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嘯宇
當前我國正處于打贏脫貧攻堅戰的關鍵時期,2020年要確保所有貧困人口一道邁入全面小康社會,這是新時期一次偉大長征。面對這一歷史性任務,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在長期對扶貧開發工作深入思考的基礎上,圍繞破解我國扶貧開發中深層次矛盾和問題,多次深入貧困地區調研,發表了一系列重要講話,深刻闡明了新時期我國扶貧開發的重大理論和面臨的實際問題,形成了以精準扶貧為核心的扶貧開發戰略思想,是我國扶貧開發的重大理論創新。貧困地區要按照習近平總書記扶貧開發戰略思想和“要把紅色資源利用好、把紅色傳統發揚好、把紅色基因傳承好,讓紅色基因代代相傳”的要求,打好“紅色牌”、積極推進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工作。
一、要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
我國扶貧開發消除貧困、實現共同富裕的目標,鮮明彰顯了社會主義本質,具有強烈政治屬性。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從政治上說,我們黨領導人民開展了大規模的反貧困工作,鞏固了我們黨的執政基礎,鞏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并多次強調,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是一個標志性指標,這些重要論述進一步強化了扶貧開發的政治屬性。因此,對于打贏脫貧攻堅戰,我們必須站在政治高度來充分認識,我國扶貧開發不同于古代封建制度下的救濟救荒制度,忽視人民群眾的主體地位,以施舍為主,致使貧困問題難以根治,而是堅持社會主義制度,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實現的是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體現了中國共產黨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因此,打贏脫貧攻堅戰應貫徹落實好習近平總書記扶貧開發重要戰略思想,永葆紅色政治本色,堅持黨的領導和社會主義制度優勢,尊重群眾主體地位和首創精神,弘揚扶貧濟困的優良傳統,動員全社會力量為打贏脫貧攻堅戰而奮斗。
二、充分認識貧困地區紅色優勢
貧困地區與發達地區相比,往往存在思想保守、交通不便、信息不靈、產業單一、市場滯后等劣勢,先天不足使得貧困地區容易產生不應有的貧困意識。馬克思主義辯證法認為,矛盾是對立統一的,矛盾雙方共同推動事物向前發展,優勢和劣勢有時候并不是絕對的,貧困地區也有自身優勢,如果善于把握利用,就能達到“弱鳥可望先飛,至貧可能先富”。比如,紅色資源就是貧困地區的重要優勢,從中國共產黨歷史可以看出,較長一段時間內,黨的革命重心集中在中西部偏遠落后的山區和農村地區,由此形成了寶貴的紅色精神,留下了豐富的紅色資源。當前我國貧困地區主要集中在中西部地區,尤其是邊遠山區,據統計,我國592個國家扶貧開發重點縣中有297個是革命老區縣,紅色旅游經典景區涉及100余個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11個集中連片貧困地區。紅色資源具有極大的政治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由此可見,紅色資源是貧困地區擺脫貧困的重要優勢牌。
近年來,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革命老區脫貧致富。習近平總書記于2015年、2016年春節前夕分別到陜西、江西等革命老區調研,看望慰問老區群眾,召開陜甘寧革命老區脫貧致富座談會,對革命老區群眾脫貧致富作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為振興革命老區指明了正確方向。2015年年底中央召開了全國革命老區開發建設座談會,對革命老區脫貧攻堅工作進行了部署。黨中央、國務院出臺了《關于加大脫貧攻堅力度支持革命老區開發建設的指導意見》、紅色旅游發展規劃綱要、中央蘇區振興發展的若干意見,有關部門就原中央蘇區、陜甘寧革命老區、左右江革命老區、大別山革命老區分別制定了振興發展規劃,這些重要政策文件進一步加大了制度支持力度,為貧困地區尤其是革命老區脫貧攻堅提供了堅實的政策保障。
三、運用紅色優勢大力推進精準扶貧
打贏脫貧攻堅戰不僅要永葆紅色政治本色,還要發揮紅色優勢,打好精準脫貧底色。
一要用紅色精神激發內生動力。習近平總書記在寧德工作期間指出,扶貧要先扶志,要從思想上淡化“貧困意識”。黨的十八大后,習近平總書記又反復強調要激發脫貧致富的內生動力。內源扶貧是貫穿習近平總書記扶貧開發重要戰略思想的一條主線,也是物質和意識辯證關系原理在反貧困中的正確運用。紅色精神是中國共產黨帶領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在長期革命、建設和改革時期形成的,是由長征精神、延安精神、兩彈一星精神、改革創新精神等一系列精神構成的精神族譜。紅色精神中非常重要的一條就是不怕困難、艱苦奮斗,也是中國共產黨人戰勝各種艱難險阻的精神支柱。當前脫貧攻堅戰目標明確、時間緊迫、任務艱巨,需要全黨全社會共同努力尤其是需要貧困地區廣大干部群眾艱苦奮戰才能如期完成。但是,我們也要看到,當前有的貧困地區不注重調動貧困群眾積極性創造性,助長了“靠著墻根曬太陽、等著別人送小康”的等靠要思想,有的貧困戶什么都指望政府干,還有的貧困戶明明有勞動能力卻不思進取,爭著吃低保,這些缺乏決戰貧困內生動力的表現,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脫貧進度和成效。
