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世雄


正月初八,張北縣城依舊彌漫著濃郁的過年氛圍,前幾年河北省開展的“三年大變樣”行動,讓這個地處壩上地區的小縣城日益繁華。
冬日田野,沃雪千里,銀裝素裹。在距離縣城10公里的小二臺鎮德勝行政村,窗花、對聯、紅燈籠,再加上張北特有的大藍天、雪景,構成了一幅別致的春節圖景。
天是冷的,心是熱的。
過年這段時間,就是張北農村一家人享受富足生活的甜蜜時刻。每逢過年,各家主婦都會炸“開口笑”、年糕、蠶豆、麻花等特色小吃,用來犒勞辛苦了一整年的家人和款待許久未見的親朋好友。
農歷雞年春節前夕,一直掛念著貧困群眾日子過得好不好的習近平總書記走進了德勝村的徐家村自然村,在徐萬家嘗了“開口笑”,在徐學海家炸起了年糕,在徐海成家同徐家人、村干部共算脫貧賬。這些溫情、親民的畫面,都深深地刻在了當地貧困群眾的心中,成了春節期間村民們熱議的話題。
《中國扶貧》記者走進了這三戶總書記春節前走訪慰問的農戶家,聽聽他們的心里話。
徐萬:“一家人想和總書記照張全家福。”
徐萬是一位有20年黨齡的老黨員,曾當過幾年村干部,是建檔立卡貧困戶。臥室的西墻上,貼著一張印有習近平和彭麗媛夫婦揮手致意的海報。記者注意到,海報微微泛黃,顯然已經貼了幾年。
“這畫是習總書記履新后的那個春節我在集上買回來的,一直就貼在炕邊的這面墻上。”時隔多年,徐萬對這幅海報的來歷依舊記得很清楚。
親朋好友坐在熱炕頭上喝茶、品小吃、聊天,是當地人春節期間最愜意的事。讓徐萬沒想到,每天坐在炕上就能瞧見的習總書記真的在雞年春節前走進了他家的小院,并向他一家拜年。回想起當時的情景,徐萬覺得仍在做夢。
春節期間,因為總書記的到訪,來老徐家拜年的人快把門檻踏破了,家里人也將總書記嘗過并認可的“開口笑”推薦給每一個上門的人品嘗。
在他家臥室的墻上,還有一張溫馨的全家福,徐萬指著照片,挨個給記者介紹起來:“這是大女兒兩口子,倆人在外面做裝修;這是二女兒兩口子,二女兒在一個單位做飯,女婿給別人開車;三閨女兩口子以前自己養牛,現在連收帶養,效益很好。我雖有6頭牛和1頭老母豬,但喂牲口的活和賣牲口的收入都歸小兒子一家。”
一旁帶記者來的德勝村黨支部書記葉潤兵說,“這也算老徐在幫襯著小兒子的生活。”
孩子們的生活都很幸福,收入也比較穩定,那徐萬老倆口呢?
原來,2013年徐萬和王玉花老倆口因缺技術和因病成為建檔立卡貧困戶。2015年底,通過村、工作隊的幫扶和自家的努力已經脫貧。現在家里種著2畝馬鈴薯、4畝莜麥和4畝亞麻。這幾種作物,老徐和村里人已經種了幾十年。“我家大概一年收入2萬塊錢,刨去開支大概還剩1萬塊錢。”徐萬說。
總書記走后,他們想多種點馬鈴薯原種和甜菜,提高土地效益。
往年,當地人要到5月份左右才忙農活,但今年春節期間徐萬一家就沒閑著。這兩年,張北旅游借著草原天路等特色景點的名氣做得風生水起,去年村里有幾戶已經開起了農家樂。
“我老伴做飯好吃,這個連總書記都夸好吃的‘開口笑就是她做的。”縣里有旅游資源,老伴有手藝,老徐心里也癢癢了。原來,他家想借助今年村里即將實施的“美麗鄉村”項目建一個農家院,名字就叫“開口笑農家院”,靠旅游服務提高家里的收入。但改造費用卻嚇了他一大跳,“我聽他們(春節上門拜年的人)說,要想做成有規模的農家樂要花50萬啊!”
