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榮華
(貴州橋梁建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貴州貴陽550000)
淺埋暗挖隧道施工引起的地表塌陷及控制方法
李榮華
(貴州橋梁建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貴州貴陽550000)
針對淺埋暗挖隧道工程施工中的上方地表塌陷問題,結合某公路隧道工程實際情況,對產生塌陷的原因及控制方式進行分析,旨在為確保隧道施工安全提供可靠依據。
淺埋暗挖隧道;地表塌陷;產生原因;控制方法
某公路隧道位于市郊區,隧道進口地形較緩,覆蓋層較薄,自穩能力差,易形成地表下沉塌陷。該隧道為雙向單洞分離式隧道。公路等級:高速公路;建筑限界凈寬為10.25 m;筑限界凈高為5.0 m;設計荷載:公路-I級。隧道預支護采用大管棚、小導管注漿、系統錨桿、鋼筋網、噴射混凝土、型鋼拱架作為初期支護,二次襯砌采用模筑混凝土。隧道開挖采用環形開挖預留核心土法施工,有利于及時施作拱部初期支護以加強開挖工作面穩定性,核心土以及下部開挖在初期支護的保護下進行,環形開挖進尺不宜太長,一般環形開挖進尺為1.5~1.0 m左右,不宜過長。隧道淺埋段開挖主要經過粘土層與風化層,拱部上方的1.5 m,為風化層,圍巖表現為上軟下硬狀態,圍巖透水性很強。隧道施工過程中,在開挖到20 m時,出現了地表塌陷現象。
2.1 地層條件
(1)處在粘土層下方的淤泥粉土分布十分廣泛,厚度在0~4.6 m范圍內,局部還夾有粗質礫砂與細質砂。該層的土層屬于欠固結土,靈敏度為中等水平,工程穩定性相對較差。
(2)淤泥層和粘土層的下方存在風化層,有較好的滲透性,且工程所在區域的地下水埋深很淺,如果施工中未進行針對性處理,將產生流砂或管涌等問題。
(3)隧道洞身處在風化基巖當中,洞頂上的局部風化巖在水的作用下穩定性降低,砂層在滲流方向上容易產生運移現象。
(4)工程內地層的物理性質檢測結果為:地層實際含水量偏大,砂石含量大,且大多表現為松散的形態。此外,地層中還分布大量細砂礫,地層整體表現為散粒體,施工中排水會對粉細砂礫造成嚴重沖刷,促進地層發生變形,對工程施工造成影響。
(5)工程地層的微結構掃描結構顯示:粉砂顆粒的構成不夠均勻,粒徑為0.05~0.5 mm不等,狀態松散,幾乎不存在膠結物,橫斷面上存在大空洞,在產生滲流現象后,細小的顆粒容易被水流帶走填補孔洞,使得地層產生較大位移;礫砂顆粒的粒徑以0.6 mm為主,存在一部分較大的顆粒,縱斷面結構有少數空隙。
2.2 施工條件
(1)施工過程中地質的超前預報不夠深入,對有幾率產生的問題未能給予足夠的認識,塌陷事故產生在洞口淺埋段注漿加固區,如果在注漿加固區中預留充足的保護空間,并切實做好地質預報,完全能有效防止塌陷產生。
(2)隧道內注漿加固范圍較小,注漿孔的間距過大,使得漿液在擴散以后無法形成連續的止水環,不能發揮止水作用;此外,隧道設計選用超前小導管注漿,但由于區域內的地下水較為豐富,實際滲漏現象嚴重,小導管作用有限,導致施工面產生管涌。
(3)隧道洞身上方地面沉降監測不到位,沒有對深層次的地層沉降進行監測,由于洞口上方地面同屬工程結構,具備一定剛度與強度,如果地表以下的地層產生較大變形,必然會對地面穩定性造成影響,所以單單對地面狀態進行監測是遠遠不夠的,導致在產生沉降后未能采取有效措施進行處理,錯過了最佳的塌陷事故防控時間。
3.1 塌陷控制方法
