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元宗
當前,傳統家庭承包農業經營中資源相對分散,高成本低產出的現狀與城鎮化、工業化的快速發展相矛盾,使更多的農民離開土地,村中留下的多是老弱病殘孕類人群。農村空心化現象嚴重,直接導致村集體經濟積累少,村發展源動力不足等問題。如何打贏新時期脫貧攻堅戰,成為各級熱議的話題和上下求索的焦點難點。
山東省臨沂市莒南縣緊扣“村增收、戶脫貧”核心目標,以黨的建設為引領,以供銷社、合作社為載體,探索創新“村級黨組織+供銷社+農民專業合作社”(簡稱“村社共建”)模式,被國家標準委列入國家級服務業標準化試點項目計劃,上升為國家標準。
村社共建模式就是村級黨組織、供銷社、農民專業合作社、第一書記、結親連心干部5支攻堅力量,富民大院、農民專業合作社、農村社區綜合服務中心、優質農產品基地、農產品交易市場5個共建項目,土地托管服務、土地流轉、務工就業、加入合作社、農資農機農技農產品購銷服務5種幫扶模式,密切配合,相互促進,相輔相成,相得益彰,走出一條脫貧解困、富民興農的新路子。
破解“干部在干,貧困戶在看”的難題
莒南縣是全省20個脫貧任務較重的縣之一,現有貧困戶23633戶、38366人,貧困發生率5.2%,省定重點貧困村85個,貧困戶50戶以上的重點插花村159個,市級庫區貧困村18個。從貧困人口分布看,全縣14個鎮街均有分布,其中29%分布在省市重點貧困村,71%分布在其他插花村。
從致貧原因上看:因病致貧占77.7%;因殘致貧占9.3%;因缺勞動力致貧占6.7%;因缺資金、缺技術等原因致貧占6.3%。從勞動能力上看:有勞動能力占20.6%;無勞動能力占79.4%。從年齡構成上看: 18至60歲占27.4%;60歲以上占68.5%。貧困人口總量大,老齡化嚴重,因病因殘致貧占比大等問題十分突出,需要一個創新的平臺來破解困境。
當前廣大農村還主要是以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為基本形式的傳統農業經營方式,土地、人力、技術等資源都比較分散,高成本低產出的對比關系極大地影響了貧困地區農村經濟發展的積極性。
另外,由于市場經濟的沖擊,社會轉型的影響,農村出現了一系列問題。特別是貧困村班子隊伍整體素質不高,思想不解放、思路不開闊、工作沒干勁、心里沒闖勁,不會干、不想干、不敢干;宗族派性問題長期得不到有效解決,軟弱渙散;集體經濟薄弱,基礎設施設備落后,與發展現代農業要求相去甚遠;貧困戶“等靠要”的思想嚴重,認為“貧困戶就是等著給錢發物”,主觀能動性差,出現“干部在干,貧困戶在看”的不良局面。
黨建帶社建、村社共建模式促脫貧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黨的工作最堅實的力量支撐在基層,最突出的矛盾問題也在基層,必須把抓基層打基礎作為長遠之計和固本之舉,努力使每個基層黨組織都成為堅強戰斗堡壘。莒南縣結合“基層黨建全面提升年”活動,圍繞提升村級黨組織帶領貧困群眾發展生產脫貧致富的能力、公平落實扶貧政策的能力、宣傳教育群眾堅定脫貧志向的能力,重點抓好三項工作。一是集中開展村干部專題培訓。先后舉辦了全縣農村社區黨組織書記、黨組織成員培訓班,全縣優秀農村社區黨員示范培訓班等,邀請各級扶貧專家做脫貧攻堅工作專題輔導。二是集中開展農村黨員輪訓。對全體農村黨員進行集中輪訓,學習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有關強農惠農政策、發展現代農業、壯大村集體經濟等內容,切實提高農村黨員干部促進村增收、戶脫貧的能力。
