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積芳
[摘要]:在低年級的語文教學中,插圖作為一種寶貴的課程資源,不僅有利于提高學生學習課文的興趣,還能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文內容,同時培養學生的觀察、想象和語言表達等能力。因此教師在深入解讀文本的同時,還應研究圖文關系,準確地把握插圖設置的目的和作用,抓住插圖使用的切入點和落腳點,并在教學中合理充分地發揮插圖的作用,促進語文教學。
[關鍵詞]:
一、有效使用插圖,激發學生閱讀興趣
我們常常會發現,低年級學生拿到語文課本后的第一舉動往往是去翻里面的圖片,覺得感興趣會再去讀讀文字。孩子這種與生俱來對直觀形象的喜愛,值得教師珍視。
如人教版第一冊《小小的船》配有一幅精美的插圖,圖中美麗的星空、彎彎的月牙、可愛的小姑娘都體現出一種寧靜的美。在引入時,不妨讓學生說說在插圖中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教師順勢引導,課文的小詩描寫的就是這樣一幅美麗的圖畫。這樣,學生很自然地走進了文本,且對文本產生興趣,也會為課文的學習鋪墊好一定的情感基調。
教學《太空生活趣事多》時,我先出示課文插圖,讓學生進行觀察,學生發現:宇航員穿著特殊材料做成的衣服,宇航員穿著鞋底帶鉤的鞋子,腳踩的地板不是普通的地板,而是一格一格的網格地板┅┅孩子們質疑:為什么要穿鞋底帶鉤的鞋子,地板為什么要設計成這個樣子┅┅發現和質疑,讓學生和文本還未見面卻已有親近感。當學生開始閱讀這個故事,他們非常感興趣,因為他們自己已經產生了探索的力量,沉浸在文本之中!
二、有效使用插圖,增強學生理解能力
當學生對課文的字、詞、句不理解時,結合插圖理解課文是最直觀有效的方法。它化抽象為具體,可以幫助學生化難為易,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我在教學人教版第三冊《紙船和風箏》一課時,關注到了“漂”和“飄”的區別,這對學生來講是難點。我在請學生區別這兩個同音字時,同時引入了課文中的兩張插圖,并請他們仔細想想紙船和風箏是怎么幫小動物找到他們的好朋友的。這時,學生們紛紛舉手,說“紙船是順著水漂來的,要用‘三點水的漂”,“風箏是靠風飄上天的,所以要用‘風字邊的飄”。這樣,一個難點順利解決了,同時圖片加深了學生們的理解和記憶。
又如《郵票齒孔的故事》一課中,學生需要理解“阿切爾被那個人的舉動吸引住了。”,這時,教師只要請孩子們仔細地觀察圖片即可,可以通過圖中阿切爾的動作、眼神、站的位置以及跟酒館里其他人的對比,輕而易舉地解決這個問題。
這類理解上的難點是小學低年級學生中最易出現的,有效地使用插圖,圖文結合,可以避免死記硬背,使學生學得輕松愉快。
三、有效使用插圖,訓練學生觀察能力
低年級學生最常碰到的習作方式是看圖寫話,而我們發現,善于觀察圖片、分析圖片的學生,其習作質量一般來說要領先于其他同學。因此,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在低年級顯得尤為重要。日常的語文教學中若能常常滲透對課文插圖的觀察指導,久而久之,學生的觀察能力必定會有大幅度的提高。
如一年級下冊中有篇課文叫《棉花姑娘》,課文中有四幅插圖,前三幅為棉花姑娘生病向別人求助時的畫面,最后一幅畫的是七星瓢蟲治好了棉花姑娘的病。在教學中,我有意引導學生,將前三幅圖和最后一幅圖作比較,請他們說說棉花姑娘生病時和健康時有什么不一樣。學生們仔細地比較著,不一會兒,他們就找出了許多不同點。這樣做并不是為了比較而比較,學生通過比較,不僅知道了棉花姑娘生病和健康時的區別,更為學生理解“蚜蟲的可惡”、“棉花姑娘對醫生的盼望”作好了鋪墊。
除了引導學生主動觀察圖片,我們還需要教給學生觀察圖片的方法。觀察景物圖,我們應該按照一定的順序;觀察人物圖,我們應該看清楚圖上有哪些人,他們分別在做什么。但這種方法的自覺養成,需要大量的看圖寫話實踐。如果能在語文課堂中給學生一些活生生的例子,相信對他們是有所觸動的。
就拿《秋天的圖畫》來說,課文描寫的是一幅美麗的秋景圖,課文的插圖準確地對應了課文中所描寫的景物。學完了整篇課文之后,我請學生去插圖中圈一圈作者描寫的景物,并想想作者是按照怎樣的順序寫的。很快,學生們便自己總結了,作者按照從右到左,從低到高的順序來描寫這幅圖的。于是,我便告訴他們,我們以后描寫風景,也一定要按照一定的順序寫,這叫做有序。
四、有效使用插圖,培養學生想象能力
《新課程標準》中提到:文本不僅僅是課文教材中的文字,也可以是語言文字塑造的形象以及有關圖像等,課文中的有關插圖也是文本。教材中的插圖是靜態的,反映的是某個瞬間的形象。要使畫面“活”起來,教師必須指導學生通過觀察圖畫,進行再造想象和創造想象,以補充畫面上的形象和情節。
比如《我要的是葫蘆》一課,學習伙伴的提示是:種葫蘆的人看到小葫蘆都落了,會想些什么呢?這個問題就是引導學生對畫面內容進行再加工。通過引導學生觀察種葫蘆人的表情、動作,學生們圍繞著“吃驚、不明白”給出了畫中人物的內心解讀。一幅靜態的插圖,有了內心語言的補充,人物形象便豐滿起來,真正走進了學生的內心。
五、有效使用插圖,提高學生表達能力
小學低年級是學生語言發展最迅速的時期,但由于語言能力有限,表達時往往會過于簡單或雜亂無序。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必須有針對性地進行大量的語言表達訓練。課文中的插圖繪圖精美,深受學生喜愛,因此是訓練學生表達的優良素材。
課文《春雨的色彩》寫了三只小鳥爭論春雨是什么顏色的故事,讀完了故事,相信很多小朋友的心中,也有屬于自己的春雨的色彩。正好,課文的后面配了一幅田野的圖片。我請學生選擇幾種景物來仿照課文說一說,也可自己想象。于是,學生們出口成章,精彩無限。有的說:“春雨是綠色的。你們瞧,春雨灑在禾苗上,禾苗綠了。春雨淋到小樹上,樹葉兒也綠了。”有的說:“春雨是黃色的。你們看,春雨落在迎春花上,迎春花黃了。春雨滴在郁金香上,郁金香也黃了。”
總之,課文插圖是寶貴的課程資源,作為語文教師我們要有效地利用,增進學生語言文字的理解,加強學生語言文字的運用,促進學生對祖國語言文字的熱愛。上述五條關于插圖有效使用的建議在實際應用的過程中,并不能完全割裂開來,正如插圖的三大功能互相依存的關系一樣。因此,在插圖的使用上,我們要選好其使用的時機,充分發揮其功能,為學生的語文學習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