氧運動能力及自由基代謝的影響[J].運動,2012(3):50-51.
[8] 王曉輝.外源性磷酸肌酸對無氧運動的支持作用[D].大連醫科大學,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