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燕

【摘要】 目的:探討系統化整體護理對改善精神分裂癥患者便秘癥狀的影響。方法:將在筆者所在醫院治療的80例精神分裂癥合并便秘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40例。對照組行常規護理,觀察組采取系統化整體護理。干預2個月后,觀察兩組患者便秘的治療效果。結果:觀察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為92.5%,對照組為72.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系統化整體護理能提高精神分裂癥患者便秘的治療效果,使患者獲得生理、心理的舒適感。
【關鍵詞】 系統化整體護理; 精神分裂癥; 便秘; 健康教育; 心理支持
doi:10.14033/j.cnki.cfmr.2016.33.034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4-6805(2016)33-0068-02
精神分裂癥是一種常見精神疾病,通常以行為障礙、知覺障礙、情感障礙、思維障礙為主要臨床表現[1]。住院精神分裂癥患者多實行封閉式管理,因疾病,飲食、運動習慣改變,以及長期服用抗精神病藥物,極易引起便秘。由于精神分裂癥患者行為、知覺障礙,如得不到及時有效的治療和護理,容易造成便秘的反復,影響服藥的依從性,不利于病情的控制。為此,筆者所在醫院建立了預警機制,密切觀察高危人群的排便情況,及早予以干預,對已便秘的精神分裂癥患者實施系統化整體護理,現將護理措施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4年7月-2015年6月在筆者所在醫院治療的精神分裂癥合并便秘患者80例為研究對象。隨機將其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40例。觀察組:男24例,女16例;年齡26~57歲,平均(34.21±11.65)歲。對照組:男30例,女10例;年齡24~55歲,平均(32.93±10.73)歲。入選標準:(1)符合文獻[2]中國精神障礙分類與診斷標準第3版(CCDM-3)中關于精神分裂癥的診斷標準。(2)符合文獻[3]便秘的診斷標準。(3)精神分裂癥狀已明顯控制,病情穩定、神志清楚,愿意參與本次研究。排除標準:(1)患有嚴重消化系統、呼吸系統、循環系統疾病。(2)妊娠期、哺乳期婦女。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對照組行常規護理。觀察組采取包括健康教育、心理支持、飲食運動指導在內的集生理、心理全方位服務的系統化整體護理,干預措施如下:(1)健康教育。精神分裂癥患者存在認知、情感障礙,與人合作意識差。護士行健康教育時應多選擇支持性語言,耐心說明便秘治療得當可以解除或緩解癥狀,但引起便秘的個體原因不同。因此,要全面評估患者病情,分析引起便秘的個體原因,提出針對性健康指導,如因藥物因素引起,應耐心解釋抗精神藥物的作用,避免因情緒低落導致服藥依從性差;如因活動量小引起,鼓勵患者適當運動;如飲食、飲水因素引起,指導合理飲食,規范喝水等。強調排便的最佳時間在早餐后1 h內,引導患者養成定時排便的好習慣。(2)心理支持。便秘患者有明顯便意卻無法正常排出,容易導致情緒低落或者變得更加煩躁。護士應予理解,選擇合適的時機解釋便秘產生的原因,告知患者解決方法,并說明便秘只要處置得當不會對身體造成傷害,避免加重患者的負性情緒。護士通過主動與患者交流,了解其情緒特征和生活習慣,以積極的語言和行為引導他們建立起良好的生活習慣。設法引導患者傾述,耐心傾聽,為患者尋找合適的方法。對情緒異常不能有效配合者,給予安慰,耐心解釋,必要時尋求家庭系統的支持。(3)飲食運動護理。督促每位患者每天飲水量不少于2000 ml,分多次飲用,每次200 ml左右,教會患者使用杯子量化。指導患者合理飲食,多食用富含膳食纖維的水果和蔬菜(如韭菜、芹菜、蘋果等),禁食生冷、辛辣食物。鼓勵患者減少臥床時間,引導他們參加集體活動。按照慣例,每天下午帶領患者快走20~30 min。(4)排便習慣引導。引導患者養成規律的排便習慣,無論有無便意均在早餐后1 h內如廁,時間控制在10~20 min;如有便意時應當立即如廁。囑患者排便時集中注意力,不做與排便無關的事情。(5)腹部按摩。幫助患者取仰臥位,屈曲雙腿,指導患者使用右手掌根從右下腹開始沿順時針方向呈環狀按摩腹部, 2次/d,每次5 min。對缺乏自我管理能力患者,可由護士幫助按摩。(6)便秘的處理。超過48 h未排便者,遵醫囑給予番瀉葉3~5 g沖服,每天1次。超過72 h未排便者,予2.5%溫肥皂水溶液灌腸或用20~40 ml開塞露肛注保留10~15 min后排便。
1.3 觀察指標
不同護理方式干預2個月,觀察兩組患者便秘的治療效果。護士每天詢問或觀察患者排便的次數、性狀和量,并做好記錄。便秘治療效果的判斷標準如下,治愈:排便規律,1~2 d排便,大便質地軟,排便通暢;好轉:排便無規律,3 d內排便,排便通暢;無效:大便質地硬,3 d以上才有1次排便,伴有排便困難[4]。總有效=治愈+好轉。
