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志安
摘要:《體育與健康》課程是學校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素質教育的推進和學校體育教學不斷改革與創新,體育教學終身化以及“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已普遍被廣大教育工作者接受和認同。改變傳統的體育教學模式是一個長期的過程,義務教育體育強調實踐性特征,突出學生的學習的主體地位,重視教學方法的有效性和多樣性,注重學生的運動興趣和非智力因素的開發,這就需要廣大體育教育者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接受教育者施加的影響,
關鍵詞:體育教學;模式;創新;主體地位;合作學習
眾所周知,主體性是主體在主客體關系中所表現出來的本質屬性,傳統的體育教學思想體現出教師(主體)對學生(客體)傳授知識、施加影響,這一個過程實際上是一種單一教師主體觀影響的過程,是單向的傳遞式課堂教學,忽視了學生的情感發展,閑置了學生的多元思維,從而浪費了學生學生的智力資源,扼制了學生潛能的開發,違背了當前素質教育和創新教育的思想,現代社會的開放、發展要求重視和發展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成為課堂的真正主人,做到人人參與活動、人人健康發展,那么體育教學中該如何體現學生的主體性呢?
一、轉變觀念,突顯學生的主體性
新教育觀的主體性就是人的本質的最根本屬性,發展人就是要發展人的最本質屬性,教育的基本功能就是發展人、完善人,因此,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發展和培養學生的主體性。新課標明確指出,體育課程“關注的核心是具體滿足學生的需要和情感的體驗”,“始終將學生的主動、全面發展放在中心地位”。“中國健康體育模式”解讀,讓我們進一步明確讓課堂成為學生展示的舞臺,需要體育工作者不斷轉變觀念、角色互換,切實保證每位學生健康快樂的成長。
二、發展創新思想,體現主體地位
作為中學教育的重要手段和課程體系的重要內容的體育,同樣肩負著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重要任務。而創新能力發展的關鍵是學生能夠生動活潑地、積極主動地發展。鑒于體育課程的特殊性,充分體現學生在體育學習中的主體地位尤為重要。只有學生在體育中的主體地位落實了,才有可能培養他們的創新意識與能力。那么,怎樣落實學生的主體地位呢?我們認為就是充分發揮學生在體育教學中的主體性。教學中的主體性是對立于主導性的一個概念,它是指學生自主性、主動性和創造性的總合,它是人的全面發展的核心問題。其中,學生的自主性主要指學生自我意識與自我能力。主動性是指學生對外界的關系問題。創造性是指學生在主動性和自主性發展到高級階段的表現。近幾年來,師生門的創造性在教學實踐中得到了很好的發展,表現在教學活動的內容與方式上有五彩繽紛的健身健美操、引人入勝的輪滑、街舞等時尚運動,體現民族特色與地域性的活動,體現在競技項目的改造上有簡化比賽規則方法、降低難度與要求,使之適合健身性活動。只有實現這些系統的有機結合,才能體現體育教學對學生創新思想的培養,并真正落實學生的主體地位。
三、積極建立以學生為主體的新型教學模式
體育教學模式就是在一定的體育教學思想或教學理論指導下建立起來的各種類型教學活動的基本結構和框架。傳統的體育教學一直遵循的是凱洛夫的五環教學模式,這種傳統的教學模式都是以教師為中心、以傳授知識為目的,在這些傳統的教學模式禁錮下,學生在體育教學中一直處于被動、消極、受壓制的地位,課堂上學生畏首縮腳,學生的智力得不到提高,技能得不到展示,隨著社會的發展,以教師講學生聽為基本特征的教學模式就顯得太不合時宜了。因此必須打破傳統的教學格局,構建適應時代發展的能夠突出學生主體地位的新型體育教學模式。自新課標實現以來,許多學校創造了不少可以借鑒的新型教學模式。在新課標理念的統領下,每一位體育教師應不斷探索,力求實現由傳統備課型向課堂教學設計型的轉變。同時在構建新型教學模式時也應注意:一是以教師為主導,二是以學生為主體,三是以身心為基礎,四是以訓練為主線,五是以能力為目標。廣大教育者應改變舊的教學模式,為現代體育教學的發展尋找一條培養創造型人才的新途徑。
四、運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手段,確保全體學生全面發展
體育與健康課程主要是技能性課程。其特征之一:體育學習過程主要是從事身體練習,每個學生自身既是學習的主體,同時也是學習的對象,體育學習效果是通過自身的身體和行為的變化而表現出來的,因此,在體育教學過程中,應突出以學生發展為中心,根據學生身心發展的規律,從保證每名學生接受的前提出發,充分關注學生在身體條件、興趣愛好和運動技能等方面的個體差異,并根據這些差異確定適宜的學習目標,選擇新穎的教學方法,創造性地組織教學,讓每名學生都能體驗到體育學習和成功的樂趣,促進他們身心健康和諧地發展。
五、倡導合作學習,構建全新的課堂教學格局
傳統的課堂教學主要表現為老師講、學生聽,老師問、學生答。老師出題學生解答。這種問答式的學習方式使學生懷疑好奇挑戰的精神逐漸喪失。這種傳統的課堂體育教學存在如下弊端:一是重知識輕方法;二是重技術輕素質;三是重應試輕應用;四重繼承輕創新。這些傳統的教學弊端嚴重阻礙了當前的體育教學改革,因此必須打破以傳授知識為中心的傳統課堂教學格局的束縛,建立以學生為主體的全新課堂教學格局。如何解決問題是課堂的關鍵所在,這更需要教者設計組織教學,提倡合作學習。合作學習是針對學生學習的形式而言的,相對的是“個體學習”,是一種富有創意和實效的教學理念與策略體系,該體系是以學習小組為基本形式,以特定的共同目標為導向,以教學中師生間,生生間的互動合作作為動力資源,它是體育運動本身的特征之一。在合作學習中學生可以產生更多的靈感,獲取更多的收益,得到更多的體驗。合作學習可轉化為小組之間的競爭,培養學生團結協作和競爭意識,有助于因材施教,從而真正實現使每個學生都得到發展的目標。
構建全新的課堂教學格局首先要求教師在教學中轉變角色,變主講為主導。讓學生充分參與課堂教學活動,充分表現自己的才能,充分發展自己的個性,真正成為課堂教學的主人。當然,以學生為主體的課堂教學能否實現,主動權還是掌握在老師手里,教師只有真正認識了當今時代自己所處的地位和角色,學生的主體地位才能實現,教師也才能比傳統教學發揮更大的作用。以人為本,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是我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新思想和新理念,廣大體育工作者應“與新課程同行”,不斷更新觀念,充分認識和尊重教學中學生的主體性和主動性,讓學生成為真正的主人。
參考文獻
[1] 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
[2] 初中.體育與健康.新課程教學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