一旁的葉潤兵馬上告訴老徐:“花不了那么多,花銷大的地方主要是住宿改造費用。”他給老徐出主意,幾個孩子湊湊,錢就差不多了。這句話也讓老徐吃了一顆定心丸。
采訪的最后,徐萬告訴記者,他自己還有個遺憾,那就是一家人沒能和總書記合張影,“我當時心里一直想著這事,就是沒敢說,現在太后悔了!”
徐學海兒子徐根生:“希望能學有所用。”
春節期間是徐學海和于連葉夫妻倆和兒子徐根生短暫團聚的日子。原來,兒子在省會石家莊工程職業學院讀大一,學的是環境藝術設計專業,只有放寒暑假才能回來。
徐學海一家因病和因學致貧,2013年被評為建檔立卡貧困戶。種地是全家人最重要的收入來源,但在醫療費和學雜費面前,這些收入還是單薄。
“2015年我的心臟不好,為治病向親戚朋友借了4-5萬元。”說起那次自己生病,徐學海這一輩子都忘不了,“那年2月15日,我感覺喘不上來氣了,去我們縣里醫院看,人家說心臟有問題治不了,又跑去北京的大醫院治,結果人家都不收。最后還是解放軍總醫院的大夫說,這個農村來的病人太可憐了,才破例接收了。我這才算撿回來一條命。”
說著,徐學海就拉開衣服給記者看了胸前手術留下的一條長長的疤痕。因為這次生病,徐學海再也沒法像以前一樣打工了,家里的收入只能靠地里刨。
兒子上大學的學雜費,徐學海一口氣交了9000元。兒子也知道家里的錢緊,上學期間還曾在省會的舊車交易市場干了兩個晚上的保安,一共掙了150元。
“新聞播出后,同學們都知道了總書記來過我家,還親自動手炸了年糕。”說到這里,徐根生覺得特別自豪。
據了解,他家種著5畝自家地、5畝兄弟的地和15畝租來的地。這15畝租來的地每年要付50-100元/畝的租金,要想掙錢,就必須選準品種。
張北氣候條件特殊,因為學的農業種植專業,徐根生也向老師問過種什么能提高土地的產出效益,老師建議種馬鈴薯原種,這也和這幾年村里大力推廣的扶貧項目一致。據了解,馬鈴薯每畝能收1500-2000斤,按每斤2元利潤計算,每畝收益3000元,比商品馬鈴薯的收益要高得多。
在這25畝地上,他家種了10畝甜菜、2畝馬鈴薯原種、3畝商品馬鈴薯和10畝玉米。此外,家里敞亮的院子里還有4頭尚未下崽的母牛。
新的一年,徐學海希望能多種一些馬鈴薯原種,母牛能下崽。徐根生則希望自己學有所用。
徐海成妻子裴秀平:“希望能買幾頭牛。”
徐海成一家的沙發,最近成了村里的“稀罕物”——很多親戚朋友到她家拜年串門,都舍棄了里屋溫暖的火炕,而是選擇在總書記曾經坐過的地方坐坐,照個相。
春節前,總書記就是坐在這張沙發上同村干部、村民開了一場小型座談會,聽大家談脫貧致富的想法和思路,算徐海成一家的脫貧賬。
記者采訪這一天,徐海成妻子裴秀平在家,丈夫則出門去看親戚了。
裴秀平很幸福,因為她有兩個“小棉襖”,張北的冬天再冷也不怕。裴秀平也很煩惱,大女兒剛畢業,留在青島打工,每月三千塊錢的工資,刨去開銷剩不了多少。裴秀平尋思著讓大女兒回來找份工作,但學國際貿易專業的女兒在縣里也不好找工作。
原本,家里有5頭牛,但因供大女兒上大學,徐海成把牛陸續賣了換學費。“大女兒供出來了,牛也賣光了。” 裴秀平一家的生活壓力已經很大了。
去年,一家人想再買幾頭牛來養,但牛價太高,根本買不起。
