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鍋在戰國時期已經出現,也就是2000多年前,古時在漢代比較流行。當時這種器物自名為染爐或染杯,有的爐盤內還遺有木炭,實際就是小火鍋。
《呂氏春秋》記載:齊之好勇者,其一人居東郭,其一人居西郭。卒然相遇於涂,曰:“姑相飲乎?”觴數行,曰:“姑求肉乎?”一人曰:“子,肉也;我,肉也;尚胡革求肉而為?於是具染而已。”因抽刀而相啖,至死而止。勇若此不若無勇。
王仁湘先生解釋說,“具染而已”,當是言準備了染具就吃起來,而染具自然就是染杯和染爐了。說的是二人迫不及待,邊割邊染,這方法與我們知道的涮羊肉差不多。說染爐類似現代意義的火鍋,用我們現在的眼光看,似乎顯得過于小了一些。染杯小而淺,容量超不出300毫升,整套爐具高不過15厘米,小得不能再小了。考慮到漢代實行的是分餐制,一人一案,一人一爐,再加上其它饌品,不用擔心吃不飽肚子。在江蘇和浙江地區出土的漢代畫像石上,在宴飲場面上隱約可找到類似染爐的圓形,這也算是一個很好的證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