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艷麗
我在山西省臨汾市蒲縣扶貧局工作,與第一書記們接觸較多,現在,我向大家介紹一位給我留下深刻印象的第一書記。他叫郭偉,于2015年8月被山西省公路局霍侯路征管處派駐到蒲縣黑龍關鎮黎掌村委。黎掌村下轄6個自然村,有394戶、1200人,其中貧困戶160戶、360人。這些貧困戶中,因病、因殘、因學、因婚、因年老而致貧的有32戶,大齡未婚青年36人,無勞動力25人,80歲以上貧困老人12人,長期慢性病人45人,孤寡人員63人,殘疾人52人。面對這么個村情,郭偉剛到村里時,也犯過愁。但郭偉干工作有個特點,就是揪住不放,特別認真,想方設法要把問題解決掉,我說給大家聽聽。
“ 貧困戶的檔案建在了他心里。”
扶貧要扶真正的窮人,在一個村里,誰最窮?把他選出來村民又最服氣?精準識別要做好很不容易,這是幫扶工作的基礎,關系到民心的向背。郭偉開展建檔立卡“回頭看”,整整用了三個月時間。村民居住不集中,他得一個村一個村地跑,一戶一戶地摸情況。在這個過程中,他探索出了精準識別的“七步流程”“五不準”“五優先”,這經驗后來成為其他村的學習典型。
“七步流程”是:廣泛宣傳發動、召開村組群眾大會、推選村組評定小組、貧困戶公開申請、評定小組現場評定、入戶現場查看核實、兩委班子會議審核,這是一個從下到上的過程。“五不準”,就是有五類人不能被評為貧困戶,即:在城鎮購買商品房的家庭不準評定;有機動車輛、大型農機的家庭不準評定;家庭內有財政供養人員、有固定工作者和企業退休人員的家庭不準評定;個體工商戶和家庭農場主的家庭不準評定;年富力強身體健康無重大家庭變故以及無重大經濟負擔的家庭不準評定。有五類家庭要優先評定,即“五優先”法:低保戶、五保戶優先評定;低收入的殘疾人家庭優先評定;收入低的老年人家庭優先評定;家庭發生重大變故的家庭,如重大疾病、重大災害的家庭優先評定;收入低、教育負擔重的家庭(不包括子女上私立學校的家庭)優先評定。
這些標準的制定,使得評定大會開得很順利,群眾一致舉手通過。接下來,郭偉又對提出申請的農戶,組織評定小組成員挨家挨戶走訪查看,標準是“五看工作法”:一看房,二看糧,三看有沒有讀書郎,四看勞力強不強,五看有無病人臥在床。通過無數次進村入戶走訪之后,郭偉確實是把每一個貧困戶的家庭情況都摸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建檔立卡,依我看,黎掌村貧困戶的檔案都建在他心里了。
“一點兒也不嫌麻煩,真是好干部!”
在做好精準識別的同時,郭偉還及時開展了精準幫扶。有個他幫扶的老黨員貧困戶叫許建華,60多歲,是村里眾所周知的特困戶,身患重度肺心病,路都走不了幾步,一年住好幾次醫院,把家里花得窮巴巴的。他家這樣的情況,卻一直吃不上低保,申請過多次,人家都說沒有名額,沒有指標,辦不了。是郭偉來了之后,走訪發現了這一情況,多方申請協調,才為他辦理了低保。對于這件事,村里人說:“那點兒低保,對于有的人家可能不那么重要,但對于他就頂大事呢。不是這,他去世的時候怎么還念郭書記的好呢?他病逝后,郭書記又組織為他辦理后事,為他申請喪葬費。從這件事,我們可以感覺到郭偉與貧困群眾的魚水深情。聽說,村里的老黨員們還感動得為郭偉寫對聯、寫詩呢。”
