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摘要:本研究立足于“一帶一路”與長江經濟帶范圍內城市群空間聯系,將各類生產要素的空間聯系作為國家戰略的分析背景,采用社會關系網絡分析工具對“一帶一路”與長江經濟帶共同輻射區域開展現狀分析與再定位研究,以期為各節點城市對接國家戰略、更好謀劃“十三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必要借鑒。
關鍵詞:“一帶一路” 長江經濟帶 城市功能 商業定位
中圖分類號:F727 文獻標識碼:A
引言
2013年以來,我國“一帶一路”和建設長江經濟帶戰略在帶來對外開放經濟地理格局調整的同時,對我國城市間要素流動和產業梯次轉移的方向和形態產生顯著影響,也為沿線城市的功能定位引入了新內涵:體現為城市將面臨生產、服務、集散、創新等功能選擇,以及在政治、文化、生態、經濟等諸領域的定位再確認。從國家戰略涉及范圍來看,“一帶一路”戰略直接涉及沿線18個省、自治區、直轄市,長江經濟帶覆蓋長江流域的11個省市,處于上述兩項區域發展戰略輻射范圍的省級行政區包括上海、浙江、重慶、云南等四地。對于同處上述國家戰略影響范圍的區域而言,“一帶一路”與長江經濟帶戰略將產生疊加效應,如何有效對接國家戰略找準城市商業定位,如何發揮“一帶一路”與長江經濟帶的協同效果培育城市商業功能,已成為亟需解決的重大現實問題。
目前國內外對于“一帶一路”與長江經濟帶戰略相關政策關注相對較多,其研究多為定性討論城市融入、對接、順應“兩帶一路”戰略的實現路徑、步驟及政策舉措,尚缺乏對于上述國家戰略疊加效應、關聯效應的綜合研判。本文立足于“一帶一路”與長江經濟帶范圍內城市群空間聯系,將各類生產要素(信息流、物流、資金流、人口遷移流動)的空間聯系作為國家戰略的分析背景,采用網絡特征分析法對“一帶一路”與長江經濟帶共同輻射區域(城市及城市群)開展現狀分析與再定位研究,以期為各節點城市對接國家戰略、更好謀劃“十三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必要借鑒。
“一帶一路”與長江經濟帶戰略對城市商業功能定位的影響
“一帶一路”戰略分別從城市商貿職能、商貿輻射范圍、商貿潛力三個方面界定了沿線城市對外的商業功能取向,長江經濟帶戰略分別從城市商貿區域、商貿能級、商貿節點等方面界定了沿江城市對內的商業定位路徑。上述國家戰略對于同處輻射范圍的城市而言,存在著差異化的作用效果,其影響路徑體現為:一是外向型商貿與內向型商貿的相互交織,將帶來城市的復合功能和全新定位(Anderson,2011)。由于“一帶一路”戰略分別針對商貿目標地形成了針對性強的對外格局,而長江經濟帶戰略立足沿江國內貿易協同,在外向型與內向型商貿的復合作用下,有助于貫通國際國內兩個市場。二是商貿職能與金融、物流等其他職能的相互協同,將帶來城市的優勢功能與主導定位(Joe &Poly,2010)。商貿職能作為城市功能的一個側面,既需要其它職能的支撐配合,也能夠為城市各類職能提供信息流、物流、資金流、人口遷移流等要素集聚,因此城市商貿職能的影響路徑也包括相應生產要素的流動性變化。在上述認識基礎上,本文對“一帶一路”與長江經濟帶戰略范圍內主要城市間商貿聯系展開研究,開展基于空間經濟聯系的網絡特征分析,考察“一帶一路”與長江經濟帶共同作用范圍內城市的疊加效應及其商業功能定位特征。
研究方法設計與數據選取
其一,以“一帶一路”與長江經濟帶政策區域內節點城市為對象,考察其空間商貿經濟聯系,包括網絡密度、集聚度、勢能等關鍵指標的分析測算;其二,對上述城市按照中心-邊緣區域進行分類,分組考察其商業功能潛力,并對同處“一帶一路”與長江經濟帶作用范圍內城市的疊加效應展開分析;其三,基于疊加效應及歷史數據的推算,分別從城市商貿職能、商貿輻射范圍、商貿潛力等維度重新對其進行商業定位,并明確其商貿功能。
在基于城市空間商貿經濟聯系的測度中,商貿網絡密度主要考察城市間商業流動規模的緊密程度,其測度方法是基于網絡中實際存在的關聯強度與理論值之間的比例得到。
上式中,C為網絡密度,k代表城市網絡關系度,本研究取城市間商貿流通規模的1%為閾值,大于該閾值則視為城市間存在顯著商貿聯系。據此計算網絡密度C∈(0,1),且越接近于1表明城市間商貿流動越緊密。
商貿集聚強度和商業勢能分別考察城市間商貿聯系方向(流入-流出)及非近鄰城市間商貿依存度,本研究主要采用城市商貿矩陣中物流規模作為代理指標。
上式中,商貿集聚強度W(in)和W(out)分別表示城市間商貿流入-流出規模,是衡量城市商業網絡中流動偏好的關鍵指標;商業勢能T(ij)是考察該城市是否具備超越自然地理局限(非臨近城市),是否具備商貿輻射能力的指標,其中g(i)、g分別表示非相鄰城市間的直接(間接)商貿規模。
