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凌云
2016年2月,經江西省吉安市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推薦,我被組織上選派到遂川縣雙橋鄉潭溪村擔任第一書記。
脫貧攻堅,缺了產業支撐不行。近年來,扶貧方式由“輸血式”轉變為“造血式”,由救濟式轉變為開發式扶貧,歸根結底,就是要讓扶貧從一次性變為可持續性。那么,第一書記該如何搞好產業扶貧?2016年,在大家齊心協力、共同努力下,潭溪村的皇菊產業獲得了豐收,取得了一定的成績。結合潭溪村皇菊產業,我有以下幾點體會。
深入調查研究、扎根農村是搞好產業扶貧的前提。2016年3月初,市食藥監局長周桂良到潭溪村調研扶貧工作,臨走前叮囑我們要幫助貧困戶通過發展產業實現脫貧。之后,我沒有急于和村干部做規劃、鋪攤子,而是把走訪調研作為首要任務,耐心入戶談心、細心調查研究、匯報爭取支持。我從村支部書記馮芳厚口中得知,村民劉群從2011年開始種植并注冊了“雙橋鑫皇菊”商標,積累了一定經驗。由于我有在食藥監局十余年的工作經歷,對中藥材比較了解,知道近年來市場前景看好。經過反復調研后,在我的提議下,譚溪村班子召開專題會議,一致同意在貧困戶中推廣皇菊種植。
如果不是3個月的深入調研,我肯定很難發現這個“火車頭”。組織上選派各單位見多識廣的后備干部擔任村第一書記,就是希望我們能“嗅出”土地上的特色與優勢,找準適合的產業項目,帶動貧困戶脫貧致富。
5月,村班子開始采取“四+”模式運作:“1+”種植大戶+貧困戶,即種植大戶負責種苗、種植和技術管理,貧困戶負責投入勞力,在大戶的指導下開展規范種植;“2+”幫扶單位+貧困戶,即幫扶單位無償為貧困戶提供種植資金;“3+”合作社+貧困戶,所有貧困戶加入專業合作社,由合作社統一經營、統一銷售、統一管理;“4+”黨員+貧困戶,即黨員一對一幫扶貧困戶。
確定了皇菊成為幫扶產業后,在是否成立專業合作社的問題上,部分村干部和大戶劉群有一絲擔憂。由于常住在村里,我第一時間掌握了他們的思想動態,通過耐心細致解釋,動之以情曉之以理,確認成立合作社是規范運轉、做大做強、雙贏的結果,他們這才放棄了顧慮,于2016年8月成立了井富皇菊合作社,之后合作社的運轉一直正常有力。
因地制宜、精準定位是搞好產業扶貧的基礎?!熬珳史鲐殹本褪且虻刂埔?、因勢利導,把握綜合態勢,遵循客觀規律,將扶貧資金、資源用在刀刃上,用在真正能為民帶來增收的產業、實業上,走出一條符合當地實際情況的特色致富路。
在走訪時,有貧困戶反映說想種植黃桃,在戴家埔鄉戴家埔村擔任第一書記時,我了解到一些黃桃種植的知識:黃桃一般生長于平均海拔400~1400米的深山中,適合海拔較高的地方。而潭溪村海拔低,并不適合種植黃桃。也有群眾建議種植杜仲厚樸等,我也告訴他們藥材種植周期長、見效慢,且潭溪村80%貧困戶屬于因病致貧、返貧,家中普遍缺乏青壯年勞力,皇菊種植是輕體力活,種植、采摘老少婦孺都可上陣。潭溪村種植皇菊有自己獨特的優勢:山水環抱,空氣清新,氣候土壤條件十分適宜;為了保證原始品質,皇菊要用原始柴火烘干,烘干的時候要一朵一朵擺放好,潭溪是林區鄉,可就地取材且資源充裕。
爭取多方力量的支持是搞好產業扶貧的關鍵。潭溪村在發展皇菊產業過程中,得到了幫扶單位、當地黨委政府、社會各界人士等的大力支持,局長周桂良多次到村指導,市局還墊付了前期全部投資;幫扶單位縣科協和縣質監站盡管都是“清水衙門”,但仍在工作經費捉襟見肘的前提下,各幫扶3萬元。
貧困戶羅奕坊今年已82歲,兩個兒子均在外務工,無力照料分配到名下的皇菊。村支委羅良蘭二話不說,主動承擔了所有農活,拖兒帶女,全家齊上陣,實在沒空就出錢請人幫忙。像這樣“黨員+貧困戶”的例子在村里還有好幾個。
眾人拾柴火焰高,在大家的努力下,2016年11月,潭溪村為貧困戶量身打造的皇菊基地喜獲豐收,皇菊一朵朵一簇簇相擁成團,基地呈現“遍地盡帶黃金甲”的壯觀場面,名不見經傳的潭溪村迅速火遍遂川,一波波賞菊人、媒體人、攝友紛至沓來,微信朋友圈爭曬潭溪皇菊,成為初冬一道靚麗風景線?;示盏呢S收也為貧困戶帶來實實在在的收益,平均每畝增收5000元左右,加上土雞養殖、光伏發電、井岡蜜柚種植等多方面的幫扶,2016年擬脫貧的16戶貧困戶脫貧毫無懸念。
一畝皇菊,可以圓一戶貧困戶的脫貧夢。在接下來的日子里,我將盡力復制“皇菊”致富奇跡,引進更多適宜村里發展的產業,讓村民們的腰包再鼓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