2016年年關,郭偉通過向上級部門申請資金,為80歲以上的老人、殘疾人等深度貧困戶挨家挨戶發放面、油等慰問品,給他們送去溫暖。他說:“只有群眾順心過年,我才能安心。”村里一個貧困戶說:“快過年了,郭書記還不回家,在村里慰問,真是我們的好書記。他經常為群眾跑腿,群眾都笑說有事就找‘小郭跑腿。”村里人還對我們說:“郭書記為村里去世的五保戶操辦料理后事、為殘疾人辦理殘疾證、為貧困戶申請核桃樹苗、調節村民糾紛等等,可是費了心哩,一點也不嫌麻煩,真是好人!”經過走訪,我深深地感覺到,他成了村民心里的主心骨、管事人。大事小情,村里人都愿找他,讓他幫忙解決。
以上這些都是小事,但在郭偉看來,群眾利益無小事。我們再看看他上任之后為黎掌村辦的一些實實在在的實事、好事、大事。
“農村發展,說慢也慢,說快也快”
一進黎掌村,就看到兩條新修的平展展的柏油路,這兩條路長約1.2公里,共投資88萬元,是在郭偉上任之后短短三個月的時間里竣工的。
修這兩條路也是通過入戶走訪和開村民代表大會確定的議題。為了解決長期困擾群眾的出行難問題,郭偉多方向上級部門打報告、寫申請。但由于已經是下半年,黎掌村的這路沒有列入縣交通部門的年初計劃。怎么辦?他又多次跑鎮政府、跑交通部門。后來,經過多方溝通、協調后,縣交通部門終于把一個受到施工干擾的項目改到了黎掌村。這樣,這個總投資88萬元的項目總算被爭取到了。經過一個月的艱苦奮戰,工程于2015年10月底竣工了。
為黎掌村修好路之后,緊接著,便是為貫水凹自然村架橋的事。
貫水凹村民小組是一個移民新村,村子建成后,村民搬是搬進去了,但進村還要過一條河。平時,人們是踩著石頭過河;每逢雨季,河水上漲,安全都成問題。看到這種情況,郭偉就積極向農經部門申請一事一議資金,并向幫扶單位說明情況申請援助,共籌集資金23萬元,架起了一座長15米的橋,群眾取名為“德塑橋”。工程的完工,極大地方便了群眾出行。
這些基礎工作完成后,郭偉又從長遠考慮,積極籌劃發展產業,來帶動貧困群眾從根子上脫貧,最終實現穩定增收、穩定脫貧的目的。
黎掌村長期以來嚴重存在著耕地少、人口多,平地少、坡地多,村內無主導產業的問題。如何在這樣的基礎上讓老百姓富起來?郭偉首先想到了種植大棚蘑菇。經過多方考察、多次征求群眾意見、做群眾思想工作,村民們最終形成了共識。緊接著,他又積極協調流轉土地、聯系技術人員、幫助辦理銀行貸款等。這一系列工作完成后,大棚蘑菇種植項目于2015年11月正式動工,到2016年5月份,三個總投資45萬元、占地2000平米的大棚蘑菇,進入了產菇、收菇期。
參觀這些大棚時,在棚內忙碌的菇農很有信心地告訴我們:“目前蘑菇銷路不成問題,前景很好。”據了解,每個棚內可以安排5個以上的勞動力轉移就業,這等于每個貧困戶一年又能增加收入12000多元。隨著三個大棚經濟效益的日益顯現,又有多戶村民表達了發展愿望,前段時間,郭偉幫助他們協調貸款,大棚蘑菇正在成為黎掌村的支柱產業。
為了解決黎掌村集體經濟空殼的問題,郭偉積極向扶貧部門申請光伏扶貧項目,目前,100千瓦的光伏扶貧電站已經列入縣級實施計劃,項目選址已經完成,預計項目建成后,村級集體經濟可增收15萬元左右。這樣,村干部開展工作就能容易些,村民有個難事也有靠山了。
這些就是郭偉來到黎掌村一年多時間里,所做的一些看得見、摸得著、效果好的事情。農村發展,說慢也慢,說快也快。郭偉駐村幫扶時間并不長,可這個多年來沒發生什么大變化的村子,很快就變大樣了。現在,我們扶貧干部在村里走訪,只問村民,就能曉得郭偉辦成了什么事,就能看出群眾享受到了黨的扶貧政策。如今的黎掌村人,正信心百倍地跟著郭偉往前奔,激情滿滿地往前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