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海龍
(大慶油田路橋工程有限責任公司,黑龍江 大慶 163453)
?
填石路基施工技術在道路施工中的應用
安海龍
(大慶油田路橋工程有限責任公司,黑龍江 大慶 163453)
主要對樁號K100+500~K105+700標段工程的填石路基施工方案進行了具體的分析和探討,只有嚴格的按照路基施工技術標準,做好填石料質量的選擇、粒徑的不均勻系數分析以及施工機械設備的選擇和具體工藝等工作,才能確保填石路基施工質量。
填石路基;施工工藝;質量檢測
大廣高速公路工程段是位于新縣境的AS-IV-1,工程段樁號K100+500~K105+700,此工程全長為5.18 km,全線采用重丘區雙向四車道來進行計算的話,行車速度應為100km每小時,而路基的寬度應該是26 m。所以,作為路面的根基,路基工程質量的高低對路面有著決定性的影響力,它直接關系著路面的使用質量。現如今,道路施工企業在進行公路建設時都會選用填石路基,主要原因就是它的施工技術已經日趨成熟。當施工機械的工藝和技術在不斷革新之后,一些大噸位的壓實機械也能夠開進施工現場中。由于填石路基的施工工藝相對比較復雜而且涉及面較廣,因此在施工過程中必須要確定下一個較為理想的施工方法,進而能夠在無形中延長填石路基的使用期限。
在填石路基前,要對此樁號K100+500~K105+700標段路基工程,進行測量放樣,并制作路基施工流程圖。并在導線復測成果的基礎上,利用先進的全站監測儀器將路基中線確定下來。根據此工程標段中心線的不同特點,將其串聯為長線來進行分析。我們將這種測量方法視為控制樁和上料長寬度的最主要途徑。
首先要利用石灰線打造出填筑路基的一個方格網,并按照從兩邊往中間的順序,將路基寬度確定下來。當從中線分開之后,縱向上每隔5m就要打出一道紅線,在縱向上每隔5m處還額外分割出兩個小方格,然后在根據路基的寬度將小方格的體積計算出來后。根據路基的狀況和石料的大小,逐步進行填鋪。
影響填石路基穩定性的一個關鍵環節就是邊坡碼砌。對于該技術的兩個施工方法的形式不同,就是碼和填兩個步驟的先后不同。形式有兩個:單坡和臺階碼砌。在確定臺階的碼砌高度時必須要考慮填方的高度。如果填方高度控制在了5 m內,那么碼砌的厚度必須在1 m靠上;當填方的高度在5 m以下時,碼砌的厚度應該在1 m以上;當填方的高度在5~12 m之間時,厚度應該在1.5 m以上;當高度超過了12 m之后,厚度也隨之提升,最少應該是2 m。基底面按照1∶5的比例來向內傾斜,在路基上每隔15~20 m的長度就要開設一個伸縮縫。如果基底的地質出現了明顯的變化就應該分段砌筑,并按照一定長度來設置伸縮縫。
加上樁號K100+500~K105+700標段路堤斜坡面跨度較大,這對于填石路基的邊坡碼砌來說困難較大,所以,我們選擇了強度在30 MPa之上的不容易被分化的石料進行碼砌,其石料粒徑都在30 cm以上。在碼砌過程中,要使碼砌的石塊之間應該密實和緊貼,同時,兩個砌塊之間的承力接觸面也應稍微向內偏斜,且還要把石塊的擺放方式為交錯搭接并互相咬合。
在樁號K100+500~K105+700標段公路上進行路基的攤鋪時,必須要將石料均勻的分層填筑到路基上,并利用機械將其壓實;當處在陡峭的山坡段二級及其以下的公路上時,可以考慮通過大量的爆破來挖掘一個略帶傾斜的過渡層來將石料填進去。但是對于斜坡較大的路堤來說,還應該在床面下1 m的范圍內進行分層的填筑后再利用機械將其壓實。
在選取攤鋪的方法時,經過多方面考慮,最后將目光放到了漸進式攤鋪法上。運料汽車每天按照固定的運輸路線來將原材料運到施工現場,然后按照先低后高、先水平后垂直,先兩邊后中間的順序一點點的將石料傾斜到路基上。需要額外注意的是,在傾倒過程中來留出一個40 m左右的工作面,然后利用一個大功率的推土機將其推平。這樣后面輸送過來的石料就可以在攤鋪過程中邊鋪邊平。除了用機械攤鋪外,也需要人工在路基上進行手動攤鋪一些中小性的石料和細料,當攤鋪后的路基面趨于平穩之后,再使用石塊來填補存在的空白。在攤鋪過程中,如果石料的級配差或者還是顆粒的粒徑逐漸變大時,兩個石塊也就很難保持緊密,從而產生縫隙。這時就需要在每隔空隙里填進石渣或者是石屑。最后利用壓力水將這些石屑或石渣沖到最下面去。在不斷的重復中將所有的空隙都一一填平。
最好使用重型震動壓路機來完成壓實的工作。壓路機在工作之前還要提供一些詳細的參數。在碾壓時,錯輪的輪寬必須在25%以上,通常情況下,壓路機應該碾壓到路基邊緣的1 m位置處,當路基的邊緣在2 m之內都被壓實,可以適當的降低振幅。
[1] 虞軍凱. 對公路填石路基施工技術的探討[J].中華民居(下旬刊),2013,(2).
[2] 范會斌.填石路基施工技術在公路橋梁施工中的應用[J].技術與市場,2013,(1).
[3] 劉偉帥. 填石路基施工技術在高速公路中的應用[J].交通世界(建養.機械),2012,(12).
2016-08-10
U415.6
C
1008-3383(2017)05-008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