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亞菲
[摘要]:生物是一門基礎自然學科,主要是研究生命的現象和生命活動規律。生物學本身就是一門實驗性的科學,學習生物學科使中學生了解到了怎樣科學地去看待生命、看待世界。中學生物的學習對學生未來的發展和對世界的認識起到了一個基礎性的作用。本文從中學生物教學現狀、中學生物教學模式的對策進行研究。
[關鍵詞]:生物 教學 模式
一、中學生物學科教學模式現狀
(一)教師生物學科教學思路和觀念傳統
教師雖然對新課改進行了一系列的學習與交流,但由于受應試教育影響深厚,加上教師本身形成的教學習慣很難改變,教師有新觀念,但在實際教學活動中卻不能恰當地應用其中。因此,表現出了教師一邊宣講新的教學觀念一邊受著傳統教學觀念的束縛,這一問題在初中生物教師教學活動中普遍存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仍占大部分生物課堂目前,中考依然是衡量學生綜合能力的標尺,教師教學內容更具有針對性。由于初中生物知識點煩瑣,在課堂上教師多采用的是“教師講、學生聽”的教學模式,學生處于被動接受知識的狀態,而教師則成為課堂的主體,這嚴重違背了新課改的要求。
(二)教師生物學科教學方法和手段單一
目前的中學生物課堂,教師除了對知識點的講授以外,就是帶領學生做相應的生物實驗。整個課堂表現出來一種按部就班的狀態,學生按照教師的思路學習,教師則安于現狀。學生在這樣的教學環境下也只能在教師的引導下進行學習,為中考積累知識,成為應付考試的工具。教師雖然對新課改進行了一系列的學習與交流,但由于受應試教育影響深厚,加上教師本身形成的教學習慣很難改變,教師有新觀念,但在實際教學活動中卻不能恰當地應用其中。因此,表現出了教師一邊宣講新的教學觀念一邊受著傳統教學觀念的束縛,這一問題在初中生物教師教學活動中普遍存在。
(三)教師未激發學生創新意識和培養學生創新能力
質疑是學生發現問題,主動探索知識的開始,是學生創造性學習的重要標志,是創新意識、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起點。因此,在教學中教師應善于利用學生的好奇心、好問的天性,鼓勵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大膽質疑,引導他們善于發現問題和勇于提出問題。在教學中教師沒有長期堅持這樣的質疑求異,沒有有效地激發學生創新意識和培養學生創新能力。
二、改進中學生物學科教學模式對策
中學生物學科教學中不僅僅要教會學生知識,要教會他們學習的能力,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要讓他們知道怎么學習,學什么,培養他們分析、思考問題的能力,信息獲取能力、理解能力和綜合運用能力。
(一)運用多種手段培養學生對生物知識的興趣
學生只有在對所學知識非常感興趣的前提下,才有可能進一步探求知識。因此,教師要在了解學生的興趣點和知識需求的基礎上,從多種角度出發,為學生營造一個充滿樂趣的學習環境,幫助學生卸掉思想包袱,輕松探索生物知識。教師可以適當在課堂上設置一些小組討論和其他互動環節,使學生能夠自由發表對知識點的看法,鼓勵學生質疑書本知識,并倡導自主學習的精神。例如,生態平衡一節的教學內容與日常生活關系緊密。教師在講授這一部分內容時,可以讓學生舉出日常生活中有關生態平衡的實例,使得學生體會到生物與生活之間的密切關系,從而產生學習生物知識的強烈興趣。初中課程體系改革,客觀上要求教師將提高學生綜合應用能力作為教學的核心目標,在教學中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探求精神,并挖掘學生的學習潛力。初中生物教學,一項系統性和靈活性較強的教學活動,具有特殊的培養目標。要提高初中生物教學的實際效果,教師就要改變傳統的教學方法,注重生物實驗的開展,鍛煉學生獨立思考和主動求知的能力。優化初中生物教學的設計方案,有助于增強學生的主動參與意識,使學生在生物課堂上充滿熱情、愉快高效地吸收知識。
(二)實現中學生物學科教學方法和手段單多元化
初中生物教學中不僅僅要教會學生知識,能給學生自學、創新、鍛煉的機會或環境、平臺的教育,才是好的教育。要教會他們學習的能力,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要讓他們知道怎么學習,學什么,培養他們分析、思考問題的能力,信息獲取能力、理解能力和綜合運用能力。能給學生自學、創新、鍛煉的機會或環境、平臺的教育,才是好的教育[1]。要達到這些目標,首先要求學生能夠正確識圖,明確圖中各數量之間的關系,學生可以從以下方面入手,看清楚縱坐標和橫坐標的名稱,明確二者之間的關系。要分析曲線的特殊點,包括起點、頂點、拐點、交叉點和終點等,是解題的基礎。分析曲線的走向和變化趨勢,揭示曲線變化的原因和含義,全面解讀曲線展示的變化過程,是解題的關鍵。明確了以上的識圖方法,坐標曲線圖在初中的教學中的應用,可以起到其他的一些方法不可替代的作用。
(三)創造良好的學習環境來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首先,就要求我們教師建立良好的課堂學習環境和營造濃厚的課堂民主氛圍,這是培養中學生創新能力的基礎與前提。據有關心理學家的研究數據顯示,處于初中學生這個年齡段的學生在寬松、自由、民主、和諧的課堂環境與氛圍中能夠積極主動的投身于課堂的學習過程中,這種環境與氛圍的創造是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必然。但是,我們當前的初中生物課堂教學環境受到傳統教學模式的影響,教師在課堂上往往表現的非常嚴肅,而采取的教學方法也局限于全堂灌輸的老舊方法,這樣就嚴重導致學生對初中生物課堂的討厭。而我們今天所提倡的素質教育就要求我們教師在初中生物課堂教學過程中要善于打破傳統的教學模式,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充分發揮出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給學生一個相對寬松的學習環境,這樣才能充分調動學生對生物知識學習的積極性。對課堂來說,打破封閉的教學模式,就是要開放課堂,以學生為中心安排教學活動,不批評、挑剔學生的獨特想法,打消學生的顧慮,鼓勵學生敢于表達自己的見解。這樣才能實現師生之間的互動,讓學生真正享受到自主權,從而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培養其創新能力。
參考文獻:
[1]劉國鈞,陳紹業,王鳳翥.生物學科教學反思[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2]辛希孟.中學生物學科教學研討會論文集:A集[C].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2.
[3]張筑生.中學生物學科教育創新模式[D].北京:北大附中研究所,2011.
[4]周華.生物學科教學思考分析[R].北京:清華大學附中研究院,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