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志善
【摘 要】
語文是百科之源,是學好其他科目的基礎,新課改明確指出語文在教學當中的重要地位。而在語文考試中,寫作占分最多,也是難以把握的教學項目,如何在小學時期就打好學生寫作功底,提高寫作水平,這是小學語文教師所要達到的目標。
【關鍵詞】
小學語文 指導 考試
小學生因為素材積累不足,生活經驗不夠,對寫作產生畏難情緒,普遍存在不知道怎么寫,寫什么的現象,即使寫出來,文章也缺乏生動,缺乏情感。而教師對于寫作教學,也普通存在講解方法繁瑣,課堂枯燥,讓學生一頭霧水,沒真正領會到寫作的要領和技巧。新課改的教學理念是以學生為主體,讓學生參與教學,提倡興趣教學。新課程改革對小學教師原有的教學方式是一個巨大挑戰,如何響應新課改理念,如何指導小學生寫好作文,本文就個人多年的教學經驗,淺談幾點教學方法,與大家交流。
一、讓學生多深入生活,培養生活情感
生活是豐富多彩的,無時無刻都在發生著神奇的不可預測的變化。生活的豐富為我們提供了源源不斷的素材,提供了無限的智慧和豐富的情感。寫作是需要靈感和智慧,是需要感情和素材的,只真有情感豐富的人才能寫出真情流露的文章,才能生動形象,打動別人。生活帶給了我們無限的可能,鼓勵學生深入生活,多觀察多傾聽,多學習多思考,豐富感情,積累經驗。讓學生每天在課堂上講解自己在生活中發現了什么,看到了什么,聽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給自己帶來了什么感受,只要是自己感悟的東西都可以拿出來給同學分享,教師在學生的表述中可以看出他的情感投入,語言表達能力和思維方式,在肯定學生敢于表達的同時,很巧妙的加以糾正他們的不足,慢慢的鍛煉他們的表述能力,豐富他們的情感生活。
二、讓學生大量閱讀,既能陶冶情操又積累大量寫作素材
學生閱讀的范疇就是課堂閱讀和課外閱讀。課堂上閱讀教材,領會教材傳輸的教育意義,提高學生的理解能力和閱讀水平;課外閱讀就是基于教材之外的課外讀物,教師要恰當的幫學生選擇好適合他們閱讀水平的書籍,讓學生容易理解和接受。大量的閱讀能鍛煉語感,能陶冶情操,能積累寫作素材,能獲取廣泛的知識,能感受到享受無窮的樂趣。閱讀帶來的好處不言而喻。讓學生愛上閱讀,培養學生閱讀興趣,養成閱讀習慣,提高閱讀水平。教師可以在教室開設閱讀園地,搜集大量書籍擺放在里面,為學生營造良好的閱讀環境,讓學生習慣在課外去閱讀,而且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寫讀書筆記,也能鍛煉學生在閱讀中動腦筋的習慣,讀書給他們帶來了什么感受和體會,都寫下來,集中每個學生對同一本書籍不同的寫作感受,分享給大家,讓學生都能很清晰的知道,不同人讀同一書籍或者文章的感悟和理解都不同,鼓勵學生從不同的角度去看待事物,擴散思維,多思考多創新。教師還可以讓學生養成讓不動筆不讀書的習慣,讀書一遍沒留下什么,過目就忘記了,讓學生在閱讀中記錄下優美的語句,在課堂上給同學分享,也記錄下自己不理解的地方,鼓勵學生多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在教師的指導下解決問題。讓學生大量閱讀,在閱讀中汲取知識,積累素材,學習寫作方法,培養語感,陶冶情操,讓學生真正愛上閱讀。
三、讓學生多練習寫作,培養創新能力
寫作就是創作的過程,是檢驗學生是否可以靈活運用自己平日積累的素材的方法,是讀聽說綜合能力的體現。只有在練習中才能及時的發現問題并改進,才能快速進步和提高寫作水平。教師應該采用精簡寫作方法,優化練習的教學方式巧妙指導學生寫作。教師總結寫作的題材和類型,采用片段練習,嘗試不同題材,自由發揮,慢慢讓學生領會到寫作的感覺,然后再進行連段成篇的針對性訓練。教師鼓勵學生,只要看到一種現象和事物,只要有表達寫作的感覺,有靈感,就及時的記錄下來,以便事后可以很好的擴展和創作。教師還可以巧設寫作情境,帶動學生感情,真情表達,傾訴衷腸。比如:讓學生觀看一篇教育意義的電影,觸動學生心靈,讓學生寫一篇觀后感,一般打動了自己,才能打動別人讓學生的文章增加情感因素。教師可以帶學生去觀察一種物體,要求學生可以從不同層面去寫作,去創新創作。教師可以激勵學生寫作意識,讓他們通過自己的文筆,多寫一些呼吁愛護環境,愛護小動物的公益性文章,讓他們有意識自己有這個責任和義務,如果寫出感動別人的文章,就要先觸動自己,提高自己的寫作水平。學生就會有意識有目的有責任感的去學習寫作方法,提高寫作水平,以便能發揮他們的作用,為社會做貢獻。
四、讓學生多參加主題活動,提高創作積極性
小學生自己去領悟生活,感受生活的能力有限,認知度有限,其參與的主觀能動性也很薄弱的,這就要求教師要巧妙的引導,多組織一些有教育意義的主題活動,帶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增加學生的主動參與性。在活動中更能體現學生學以致用的本領。比如教師開展小新聞記者的活動,讓學生以小記者的身份,對于某一調查目的,例如每個人是否有吃早飯的習慣,都吃的什么針對這一主題,讓學生走進社區做一個采訪調查,記錄數據,總結并分析,寫一篇呼吁人們要養成按時吃早飯的習慣,讓學生自己意識到不吃早飯的危害,并通過自己的文章來呼吁他人,用自己的調查結果,自己查閱的相關資料來創作文章是目的性比較強的教育教學方式。比如教師還可以帶領學生去農村去體驗生活,去學習農作物的種植方法,去感受農民伯伯的辛勤勞作,讓他們學會感恩,要求學生寫一篇自己的體驗和感悟的文章,分享給同學和家長,讓學生盡量達到別人讀自己的文章有感同身受的效果。
總之,不管用什么教學方式,最終的目標就是讓學生學會寫作方法,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帶動學生的寫作情感,鼓勵學生的創作創新意識,提高寫作水平,最終達到培養學生寫作素養的目的,教學方法多種多樣,教師應該因材施教,找到適合自己和學生的教學方式,不斷完善教學方法,努力為學生打實寫作基礎,讓學生在寫作的路上越走越遠,讓學生真正體會到創作的樂趣。
【參考文獻】
【1】靳麗娟.談如何提高小學生的作文能力【J】.學周刊,2015(23)
【2】邱兆艷.如何指導小學生寫好生活化作文【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4(05)
【3】趙華.淺談如何優化小學作文教學【J】.現代閱讀(教育版),201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