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楠,王成龍
(1.鶴壁市畜產品質量監測檢驗中心,河南鶴壁458030;2.新鄉市畜產品質量監測檢驗中心)
豬傳染性胃腸炎的防治措施
韓楠1,王成龍2
(1.鶴壁市畜產品質量監測檢驗中心,河南鶴壁458030;2.新鄉市畜產品質量監測檢驗中心)
豬傳染性胃腸炎是由豬傳染性胃腸炎病毒引起豬的一種高度接觸性消化道傳染病,以嘔吐、水樣腹瀉和脫水為特征。該病目前呈世界性分布,已成為影響養豬業的典型病毒性傳染病,給我國養豬業造成了較嚴重的經濟損失。世界動物衛生組織(OIE)將其列為B類動物疫病。
豬傳染性胃腸炎病毒為冠狀病毒科、冠狀病毒屬成員。該病毒能在豬腎、豬甲狀腺、豬睪丸等細胞上很好地增殖。對乙醚、氯仿、去氧膽酸鈉、次氯酸鹽、氫氧化鈉、甲醛、碘、碳酸以及季銨化合物等敏感;不耐光照,糞便中的病毒在陽光下6 h失去活性,病毒細胞培養物在紫外線照射下30 min即可滅活。病毒對熱敏感,56℃,30 min能很快滅活;37℃,4 d喪失毒力,但在低溫下可長期保存,液氮中存放三年毒力無明顯下降。
傳染源為發病豬、帶毒豬及其他帶毒動物。病毒存在于病豬和帶毒豬的糞便、乳汁及鼻分泌物中,病豬康復后可長時間帶毒,有的帶毒期長達10周。該病主要經消化道、呼吸道傳播。感染母豬可通過乳汁排毒感染哺乳仔豬。感染動物為豬,各種年齡的豬都易感,但以10日齡以內的仔豬發病率和病死率高。狗、貓、狐貍等可帶毒排毒,但不發病。該病發生和流行有明顯的季節性,多見于冬季和初春。多呈地方性流行,新發區可暴發性流行。該病常可與產毒素大腸桿菌、豬流行性腹瀉病毒或輪狀病毒發生混合感染。
該病潛伏期仔豬為12~24 h,成年豬為2~4 d。病初仔豬嘔吐,接著水樣或糊狀腹瀉,糞便呈黃綠或灰色,常含有未消化的凝乳塊,隨即脫水、消瘦,2~7 d死亡。病愈仔豬生長緩慢。肥育豬或成年豬癥狀較輕,表現減食,腹瀉、消瘦,有時嘔吐。哺乳母豬泌乳減少,一般經3~7 d恢復,很少發生死亡。
該病以急性腸炎變化,從胃到直腸呈現卡他性炎癥為特征。剖檢可見胃腸充滿凝乳塊。小腸充滿氣體及黃綠或灰白色泡沫樣內容物,腸壁變薄,呈半透明狀。絨毛腸系膜淋巴結充血、腫脹。心、肺、腎一般無明顯病變。
5.1 疫苗預防
疫苗預防可以用豬傳染性胃腸炎弱毒苗進行免疫。懷孕母豬產前45 d及15 d左右,用弱毒疫苗經后海穴接種,可使母豬產生一定免疫力,從而使出生后的哺乳仔豬能獲得母源抗體被動免疫保護。初生仔豬每頭后耳穴注射0.5~1 ml該病毒滅活苗,10~15 kg豬每頭注射2 ml,50 kg以上豬每頭注射3 ml,都能獲得主動免疫。
5.2 藥物治療
在治療方面,由于該病發病急,病程短,要早發現早治療,治療越早,療效越高,可減少死亡。可選用以下藥物治療。①抗菌素:鏈霉素30萬~50萬IU、慶大霉素4萬~8萬IU,混合溶解后灌服,每天2次,連服2片(每片0.5 g),每日2次,連服2~3 d,療效較好。②對癥治療:對嘔吐的仔豬每頭肌肉注射維生素B1注射液2~5 ml,每日2次,連注2 d;對耳、鼻、四肢下部青紫者,肌肉注射10%磺胺嘧啶鈉注射液2~5 ml,每日2次,連注2 d;對不吃不喝而脫水的仔豬,及時灌服葡萄糖,氯化鈉水溶液,補充體液,每次20 ml,每日5次,痊愈為止。③中藥輔助治療:藥方:黃連、大黃、烏梅各10 g,白芍、地榆炭、甘草、柯子各15 g,苦參、篇蓄、白頭翁、湘曲、藿香、車前子各20 g。煎水服(25 kg豬的劑量)。采用以上方法治療該病,治愈率可達90%以上。
5.3 加強飼養管理
該病的防治需要加強飼養管理:①晚秋、冬季和早春一定要做好豬舍的防寒保溫工作,加厚保溫墊料并勤更換,必要時可給豬舍加溫。②從外地進豬時,一定要隔離觀察10~15 d,無疫情方可進欄飼養。③嚴禁貓、狗等進入豬舍。④經常打掃、清理豬舍糞水等,無疫情時每周用3%~4%氫氧化鈉溶液沖洗、消毒1~2次,后用清水沖洗1~2次,或噴50%百毒殺3 000倍液等消毒。⑤發生疫情時,每天噴灑1次0.2%過氧乙酸溶液、1%~3%漂白粉溶液和3 000倍液博滅特等其中的任意一種。⑥必要時進行豬體消毒,可噴灑1%百毒殺600倍液和過氧乙酸2 000倍液等其中的任意一種。□
S858.28
B
1004-5090(2017)07-004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