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六玉
【摘 要】
敘事類作文是小學作文教學的重點。絕大多數三年級孩子寫敘事類作文都陷入種種困境。針對這一情況,筆者根據三年級教材中的文本寫作特點,將相關文本進行整合,確立相關的寫作訓練目標,并把寫作教學融合在閱讀教學中,降低學生習作的難度,鋪設習作梯度,既有拐杖可以依仗,又能自由發揮。將敘事類作文中的三要素以及動作描寫、語言描寫等融入到閱讀教學中。
【關鍵詞】
作文教學 敘事類 問題及對策
三年級學生在低年級時就已經有了敘事類作文的起步(能用幾句話來寫一件事),并開始嘗試寫段和篇。可是學生剛剛邁入作文的門檻,而作文要求又比低年級寫話高出好幾個層次。此時,我們往往會發現學生寫敘事類作文會陷入這樣的困境。
1.不懂得選材,寫流水賬
三年級孩子認知水平有限,習作時不懂得選取素材,往往會把自己做過的事情統統羅列出來。如寫在鄉下奶奶家玩,孩子們常常從下車開始寫,再寫到喂小雞、和小伙伴玩、摘黃瓜、吃飯、告別等好幾件事情,每件事都是一筆帶過。
2.東拉西扯,重點偏離
在知道選擇一件事寫后,部分孩子會把與所述事情無關或者關系不大的事情也一股腦兒寫出來。如,寫去動物園,孩子們往往會寫一段和家長的對話(交代為什么要去逛動物園),再寫一段沿途所見,而動物園的所見則一兩句話帶過,不能確定作文中哪一部分是重點,哪些是次重點,哪些根本就不需要寫,也就是不懂得敘事類作文的起因、經過、結果這三要素的詳略安排。
3.重點部分不知道如何展開
三年級的孩子心智稚嫩,對經歷過的事情也只是懵懵懂懂、模模糊糊的一點印象,沒有細膩的體會。他們不知道從哪些角度出發,怎樣具體去描述事情發生時人物的表現。
第一個困境,教師幾次講評和當面指導后,大部分孩子不會再犯類似的錯誤。那教師怎樣才能幫助三年級的孩子走出后兩個困境打好敘事類作文基礎呢? 筆者的經驗是:從教材出發,創造性地使用教材,開展作文教學。
一、弄清基本要素,讓習作入體
事情的起因、經過、結果是構成敘事類作文的基本要素。古人論作文有“鳳頭”“豬肚”“豹尾”之說。這一形象化的說法解釋了“起因、經過、結果”這三要素在文章內容所占的比例。蘇教版三年級上冊第七單元《掌聲》《軍神》《金子》這三篇課文都是按照事情發展的順序來寫的敘事類文本。以《掌聲》為例,文本的第1到第6自然段為第一部分在敘事,第二部分(最后一個自然段)是全文的總結,點明中心,闡述題意。在閱讀文本時我抓住文本的第一部分帶領學生感受了事情的起因、經過、結果的詳略安排:第一自然段是事情的起因部分,交代了小英自卑的原因,是略寫;第2—4自然段是事情的經過部分,詳細寫了同學們在小英演講時兩次為她鼓掌,幫助小英樹立了信心;第5—6自然段是事情的結果部分,略寫了那次演講后小英變得自信、開朗了。
《軍神》《金子》兩篇文本的學習,我也帶領孩子弄清楚他們的起因、經過、結果分別是什么,再說說詳略是怎樣安排的,進一步強化敘事類作文三要素的詳略要求。接下來就要遷移運用到自己的習作上來了。我讓孩子們拿出以前寫過的一篇敘事類的習作,先弄清這篇習作的起因、經過、結果應該是什么,用雙豎線把它們隔開;接著檢查這三部分的詳略是否合適;然后欣賞符合要求的習作為他們點贊;最后按照對各部分的詳略要求進行修改。這樣的訓練只要經歷兩三次孩子們就能明白怎樣寫才能使敘事類作文入體。
二、寫好連貫動作,讓人物動起來
人物動作描寫是塑造人物形象的主要手段。矛盾先生說:“人物的性格必須通過行動來表現。”蘇教版三年級上冊《哪吒鬧海》《世界上第一個聽診器》等文本共同呈現一個寫作特點——動作描寫的運用。
《哪吒鬧海》中,第三自然段:
夜叉從水底鉆出來,只見一個娃娃在洗澡,舉起斧頭便砍。小哪吒可機靈啦,身子一閃,躲過了這一斧頭,隨即取下乾坤圈,向夜叉扔去。可別小看這小小的乾坤圈,它比一座大山還重,一下就把夜叉給打死了。
此文中接連不斷的動作描寫,讓我們很直觀地看到哪吒的機靈勇敢。
《世界上第一個聽診器》中的第2自然段:
只見他們一個站在這頭,彎著腰,把耳朵緊貼蹺蹺板,一個蹲在那頭,用一枚鐵釘在板上輕輕地劃著……他高興極了,馬上跑回醫院。他把一本筆記簿卷成筒兒,一頭靠著病人的胸腔,另一頭湊近自己的耳朵。啊!呼吸聲、心跳聲都聽到了!
文中兩組連貫的動作描寫把兩個男孩特殊的玩蹺蹺板的方法寫得歷歷在目;雷奈克受到啟發以后的做法以及他的興奮都展現在讀者的面前。
學生經過這一番探究,感受到了動作描寫對于人物形象的刻畫和對事情具體描述的魅力。認識和感受只是寫作的第一步,緊接著第二步——仿寫動作描寫的片段。習作的起始階段,由老師來做動作,學生仔細觀察。當然,寫好連貫性動作的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三年級下學期我也延續了這樣的訓練。
三、體驗語言魅力,讓人物開口說話
語言描寫是敘事的基本方法,它可以展現人物鮮明的個性,表現人物的心情。蘇教版三年級上冊第七單元的文本都是以語言描寫為主的故事。其中《石頭書》通過川川和磊磊兩個孩子與勘探隊員的交談,介紹了許多有關巖石的知識,表現了兩個孩子熱愛科學、探求知識的強烈愿望。《小稻秧脫險記》語言描寫八處。這些語言描寫形式多樣,生動傳神,是學生學習、感受語言描寫非常好的范本。
教學中,筆者在讓學生認識了語言描寫的基本格式和語言描寫表述時的常用詞之后,重點引導學生注意兩點。
一是語言描寫的提示語中一定要伴隨著人物的動作神態,盡量不用“說”這個詞來提示。如查老師揮著手臂聲嘶力竭地喊:“男同學們,關上那扇窗!”
二是語言描寫一定要表現人物的個性。如:A高興得一蹦三尺高,高聲嚷道:“耶!老爸真偉大!”(人物性格:活潑開朗)B悄悄地抿嘴笑了,羞澀地說:“這沒什么了不起的。”(人物性格:文靜、謙虛、內向)
以此為法,在蘇教版三年級下冊的相關單元的相關文中,還可以繼續鞏固人物的動作描寫和語言描寫的訓練。把作文教學融合在閱讀教學中,從認識寫作方法到仿寫,直至最后自由創作,給學生鋪設適合的寫作梯度,降低寫作難度,既有拐杖可以依仗,還有情景可創設,學生定能不吐不快了。在作文的起步階段,這樣有的放矢地開展作文教學,循序漸進,夯實一個個作文訓練點,不僅能夠快速地幫助學生走出作文起步的困境,而且能在起步階段就打好地基,讓作文教學的高樓拔地而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