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海鷹
正當農民兄弟如潮水般涌向城市之時,在四川省廣安市鄰水縣黎家鄉搭界寺村,卻有一個左手殘疾、大學畢業、在企業當高管拿高薪并擁有自己實業的年輕小伙,主動放棄在大城市的事業和優越的生活環境,返回偏僻的山村當上“農夫”。他,就是剛滿30歲的共產黨員、“黎家鄉殘疾人扶貧創業園”創始人和文唏果蔬專業合作社理事長黃文建。
解放思想 創業路上敢為先
筆者去采訪黃文建時,他正冒著刺骨的寒風,帶領社員在文唏果蔬專業合作社蔬菜基地收割即將銷往重慶市場的花菜。“元旦和春節都快到了,我們合作社生產的這些蔬菜,正好給節日市場提供新鮮的貨源。”黃文建的臉上掛滿了收獲的喜悅。
黃文建出生在四川與重慶交界的黎家鄉搭界寺村,2008年一次意外事故摔傷了左手手臂,造成左手關節壞死,差點失去了左小臂,經過長期的治療,最后手臂保住了,卻成了一名殘疾人。但他身殘志堅,奮力拼搏,大學畢業工作不久,憑借自己的勤奮和努力,當上了年薪20余萬元的某科技公司總經理,在重慶買了房,而且連續開設了3家品牌服裝專賣店,擁有了一份令人羨慕的工作,過上了衣食無憂的生活,成了人們眼中地道的“高富帥”。
然而,正當身邊的親朋好友都在為他事業和家庭上的成功感到高興和自豪的時候,他卻給身邊的親朋好友“潑了一盆冷水”,決定辭去高薪工作,跳回“農門”回家當農民。
黃文建的想法剛一出口,就遭到家人和親朋好友一致反對和嘲諷。身邊的好友都說他是“傻子”;老家的鄰居聽到這個消息后也說他“真是腦殼進水了”,“堂堂老板、總經理不當,偏偏要跑回農村種地”。他的父親更是認為他的舉動不可思議,極力反對:“黃文建,你瘋了?放著好好的公司不干,撇家舍業鉆回山溝去種地?你在想什么呢!連鋤頭鐮刀怎么拿都不會,你會種什么菜?創什么業?”母親也勸他 :“兒子,你這些年好不容易熬出來了,媽可舍不得讓你回鄉下再去吃苦啊!”
可黃文建就是一頭倔驢,決定的事誰也擋不住。他對父母說:“現在國家大力扶持農業,發展生態農業前景好得很,更何況我在外面干得再好,也不如自己的家鄉好!我能在外面干出色,就能在家鄉干得更出色!”
創業之路,且堅且險。想起身邊親朋好友和鄉鄰們的冷嘲熱諷,黃文建憋足了一股勁兒,毅然回到自己的家鄉黎家鄉搭界寺村當起了農民。
剛回到老家的黃文建,面對自己要從事的事業全無頭緒:以前的固定收入沒了,好不容易找到種植生態果蔬這一個好項目,卻又缺乏技術和門路。雖經歷多次失敗,但他越挫越勇,積極向縣、鄉的相關部門咨詢發展政策、路子,向身邊的種養殖業能人請教。在他的苦心鉆研下, 2013年5月,他在黎家鄉搭界寺村3組流轉土地近300畝,創建了“黎家鄉殘疾人創業園”,并帶頭成立了“文唏果蔬專業合作社”。
干出實效 果蔬產業規模化
大規模發展現代農業,最重要的就是將農民手中承包的土地流轉出來,集中進行科學化的管理和使用。為此,黃文建首先將自己老家鄰近的幾個社作為目標,挨家挨戶到農戶家中去“做工作”,讓村民們將土地流轉給他集中統一管理使用。
但是,要說服依靠土地為生的農民將自己承包的土地流轉出來,談何容易?很多農民都害怕自家土地流轉出去后荒廢掉,以后想收回來的時候收不回來。
盡管協調土地非常困難,但黃文建沒有就此放棄,他不分白天黑夜,只要一有空就到鄉親家里去做工作,甚至還自費帶領一部分鄉親外出參觀學習,給他們講流轉土地后的好處和發展前景。前前后后用了3個月的時間,黃文建的誠懇最終感動了鄉親,成功以每畝每年550元的價格流轉了400余畝土地用于發展現代農業。
