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志祥
摘要:俗話說:“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會做人”,讓學生養成良好的講文明的習慣十分重要,它是新課改取得成功的關鍵。“新課改”這個詞進入我的視野已有10多個年頭,“冷”“熱”交替也不知有多少個輪回,但農村初中思想品德課的教學,課堂上,學生們總是無精打采,學習的氣氛遠不如語文、數學,就連老師提出的問題都不是太感興趣,盡管老師努力的引導他們讀文字、看圖片、列舉與他們生活緊密相關的事例來調動學生積極性,但是課堂仍然是平平淡淡,冷冷清清。思想品德是一門很好的學科,為什么會陷入如此困境?怎樣才能使學生喜歡這門課程?怎樣才能上好農村初中思想品德課?本文針對新課改情況下的農村初中思想品德教育教學現狀形成原因進行初步分析,結合自身的教學實踐,并提出部分教育教學對策,認為重點應該做到努力提高教師整體素質;建立民主平等的新型師生關系;靈活運用多媒體輔助教學手段等環節,同時更應該重視改革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順應時代需求,更新觀念,轉變教師角色,關注學生全面發展,采取各種手段上好農村初中思想品德課。
關鍵詞:新課改;農村初中;思想品德;留守兒童;課堂教學
隨著教育改革的深入,很多農村初中雖然進入了義務教育課程改革的行列,但學校的辦學條件差和教師的素質普遍偏低,觀念陳舊,“穿新鞋,走老路”的現象還普遍存在,各方面難以適應新課改的教學要求,課堂在現實教學中問題最多,集中表現為效率低下。
同時,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和城市化進程的加快,越來越多的農村勞動力向城市轉移,外出務工的青壯年日益增加,很多父母不得不將孩子交給老人照看或親戚家寄養,留守兒童教育問題也逐漸凸顯。況且,每年小學畢業生全部就近進入初中學習,成績差的小學畢業生都有幸邁入了初中校門,成為初中學生。成績好的小學畢業生被“引”進城里就讀。這樣,農村初中的生源成分復雜,差生面更廣,基礎素質偏低,不少學生缺乏基本的家庭教養,很多學生家長不關心、不重視子女的學習,不支持不配合學校工作,給上好農村初中思想品德課教學帶來了很大的挑戰。因此,我認為上好農村初中思想品德課堂教學,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應努力做到以下幾點:
一、努力提高教師整體素質,是上好農村初中思想品德課堂教學的先決條件
農村初中生源大多是留守兒童,他們父母雙方長期在外務工,與子女接觸的機會較少,因此留守兒童普遍缺乏相應的家庭教育,即使有隔代親人或其他人監護,也無法彌補留守兒童在親子感情上的缺失。因此,農村初中學校更應該需要高素質的教師隊伍,然而,現在農村初中教師知識陳舊老化現象普遍存在,它嚴重制約著農村初中思想品德課堂教學。及時補充年輕教師,改變教師年齡結構,加大教師培訓力度,使教師群體充滿活力,從而在課堂教學中體現新的理念和思想。
俗話說,“打鐵先要自身硬”,“學高為師,身正為范”。實施素質教育,首先要提高教師的自身素質,老師的素質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是自身的專業知識要扎實,業務能力要提高;二是老師的言行修養、道德覺悟要提高。這是素質教育的基礎,也是上好課的先決條件。著名教育家赫爾巴特說:“如果不將強而溫和的抓住管理的韁繩,任何功課的教學都是不可能的。”很多學生總認為思想品德是枯燥乏味的,其實思想品德課的內容都是來源于實踐、來源于生活,并為之服務的。人類社會生活在滄桑巨變中留下了許多閃爍理性智慧的美言佳句、成語故事,諸如名人名言、詩詞歌賦、農諺谷話和洋溢著時代氣息啟人心智的當今社會流行語等,就是我們思想品德課用之不竭、愈用彌新的信息寶藏。那么,教師要有廣博的知識,教師不僅要精深自己所教學科知識,還要豐富其他學科知識,整合地理、歷史等學科的知識,這樣教師在教學中才能做到融會貫通、舉一反三、得心應手,才能將枯燥的文字變成有趣的形象,才能讓品德教學征服學生的心靈。
二、建立民主平等的新型師生關系,是上好農村初中思想品德課堂教學的重要基礎
隨著農村父母的外出務工,留下越來越多的孩子缺少母親的關愛,父親的呵護。這些孩子就有了一個共同的名字——留守兒童。如何讓這些祖國的花朵在缺少父母的呵護下健康茁壯成長已成現在及待解決的教育問題。在我們學校,留守兒童所占比例更是高達80%以上,有人曾說過:解決好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也就解決了農村的教育問題。那么如何教育這個特殊的群體?在課堂中與學生建立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是師生生命活力有效發揮的關鍵,是上好農村初中思想品德課堂教學的重要基礎。