1.4 統計學處理
應用SPSS 17.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處理,計量資料以(x±s)表示,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字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經治療與護理干預2個月后,觀察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為92.5%,對照組為72.5%。觀察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字2=5.54,P<0.05),見表1。
3 討論
便秘是指排便次數相對于正常情況有所減少,糞便過干、過硬,且排便困難、耗時[5]。精神分裂癥患者由于疾病因素、抗精神藥品副作用、住院管理方式等原因都容易導致便秘發生[6]。由于精神分裂癥患者情感淡漠、認知與自我管理能力差,未認識到已發生便秘或不愿意接受便秘的事實,缺乏主動求治的意愿。研究發現,僅50%的患者意識到便秘的存在,不足20%的患者主動告知床位醫生要求治療[7]。如果便秘癥狀得不到解除或緩解,容易導致患者情緒惡化,不僅會降低抗精神病藥品服用的依從性,影響疾病治療;也可能因癥狀加重引起麻痹性腸梗阻,危及患者生命安全。因此,在對精神分裂癥患者實施護理服務時,護士應仔細觀察、詳細詢問患者排便情況,及時給予高質量的護理干預,使患者獲得生理、心理的舒適。
臨床上,對精神分裂癥合并便秘患者實施常規護理不能使患者獲得全方位的護理。這是因為常規護理是遵醫囑實行分級護理,由個人制定治療護理計劃,限于個人水平、能力差異,容易造成對病情的了解不全面 [8]。而系統化整體護理是以現代護理觀為指導,以患者為中心,以護理程序為核心,將護理臨床業務和護理管理的各個環節系統化的模式,對患者臨床治療護理是一個綜合的系統化動態過程,系統化整體護理符合現代醫學模式的發展需要[9]。為改善精神分裂癥患者便秘癥狀,提高護理舒適度,筆者所在醫院對40例精神分裂癥合并便秘患者實施了系統化整體護理。首先,護士要全面評估患者病情,鼓勵患者表達感受。由于精神分裂癥患者認知能力差,護士應掌握好溝通技巧,耐心、細致地反復宣教,督促、指導患者改變不良生活習慣,合理膳食、規范飲水、適量運動、定時排便?;颊呦麡O的情緒反應會加重便秘癥狀,根據患者的情緒狀態,給予針對性心理疏導,必要時爭取家屬支持。護理過程中,密切觀察患者便秘情況,及時調整干預措施。臨床實踐發現,我國傳統醫學對便秘也有著不錯的治療效果,如針灸與熱敷腰骶部背腧穴能有效治療抗精神病藥引起的便秘[10]。在常規治療基礎上使用耳穴埋豆治療老年精神分裂癥患者便秘有效率達80.6%[11]。因此,在實施系統化整體護理過程中,精神科護士要加強學習,不斷豐富治療、護理手段,提高治療效果。本試驗中,經過2個月的治療和護理干預,觀察組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系統化整體護理能提高精神分裂癥患者便秘的治療效果,使患者獲得生理、心理的舒適感。在護理工作中建立預警機制,早期對高危人群進行積極干預,對減少便秘的發生率,提高精神分裂癥患者服藥的依從性,改善患者生活質量有積極意義。
參考文獻
[1]于俠.精神分裂癥患者沖動行為的預測及護理干預[J].中國民康醫學,2014,26(15):103-104.
[2]中華醫學會精神科分會.中國精神障礙分類與診斷標準[M].濟南:山東科學技術出版社,2001:81-86.
[3] Drossman D A.The functional gastrointestinal disorders and the Rome Ⅲ process [J].Gastroenterology,2006,130(5):1377-1390.
[4]薛萍玉,薛艷芹,劉金生,等.系統護理干預配合針刺及穴位注射治療中風便秘患者的療效觀察[J].中國冶金工業醫學雜志,2013,30(2):207-208.
[5]賴玉平,蘭乾聰.針對性護理對住院精神疾病患者便秘的影響[J].臨床醫學研究與實踐,2016,1(7):118.
[6]俞瑋,孫喜蓉,瞿正萬,等.個體化護理干預對住院精神分裂癥患者便秘的影響研究[J].河北醫藥,2015,37(6):944-947.
[7]尚士渲,劉杰,韓利民,等.精神分裂癥患者便秘患病率及影響因素的研究[J].中國民康醫學,2016,28(13):4-6.
[8]趙紅昱.整體護理模式對老年股骨近端骨折患者圍術期的影響[J].中華現代護理學雜志,2009,6(18):116.
[9]侯清秀,田常青.精神科系統化整體護理對康復期分裂癥患者生活能力的影響[J].內蒙古醫學雜志,2015,47(1):106-108.
[10]郭曉玉,袁萍.針灸與熱敷腰骶部背腧穴治療抗精神病藥引起藥源性便秘的臨床研究[J].中國民康醫學,2011,8(23):1934-1935.
[11]蔣海紅.耳穴埋豆治療老年精神分裂癥患者便秘36例[J].浙江中醫雜志,2013,48(12):8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