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寶新
摘 要 農業類自媒體可以認為是個人或團隊通過明確自我意識和傳播對象,形成的具有一定影響力的農業類自媒體傳播平臺。農民是農村科普信息應用的決策者、參與者、受益者和風險承擔者。在科普信息化發展的新形勢下,正確引導農民,充分發揮自媒體對農村生產生活的推動作用應受到更多的重視。本文試從山西農業類自媒體發展情況探索自媒體在農村科普信息化發展中的作用及對策。
關鍵詞 自媒體;農村;科普信息化;作用;對策
中圖分類號 G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6708(2016)175-0180-02
近幾年,我國農村科普信息化建設步伐不斷加快,為實現農業信息資源優化配置,促進農業增收、農民增收發揮了積極作用。與此同時,隨著移動互聯網和移動終端在農村的大力發展和普及,農業類微博、微信也得到了迅速發展,據2016年3月“企鵝智酷”發布的《微信數據化報告》顯示,截至2015年底,全國微信月活躍用戶6.5億,其中農民占到微信用戶的1.8%。充分發揮自媒體在農村科普信息化建設中的作用,對于利用先進的平臺技術手段,加強農村科普服務的精準性,加快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具有重要作用。
1 自媒體在農村科普信息化建設中的作用
1.1 自媒體的定義
結合相關資料,筆者認為,自媒體是指個人或團隊利用傳媒技術進行信息的自主發布和傳播內容的自我表達。從狹義上來說,自媒體可以認為是個人或團隊通過明確自我意識和傳播對象,形成的具有一定影響力的自媒體傳播平臺。
1.2 自媒體在農村科普信息化建設中的作用
據2016年8月3日發布的第38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16年6月,中國網民規模達7.10億,中國網民中農村網民占比26.9%,規模達1.91億。由此帶來農村科普信息化過程中話語權的轉移,普通農民也逐漸成為農村科普信息化建設的重要參與主體。不斷滿足農民的信息需求是當前農村科普信息化建設的主要任務和實現目標。不同地域特點、不同生產條件、從事不同類型農業生產的農民對科普信息的需求必然不同,只有農民才知道自身的需求情況,也只有農民更了解農村科普信息化的重要性及發展中的問題和不足。可以說,農民是農村科普信息應用的決策者、參與者、受益者和風險承擔者。面對新契機,要正確引導農民,充分發揮以微信為代表的自媒體對農村生產生活的推動作用。
2 山西農業類自媒體發展的現狀
近年來,山西農村科普信息化技術不斷更新,手段不斷拓展,形成了集傳統報刊、網絡、PC端、App、微信、熱線、微博、中科云媒等于一體的全方位、立體化農村科普信息化模式。其中,農業類自媒體以微博、自媒體等為代表也呈現出了良好的發展態勢。以山西省科協直屬單位山西科技新聞出版傳媒集團為例,截至2016年8月5日,共主辦微博18個,其中農科110、種子科技、農創田園、山西農經等專門的農業類微博;主辦微信45個,其中玉米聯盟、種子科技、山西農經、農事易、科普惠農、鄉村e站、今日農業、村官、農創田園、今日農業等10個為專門的農業類微信。自媒體在農村覆蓋面日益擴大,受眾人群不斷遞增,具有突出科技傳播優勢,增強科普示范效應的作用。
3 如何加強自媒體在農村科普信息化中的建設
3.1 動員社會資源力量,建設農村科普信息化保障體系
應動員社會力量廣泛參與,不斷拓展農村科普信息化工作的人力、財力、物力、信息、技術投入,構建渠道多樣、層次豐富的農村科普信息化投入體系,采取積極有力的措施鼓勵個人、社會團體、基層組織、研究機構、公司、企業及民間其他組織投資或直接參與農村科普信息化工作,共同降低農民運用信息化的成本,讓他們能用、敢用、會用、用好,從而為農業類自媒體發展提供基礎保障。
3.2 發揮示范帶動作用,擴大自媒體的輻射影響力
鼓勵種養示范大戶運用自媒體對周邊農戶進行信息帶動、示范和輻射作用,與周圍農戶進行信息的互通共享,通過人際傳播方式進行信息傳遞及開展信息咨詢與服務。當一些新技術試驗示范成功后,受益者也將成為自媒體的建設者和推動者,通過他們搜集整理農業生產生活信息、發布農產品供應信息和農資需求信息,能夠發動和鼓勵親朋好友參與自媒體建設和擴散。
3.3 通過開展培訓示范,引導農民成為自媒體參與主體
據第38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不會上網”和“不愿上網”仍是農村人口上網的主要障礙,68.0%的農村非網民因為“不懂電腦/網絡”不上網。針對這一問題,要想讓農民真正參與成為自媒體主體,就要通過開展培訓、現場指導等形式,增強他們運用科普信息技術的實際操作能力,調動他們的積極性,克服技術性障礙,從而幫助他們加強自我表達能力,創新表達形式,成為自媒體的直接參與者、共享者與受益者。
總之,自媒體是農村科普信息化建設中的一部分,應當充分運用這一手段,不斷加大自媒體對涉農科普信息資源的整合力度,充分調動農民的積極性,引導農民成為自媒體建設主體、參與主體,實現農村科普信息資源的優化配置,貼近農村,貼近實際,服務農民,為農民、農合組織等提供系統、及時、方便、準確、實用的服務,使他們切身感受到日新月異的信息技術成果帶來的變化和實惠。
參考文獻
[1]周曉虹.自媒體時代:從傳播到互播的轉變[J].新聞界,2011(4):20-22.
[2]方文明,吳奕敏,江曉慶,等.大眾媒體在農業科技傳播推廣中的優勢和發展對策[J].科技管理研究,2015(5):4-11.
[3]蘇衛良,李華,趙素娟,等.中國農村科技傳播中新媒體應用現狀分析[J].北京農學院學報,2011,26(4):41-44.
[4]隋華,高寶巖,李小剛,等.農民對農業推廣服務需求與推廣方法的選擇研究[J].中國農技推廣,2008,24(6):1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