面對這種情況,山東臨沂在脫貧攻堅戰中注重用老區革命精神感召各級干部,力促其轉變工作作風,設立脫貧攻堅專欄,組織宣講團弘揚沂蒙精神,為貧困群眾注入“紅色基因”強心劑,這些舉措大大提振了干部群眾精氣神,出現了“要我脫貧”越來越少,“我要脫貧”越來越多的新變化。貧困地區應該積極借鑒臨沂經驗,扶貧先扶志、治窮先治懶,充分發揮紅色精神引導人教育人的功能,創新宣傳模式,采取豐富多彩、喜聞樂見的形式,在干部群眾中開展紅色精神宣傳教育,組織貧困村黨員干部接受紅色教育,用我黨革命戰爭年代形成的艱苦奮斗精神啟示人激勵人鼓舞人振奮人,引導樹立“寧愿苦干、不愿苦熬”的觀點,為打贏脫貧攻堅戰注入強大精神動力。
二要用紅色資源促進經濟發展。貧困地區擺脫貧困根本上要靠經濟發展,只有把蛋糕做得更大,才能讓貧困者受益更多,扶貧開發同經濟增長的最終目標是一致的。旅游對經濟拉動作用毋庸置疑,有關研究表明,每1美元的直接旅游收入可帶動2.5美元的間接收入,每1個直接旅游從業人員可帶動約3個間接從業人員,旅游業每吸納1個勞動力,可以帶動相關產業提供5個就業崗位。旅游扶貧已成為當前重要的扶貧舉措之一,不僅促進了貧困地區經濟發展,而且為當地帶來了物流、資金流、信息流。紅色資源是特殊的旅游資源,發展紅色旅游是革命老區脫貧致富的有效途徑。據統計,2015年百個紅色旅游經典景區實現旅游總收入24.33億元,紅色旅游重點城市實現旅游總收入2869.81億元,紅色旅游對經濟的拉動作用顯而易見。
近年來,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紅色旅游發展,進行了一系列決策部署,多次出臺紅色旅游發展規劃,有力促進了我國紅色旅游事業發展。習近平總書記就紅色旅游也作出了重要論述。貧困地區要吃透習近平總書記和中央關于紅色旅游的精神實質,因地制宜發揮紅色資源在精準扶貧中的作用。首先,要深入挖掘當地紅色資源,緊緊圍繞紅色主題打造精品紅色旅游景區,突出思想內涵,防止貪大求洋、形式化,不斷提升景區內涵和品質,增強感染力吸引力影響力,吸引更多游客。其次,要充分發揮紅色旅游對其他產業的輻射帶動作用,促進紅色旅游與鄉村游、生態游、民俗游融合發展,打好組合拳,拓寬貧困群眾共享紅色旅游發展利益的渠道,帶動更多貧困群眾穩定就業、發展特色產業。最后,要進一步改善紅色旅游景區周邊道路交通和公共服務等基礎設施,方便群眾出得去,游客進得來、留得住。位于四川巴中市的川陜革命根據地紅軍烈士陵園是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和全國100個紅色旅游經典景區、全國30條紅色旅游精品線路之一,現已接待海內外游客300余萬人次。近年來,靠近景區的王坪新村通過發展農家樂,因地制宜搞特色農業,加速了脫貧致富的步伐,2015年人均年收入6555元,貧困發生率降至6%,這樣的例子在全國還很多。
三要用紅色文化建好精神文明。前段時間,某國家級貧困縣因“舉債成婚”“因婚返貧”被媒體報道,引起了社會高度關注和深刻反思。由此可見,伴隨物質貧困的還有精神文明貧困,精神文明貧困是比物質貧困層次更深的貧困,一定程度上制約著物質上的脫貧。因此,擺脫貧困不僅要發展貧困地區生產力,還要推動精神文明建設,提高貧困群眾的思想道德和科學文化水平。早在寧德時期,習近平總書記就提出精神文明建設是實施脫貧致富戰略的重要內容之一,強調要大力弘揚老區革命精神,建設好貧困地區精神文明。黨的十八大后,習近平總書記又提出,“扶貧既要富口袋,也要富腦袋。要堅持以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理念指導扶貧開發,豐富貧困地區文化活動,加強貧困地區社會建設,提升貧困群眾教育、文化、健康水平和綜合素質,振奮貧困地區和貧困群眾精神風貌”。這些思想對于貧困地區用紅色文化來建設好精神文明有重要指導意義。
然而,當前有的貧困地區只重視物質脫貧,卻忽視精神文明建設,導致陳規陋習愈演愈烈,婚喪嫁娶大操大辦,各種人情費、份子錢“傷不起”,加重群眾負擔;有的貧困地區聚眾賭博屢禁不絕,敗壞了社會風氣,消磨了脫貧斗志;有的貧困群眾聽天由命、消極悲觀,甚至搞起了迷信活動;還有極少數貧困地區干部不作為甚至貪污挪用扶貧款項,造成不良社會影響,耽誤了脫貧攻堅進度,等等。紅色文化蘊涵著豐富的革命精神和優秀的傳統文化,貧困地區要充分借鑒紅色文化中自力更生、勤儉節約、克己奉公、勤政愛民、清正廉潔等因子,大力弘揚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用紅色文化驅逐灰色文化甚至黑色文化,堅決破除陳規陋習,堅決制止迷信活動,堅決遏制貪污腐敗,在抓好物質脫貧的同時建設好貧困地區精神文明,用良好的精神文明來鞏固深化已有的脫貧成果。
貧困地區潛在優勢還很多,有的貧困地區自然環境好,在打生態牌上闖出了一條綠色脫貧路子。因此,只要堅持正確政治方向,發揮主觀能動性,切實轉變發展思路,大力貫徹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基本方略,變事事求諸人為遇事先求己,變眼睛向上為眼睛向內,變伸手要為著手干,那么,攻克我國貧困問題的“婁山關”“臘子口”就不再是難事,奪取打贏脫貧攻堅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偉大目標就會順利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