前蘇聯著名教育家列·符·贊科夫曾說:“不應當把學生在課堂上積極而充實的精神生活理解成連續不斷的緊張狀態”。長期以來,學生把教師看作是權威,而學生把自己更多的扮演“遵從者”的角色,不能隨便“亂來”,更無實質性的“民主平等”可言。這種不平等的關系造成了師生間的隔閡,影響了學生對學習的吸引力和興趣,影響了師生間的交往,扼殺了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如果沒有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要上好農村初中思想品德課堂教學,提高課堂教學效益,促進學生發展,那也只能是紙上談兵,所以摒棄師道尊嚴,建立平等、民主、合作的新型師生關系,對促進課堂教學和諧至關重要。
民主平等體現了在教育過程中師生要相互尊重對方的人格和權利。如果教師在學生面前以長者自居,自立為絕對管理者、權威,歸根到底還是因陳腐觀念造成的,這種陳腐的教育觀念,扼制教師的民主思想,制約著教師的自身發展。因此,農村初中思想品德教師應該重視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主體地位,不斷鼓勵學生在開放的氣氛中敞開心扉交流。學生腦子里想什么,就讓他講什么,引導學生自主學習、探究發現、合作交流,保證學生學習時充滿樂趣,帶著一個美好的心態,與學生構建民主平等的新型師生關系,用發展的眼光去審視自己的作用,改變對自己所從事職業的看法,上好每一節思想品德課。
三、靈活運用多媒體輔助教學手段,是上好農村初中思想品德課堂教學的有效途徑
我國近代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先生說過:“我們教書,并不是像注水入瓶一樣,注滿了就算完事,最重要的是引起學生讀書的興趣。”可見,要培養學生良好的品德,激趣是關鍵。
我們知道,農村留守兒童的社會接觸面相對狹小,感知渠道的來源有限,感知覺還處于初步發展水平,他們對事物的空間、時間和運動特性的感知有很大的局限性。他們的無意注意占優勢,有意注意還不完善。而多媒體教學手段富有以聲感、色感、動感等媒介直接作用于學生感官的作用,能引起兒童注意力,激發起學生學習的興趣。運用多媒體手段輔助教學,既生動形象又富強烈的感染力,它不受時間、空間、宏觀的和微觀的限制,能更好地誘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因而在品德課教學中,能為學生提供較好的直觀音像情境,能使枯燥無味的呆板教學內容變得有聲有色,動靜逼真,既縮短了學生感知的過程,又使抽象的思維過程形象化,多媒體輔助教學教學手段能化靜為動、化枯燥為有趣、化無聲為有聲,起到一石激起千層浪的效果。
如教學《一國兩制》,通過多媒體展示香港、澳門地圖的影像,讓學生知道近代以來中國曾經遭受到列強的侵略。通過唱《七子之歌》讓學生體會祖國山河破碎。通過看視頻《圓明園》被焚燒,國寶被掠奪,讓學生產生痛恨的情感。運用多種教學手段,學生對課文產生興趣,自覺投入到積極主動的學習中,課堂氣氛變得十分活躍,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和參與的積極性,促進有效課堂教學,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總之,新課改理念背景下,農村教育的實際情況決定了新課程改革必須結合農村學生的特點,教師要在教學中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和主動性,要不斷實踐、不斷總結,既要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又要輔以恰當的教學方法來調動學生學習思想品德課程的主動性,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啟迪學生智能,從而真正上好農村初中思想品德課,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參考文獻
[1] 課程教材教學研究.云南師大主辦,2000.5
[2] 中學思想思想品德課教學基本功.云南省教委主編.
[3] 中學思想思想品德課教法研究.云南省教委主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