至今,莒南縣累計在228個農村社區實施村社共建項目456個,創辦領辦農民專業合作社數量由28家發展到456家,區域性農民專業合作社聯合社12家,入社群眾達到2.7萬戶,發展家庭農場153家,實現了全縣農村社區全覆蓋。年可增加村集體收入1700多萬元,其中有102個村年集體收入增加3萬元以上,60個村增加5萬元以上,22個村增加10萬元以上,帶動萬余名貧困群眾穩定脫貧。2015年成功創建全市第二家國家農業科技示范園區,榮獲國家級出口食品農產品質量安全示范區、國家級農業產業化示范基地等國家級榮譽;2016年“村社共建”工作被國家標準委列入國家級服務業標準化試點項目計劃,上升為國家標準。實踐證明,實施“黨建帶社建、村社共建”項目,做大了村集體經濟這塊“蛋糕”,鼓起了貧困群眾的“腰包”,立起了對標學習的“標桿”。
找對方法,凡事都能解決
莒南縣實施了黨建帶社建、村社共建助脫貧“555”運作模式:5支攻堅力量(村級黨組織、供銷社、農民專業合作社、第一書記、結親連心干部),5個共建項目(共建富民大院、共建農民專業合作社、共建農村社區綜合服務中心、共建優質農產品基地、共建農產品交易市場),5種幫扶模式(土地托管服務、土地流轉、務工就業、加入合作社、農資農機農技農產品購銷服務),密切配合,相互促進,相輔相成,相得益彰。
2012年1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河北省阜平縣考察扶貧開發工作時指出:“我們不缺豪言壯語,也不缺運動式的東西,關鍵是看有沒有找對路子,有沒有鍥而不舍干下去。”下一步,莒南縣將進一步強化政治引領,拓展共建領域,制定標準規范,全面提升黨建帶社建、村社共建工作的核心競爭力和示范輻射作用。
(一)強化政治引領,在村級黨組織建設上下功夫。強化黨建引領,優化黨組織設置,做到“共建鏈條延伸到哪里,黨的工作就跟進到哪里”。一是組建跨區域、行業性“兼合式”黨組織。在共建村打破原來單純以村組為單位的黨組織設置模式,探索跨區域、行業性“兼合式”黨組織,把黨的活動融入共建項目生產經營,形成黨建、社建一體化的工作機制。二是加強村級班子建設。村兩委、供銷社、農民專業合作社三方實現干部交叉任職,人才雙向培養、雙向招引。組織供銷社和農民專業合作社優秀人才到村兩委班子中任職,為農村干部隊伍注入新鮮血液,提高把握市場、推進共建項目的能力;發揮黨組織培養人才、凝聚人才的優勢,把合作社中的專業生產經營大戶、技術能手培養成黨員;發揮供銷社生產經營優勢,將村干部和專業合作社負責人聘為基層供銷社副職或經管員,把黨員培養成農村致富帶頭人,發揮黨員在村社共建中的示范引領作用。
(二)拓展共建領域,在脫貧提質增效上下功夫。在鞏固已有共建項目的基礎上,通過豐富共建內容,拓展服務范圍,主動適應市場發展和貧困戶需求。一是原有共建項目提質升級。社區服務中心增加科技培訓、素質提升、文體娛樂等服務項目;農民專業合作社加強運營管理,提高農業生產組織化水平;優質農產品基地提升機械化和現代化水平;批發交易市場提升綜合營銷能力。二是創新拓展共建項目。創新實施土地股份合作社、電商平臺(農村網店)、合作金融等共建項目,優先考慮貧困戶入股和就業,提供項目、資金、市場、技術等幫助,促進農民增收脫貧。大力發展電商扶貧工程,打通農產品進城“最后一公里”。通過線上電商平臺、線下電商體系和農產品上城、工業品下鄉“兩上兩下”,結合產業扶貧、就業扶貧、科技扶貧、旅游扶貧、公益扶貧“五種扶貧模式”,實現貧困村、貧困戶、生產企業、運營平臺、連鎖網點、社會等多方共贏。
(三)創建國家標準,在示范帶動、全面推廣上下功夫。以莒南縣村社共建工作被列為國家級服務標準化試點項目為契機,著重圍繞項目規劃審批、運營監督、考核評價制定建設標準及制度規范,探索建立村社共建標準化服務模式,確保順利通過國家驗收,形成一套可復制、可推廣的精準脫貧模式。
綜上所述,實施“黨建帶社建、村社共建”,能夠把一家一戶的生產組織起來,通過有效整合農業資源,推動規模化經營、社會化服務,加快實現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更好地帶領貧困群眾走出發家致富的好路子,成為破解脫貧攻堅難點的治本之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