為了解決園區灌溉等問題,2014年春天,黃文建積極向鄉黨委政府和縣級有關部門爭取項目資金,先后籌措資金75萬余元,新修和整修灌溉溝渠近6公里,新修產業基地機耕道1公里、生產便道1.2公里。
就在園區基礎設施等各個方面逐步完善、正準備施展拳腳大干一場時,2014年9月中旬,一場特大洪災給了他致命一擊,整個園區在這場暴雨中被淹沒了一大半,很多剛剛成熟正要采摘出售的瓜果和蔬菜全都爛在了地里。面對困難,黃文建沒有退縮、更沒有放棄,他不能讓鄉親們失望,他先后變賣了房產,轉讓了與朋友合伙開設的裝修公司的股份,徹底斷了自己的后路,籌集資金,帶著鄉親開展生產自救。
在發展生態果蔬的同時,黃文建還積極開拓市場,挖掘產品銷售渠道,在2014年11月,成功注冊產品商標“文唏”,并先后與涪陵榨菜廠和重慶永輝超市簽訂了產品供貨合同,成功將自己合作社生產出的蔬菜和瓜果打入重慶市場。
在艱苦的創業中,整個園區的規模也不斷擴大,已朝著產品多元化方向發展。2015年8月,黃文建又投入資金12萬余元建設果園,并新栽種血臍12000株,美人李(脆紅李)2000株。
目前,黃文建的殘疾人扶貧創業園已發展成占地近600余畝的生態瓜果蔬菜基地,2016年1至11月,合作社實現營業收入近380多萬元,盈利110萬元。
不忘初心 帶領鄉親奔富路
隨著自己的園區越做越大、越做越成功,黃文建沒有忘記自己回家創業的初衷。
在8年前黃文建受傷回老家療養的時候,鄉鄰們個個帶著雞蛋、水果來看他。他很明白:“個人賺錢絕不是返鄉創業的主要目的,要帶著鄉鄰們一起發展,只有大家富了起來才算真正富裕。”
為了讓流轉土地的農民多一份收入,黃文建先后安排了近20家農戶共60余人,到自己的園區打工掙錢;為了讓群眾吃上潔凈安全的自來水,他又結合園區灌溉需求,積極向縣發改局、移民局和水務局爭取項目資金近100萬元,新建山坪塘2口、蓄水池3個、飲用水管道5公里、灌溉水渠3.5公里,既解決了搭界寺村、光滑頂村268戶1116人飲用水問題,又解決了園區灌溉問題;為了解決群眾出行難和園區產業發展的問題,他又籌集項目資金新建寬2米的生產便道2公里,解決了群眾出行難和園區運輸難。
怎樣讓村民跟園區建立更廣泛的利益聯結,讓更多鄉親參與到園區發展中來?這是黃文建思考已久的問題。為此,他又通過眾籌、土地入股等模式,讓村民共同參與園區發展,通過把分散農戶組織起來,解決單家獨戶辦不了、辦不好、辦了不劃算的許多問題,從而達到增加產業附加值的效果。現在,村民從最初的就業到現在的創業,由最初黃文建帶動的23名殘疾人、112名農民,發展到現有成員450人、農民社員450人(其中移民或貧困人員約390人),人均年勞務收入達1萬元左右,合作社社員年均分紅達6000元以上。
搭界寺村是鄰水縣152個貧困村中的一個,全村正在為脫貧攻堅、早日奔康而不懈努力著。黃文建作為全村的產業發展致富帶頭人,也主動參與到全村脫貧致富中來。他將自己的果蔬種植基地與貧困黨員精準扶貧示范工程結合起來,采取“文唏果蔬種植基地+貧困黨員入股經營+貧困農戶基地務工”的模式,幫助貧困黨員殷勇和貧困群眾大力發展果蔬種植。
目前,黃文建又積極投入到村里規劃的脫貧產業發展中來,按照眾籌、土地入股和苗木入股的方式,采取“1+3+6”(園區6成+貧困農戶3成+村集體1成)的經營模式,標準化、專業化發展胭脂脆桃200余畝。
黃文建明白,中國是一個農業大國,要想真正幫助農民群眾特別是貧困農民,就要鼓勵和帶動他們發展現代農業,走產業發展的路子,只有這樣,才能在廣袤的土地上實現持續增收不返貧的徹底脫貧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