基于上述研究方法,本文選取“一帶一路”與長江經濟帶區域內商貿規模排名前20位的城市,按照2009-2014年歷史數據進行加權回歸處理,本研究數據主要來自《中國城市統計年鑒》、《中國商業年鑒》等資料,并參考了重慶統計局發布“一帶一路”相關國家地區、省和城市概況及人口、經濟和社會發展方面的統計數據。
研究結果分析與城市商業功能評價
本文基于上述方法,以“一帶一路”與長江經濟帶政策區域內的節點城市為對象,考察其空間商貿經濟聯系,包括商貿網絡密度、集聚度、勢能等指標。
從表1可見,2009-2014年間“一帶一路”與長江經濟帶范圍內商貿經濟聯系逐步增強,但整體而言并未形成有效商業網絡密度(小于0.5),且從2012-2014節點的變化來看,城市間商貿聯系并不顯著,需要細分為具體區域進行研究。
在商貿集聚度與商貿勢能的分析考察中,將沿線城市按照中心聚類的方式匯總并得出如表2所示結果。從表2中可發現,“一帶一路”與長江經濟帶范圍呈現市場分割和商貿集聚演化,不同政策取向帶來了差異化的商業集聚能力。本研究劃分出的四類區域中,其商貿聯系及演化過程差異明顯,意味著對于“一帶一路”與長江經濟帶共同作用范圍的城市而言,作為網絡中介節點需要更加重視“疊加效應”帶來商貿集聚的雙重要求。以重慶為例,處于絲綢之路經濟帶、中國-中南半島經濟走廊與長江經濟帶“Y”字形大通道的聯結點上,其商貿功能的發揮需要深度融入上述三類區域的商貿網絡中,需要兼顧高-中-低的不同商貿集聚度的目標城市,以及分散節點、區域性節點、中介性節點之間的不同商貿網絡特征差異。同時,面對不同類型城市地理依賴、經濟腹地依賴、物流成本依賴等差異化的商業勢能,也意味著重慶需要不斷提升網絡中心度以適應上述特征。在分區域的城市間商貿聯系測算基礎上,本研究將重點考察上海、重慶、昆明、寧波等處于“疊加效應”下的城市,上述四城市既是“一帶一路”戰略的節點城市,也是長江經濟帶的核心城市。在疊加效應下的城市,需要按照不同政策取向及商貿目標區域,分別從城市商貿職能、商貿輻射范圍、商貿潛力等維度重新進行商業定位(見表3)。
主動對接國家戰略更好發揮城市商業功能的政策建議
首先,沿線城市在對接國家戰略的過程中需要以“三個轉型”提升商業能級。一是從“跟蹤區域”向“創新區域”轉型?!皟蓭б宦贰睉鹇砸馕吨鞘泄δ芏ㄎ恍枰獜某薪赢a業轉移、跟蹤先進產業趨勢轉向自主創新,需重點研究各創新區域的動力來源及實現方式。二是從“世界工廠”向“城市智造”轉型。作為先進制造業基地和現代服務業基地,需圍繞全球產業鏈的比較優勢發揮“兩帶一路”戰略的疊加效應。三是從“運輸型”樞紐向“資源配置型”樞紐轉型。沿線城市作為區域綜合交通運輸樞紐和“兩帶一路”戰略對外對內開放的重要門戶,需以綜合交通運輸體系為目標強化物流輻射功能。
其次,沿線城市在對接國家戰略的過程中可通過“四條路徑”打造商業競爭優勢。一是改善交通軟硬環境,降低生產生活物流成本。結合我國區域生產力布局,突出基礎設施互聯互通,重點研究全面對接國際國內運輸通道的實施路徑。二是協調和統籌城鄉發展,締造空間要素優勢。實現城市工業化、城鎮化格局與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相協調,重點研究促進各類高端創新要素向城市核心商貿區集聚方式。三是推動產業集群及組織轉型升級,打造國際競爭力產業。打造面向我國中西部以及東南亞等地區的產業優勢集群,引導產業轉型升級、產品更新換代,形成一帶一路與長江經濟帶戰略的協同響應。四是轉變對外開放合作方式,培育外向主體。探索適合沿線城市特點的市場驅動、資源驅動、成本驅動、效率驅動的“走出去”模式,全面融入全球產業鏈。
最后,沿線城市在對接國家戰略的過程中需以“雙重機制”予以保障商業暢通。一是構建跨區域協調機制。需研究制定對外雙邊或多邊可接納、互動互補、操作性強的實施方案,加快完善區域合作的制度保障。二是構建區際互聯互通機制。重點研究與國內外信息互換、監管互認、執法互助等合作具體措施,包括加快投資便利化進程、消除投資壁壘、優化產業鏈分工布局等舉措。
參考文獻:
1.伏虎.生產性服務業集聚、區際市場依存與制造業升級——基于我國長江經濟帶的實證分析[J].商業經濟研究,2015(27)
2.鄒樂樂等.海外創新型城市構建中的治理轉型及對我國的啟示[J].中國軟科學,2013(10)
3.伏虎.“一帶一路”戰略重塑重慶投資格局[N].重慶日報,2015-5-7
4.伏虎.新型城鎮化建設中的PPP模式:實施路徑與保障機制[J].財會研究,201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