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燕
[摘 要]成功的課堂教學離不開精彩的教學,精彩的教學能使教學活動“經脈”暢通。對三個教學細節進行分析,指出教師應關注教學細節,培養學生好學好問的習慣,使課堂更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
[關鍵詞]教學;細節;分析;思考
[中圖分類號] G623.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9068(2017)02-084
教學細節猶如課堂教學過程中的“穴位”,教師如果能在這些“穴位”上進行“針灸”,將取得有不一樣的教學效果。
[教學細節一]
教學“升和毫升”的內容時,在學生初步認識了毫升的概念后,有一名學生提出了自己的想法。
生1:1毫升等于多少克呀?
師(猶豫了片刻):那1小時等于多少米呢?
生2:時間與長度不好換算,毫升與克也不好換算。
師:說得很好!生1你理解了嗎?
生1(點點頭,一臉茫然地回答):理解了。
[分析與思考]從表面上看,教師對教學中出現的問題已經妥善處理,但是學生真的理解了嗎?教師草率地對待了一個頗有價值的提問,會讓一個良好的課堂生成“胎死腹中”。時間與長度不能換算,但體積與質量卻有密切的聯系。教師如果能把學生的提問加以細化,將“1毫升等于多少克”的問題變為“1毫升某種物質等于多少克”,學生就容易理解了。如“1毫升酸奶等于多少克”“1毫升水等于多少克”等,都需要教師引導學生進一步探究。教師可要求學生先分別取100毫升酸奶和100毫升水,稱出它們的重量,最后算出1毫升約等于多少克。這樣巧妙的處理既能讓學生掌握毫升與克之間的關系,又能區分毫升與克的不同,為學生今后的學習做好鋪墊。
[教學細節二]
教學“圓的周長”時,在學生探究出圓的周長與直徑之間的關系后,教師利用微視頻進行教學。
師:我們發現圓的周長總是直徑的3倍多一些。這個“3倍多一些”其實就是接下來要學習的“圓周率”。先看一段視頻(視頻播放圓周率的發現及發展史)。大家看完視頻后,都說說看自己的收獲和體會。
生1:哇!原來圓周率很早以前就被發現啦!
生2:等我長大了,我要把圓周率算得更精確。
師:同樣的研究成果,我國祖沖之發現得比奧托早了一千多年。對此,請同學們談談自己的看法。
生3:祖沖之為中國人在數學的歷史上留下了光輝的一頁。
生4:我驕傲,我是圓周率的“子孫”。
……
師:祖沖之是我們中國人的驕傲,我希望同學們從小打好基礎,長大后也能有新的突破和新的超越。
[分析與思考]在教學細節二中,教師花了很長時間讓學生了解圓周率的發展歷程,以此激發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愛國熱情,寓思想品德教育于數學教學之中,但教師應留下更多時間讓學生對圓周率進行自主探究,因為數學是一門工具性的自然學科,無需過度承載社會學科的教學任務。
[教學細節三]
教學“三角形的內角和”時,教師安排了學生用量角器測量三角形。
師:請說說你的測量與計算的結果。
生1:179°。
師:你的測量存在誤差。
生2:181°。
師:你的測量也存在誤差。
生3:180°。
師:對!大家鼓掌祝賀他。
[分析與思考]教師將“三角形內角和是179°” 和“三角形內角和是181°”歸結為誤差,表面上自然合理,但沒有給學生充分的理由進行說明,學生會覺得這只是教師的個人定論。對于“三角形內角和是180°”的原理,是讓學生直接接受,還是讓學生深入探究呢?教師應轉換角色,變“判官”為“導游”,引導學生重新量一量、算一算,也可引導學生將三角形的三個角剪下來,拼一拼,讓學生用不同的方式深入探究,反復驗證,從而得出最后的結論。
細微之處見精神。通過對上三個教學細節的分析與思考,我們不難得出結論:教師應關注教學細節,用心雕琢教學細節,為學生創設更加精彩有趣的課堂,從而實現課堂的高效性。
(責編 韋 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