2016年這一年,裴秀平還得了一場病,新農合報銷后仍花了1.5萬元,再加上小女兒的學雜費和1萬多元的生產性支出,共計支出約4.2萬元。
徐海成家里今年種著30畝的莜麥和馬鈴薯,加上各種補貼,收入共計4.3萬元,但這一年約4.2萬元的支出讓徐海成一家基本沒攢下錢。
談起新一年的心愿,裴秀平說:“希望能夠養幾頭牛,讓家里的收入多一點。”
脫貧攻堅新氣象
夏綠,冬白,這是地處河北省張家口市壩上地區的張北縣給外人印象最深的兩個顏色。
壩上地區平均海拔1400米以上,比幾十公里外的張家口地區平均海拔要高數百米。從張家口市區到張北開車,要有一段明顯的“上壩”過程,氣溫隨之降低。“本地(氣溫低)每年9月底到下年5月初,地里什么也種不了,現在要看產業(項目)的話,什么也看不到。”縣扶貧和農業開發辦公室項目科的李建剛一邊開車,一邊向記者介紹當地情況。
2016年張北縣實現了47個貧困村、11389戶貧困戶和20720名貧困人口脫貧摘帽。旅游扶貧、光伏扶貧等產業扶貧項目逐漸成為張家口市的扶貧品牌工程。新的一年,張北脫貧攻堅工作怎樣“擼起袖子加油干”備受關注。
“我們張北有實力的企業不多,能持續產生扶貧帶動效益的企業更少,我們在選擇企業和項目的時候特別注重這一點。”縣扶貧和農業開發辦項目科的李建剛告訴記者。
2013年,德勝村被評為建檔立卡貧困村后,這個張北郊區的農村在縣黨委政府和省工信廳駐村工作組的幫助下“搗鼓”出了大動靜——土地多的人家,種馬鈴薯原種;院子大的農戶,可養牛;無勞動能力的低保戶,還能靜等光伏發電的分紅。靠著這些紅火的致富產業,當年212戶貧困戶,如今只剩下15戶。
“目前全村一共種植馬鈴薯原種510畝,馬鈴薯商品種1600畝,每戶最少增收1萬元以上。2017年,500千瓦的光伏電站也將投產,預計年收入80萬元,這些錢將會用來補貼貧困戶。”葉潤兵說。
張北縣是河北省日照條件最好的縣之一,年平均日照時數2897.8小時,德勝村享受到了實惠。在村頭的農光互補扶貧電站,葉潤兵掏出手機打開軟件,上面可以隨時查看電站的運行和發電情況。“這個電站的發電效益,我們將優先給貧困戶分紅,帶動貧困戶盡早脫貧。”
在村委會,也有一套100KW集中式光伏發電站,這是由包村單位省工信廳整合廳扶貧資金和縣扶貧資金安裝的。“累計發電1559度,發電時長178.9小時,”在光伏發電設備顯示屏上,葉潤兵讀出了這些數字。記者到張北的前一晚,當地下了一場小雪,對發電量有一定影響。“發電板的清洗,都是由貧困戶完成的。”
2月3日,正月初七,節后上班的第一天,張北縣扶貧和農業開發辦公室副主任溫平很忙碌。
原來,年前原主任調到殘聯任主席,新人選戈錄錦雖在公示期,卻提前進入了扶貧工作的節奏。
“我們縣里打算出臺一份從今年到2020年推進脫貧攻堅的方案,大概三四月份就能成型了。”戈錄錦告訴記者,這是縣里的頭等大事。
總書記的到訪,讓張北的脫貧攻堅更有底氣。2017年他們將繼續做好扶貧基礎工程、基礎設施建設、資產收益扶貧、電商扶貧和社會保障“五大工程”,實現40個貧困村出列,12000人脫貧。新年新氣象,張北縣正在茫茫雪野中描繪新圖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