(1)施工內無足夠有效的支護是造成地表塌陷事故的主要原因之一,對此,在實際施工中需要盡可能加強無支護區域,同時對這一區域進行相應的加強預支護,這是防控地表塌陷事故的首要前提。
(2)由于地層和圍巖的土體具有松軟與蠕變特點,且壓力拱自身穩定性容易受到時間等因素的直接影響,所以在施工過程中如果產生小規模塌方,需要立即進行處理,以此形成一個穩定的下級壓力拱,防止產生更大規模的塌陷。
(31)從塌陷產生原因分析中可知,涌水流砂為形成塌陷的主要誘因。對此,在具體施工中必須注重地下水的有效處理,可采取超前注漿等進行堵水,以免由于涌水流砂現象造成洞身塌方與地表塌陷。
(4)對于隧道中的軟弱層,需根據實際情況采用有效措施對地層實施加固處理,以此確保壓力拱自身穩定性,促使下級壓力拱形成,確保隧道施工安全。
(5)由于壓力拱失穩是因為拱腳被破壞造成的,所以施工中必須重視拱腳變形監控。若施工中遇到砂層,特別是在已經產生塌方的隧道段,需要強化洞身兩側及前方的加固支撐,并對隧道的初期支護進行補充注漿。
(6)隧道的地表塌陷現象通常具有突發性特點,在塌陷產生以前地表并沒有顯著的沉降,所以在容易產生塌陷的位置要進行深層位移監測,同時強化洞身中的監測,以便準確預報地層沉降,存在預兆后立即處理,以免造成大規模塌陷。
3.2 塌陷控制方法應用
(1)采用超前鉆孔對掌子面前方地層狀況進行明確,根據探測所得結果,采用垂直旋噴法對地層進行加固,配合使用全斷面注漿。
(2)調整隧道施工的超前支護,使用4.5 m與2.0 m的注漿小導管,采取長短結合法對地層實施超前加固。
(3)隧道初期支護的型鋼間距改成由50 cm變更為40 cm,以此縮短開挖施工步距,減小無支護區域,同時還能進一步縮減循環周期,大幅提升隧道初期支護強度與剛度。
(4)在鋼架的拱腳位置設置注漿小導管,小導管的長度為3.5 m,在拱腰每側設置二根,設置完成后注入水泥和水玻璃的混合漿液,以此有效加固鋼架拱腳。
(5)施工過程中切實強化洞身及地表沉降監測,加密布置監測點與縮短兩次監測的時間間隔,同時選擇合適的位置設立主要監測斷面,在此斷面上實施地層分層沉降監測、分層水平位移監測等,從而整體反映地層實際情況。
3.3 應用效果
通過對上述控制方法的應用,地層經旋噴加固后強度明顯提升,實際滲水量降低,采取長短結合加固方式的隧道掌子面十分穩定,拱腳加固效果良好,后期施工順利進行,沒有產生沉降與地表塌陷事故,說明此控制方法切實有效。
(1)隧道施工面存在支護不足區域是引發地表塌陷主要原因,在實際施工中需要采取有效方法盡可能加強支護區域,同時做好預支護,限制上方地層位移,促使下級壓力拱形成,預防塌陷事故產生。
(2)涌水流砂同樣是造成塌陷的主要原因,在實際施工中需要對地下水的處理給出足夠重視,同時有效加固地層,防止塌陷產生。
(3)現場施工人員必須深刻理解淺埋暗挖隧道的基本機理,嚴格貫徹執行“超前支護、嚴格注漿、弱爆破、短進尺、增強支護、緊封閉、勤量測”方針,進而達到有效預防塌陷產生的根本目的。
[1]張成平,張頂立,王夢恕.淺埋暗挖隧道施工引起的地表塌陷分析及其控制[J].巖石力學與工程學報,2014,11(12):3601-3608.
[2]陳軍.淺埋暗挖隧道施工引起的地表塌陷分析及控制研究[J].科技與創新,2016,10(7):116-118.
[3]張成平,張頂立,王夢恕,黃俊.淺埋暗挖重疊隧道施工引起的地層變形分析[J].巖石力學與工程學報,2014,10(S1):3244-3250.
U457+2
C
1008-3383(2017)04-0165-02
2016-12-28
李榮華(1979-),男,貴州貴陽人,工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