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本文主要研究中國城市人、車、路沖突成因與解決途徑。文章具體分析了城市交通問題危害、成因,在此基礎上對解決中國城市人、車、路沖突的解決途徑進行了討論。
關鍵詞 中國 城市 人 車 路
基金項目:本文系江蘇省哲學社會科學研究課題“法治視域下的城市交通通行秩序研究”(2015SJB270)部分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王珺,南京交通職業技術學院。
中圖分類號:D630.8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7.02.082
城市交通擁堵是世界性難題,城市規模越大,經濟水平越高,人口越密集,交通擁堵問題就越嚴重。中國人口眾多,城市規劃跟不上城市規模擴大的步伐,交通系統效率不高,城市人、車、路沖突比較嚴重,中國式過馬路導致的問題層出不窮。有必要對中國城市人、車、路沖突成因進行深刻分析,在此基礎上探索可行的解決途徑。
一、城市交通問題
(一)危害
1.影響城市生活質量:
城市交通問題最為突出的是人、車、路之間的城市時空矛盾,本質是人和車對交通資源的爭奪,問題核心是滿足城市廣泛交通需求,提供優質交通服務。我國城市規模迅速擴大,交通問題面臨規模和強度雙重壓力。我國城市人口稠密,城市基礎設施薄弱,人、車、路之間的矛盾激化,城市交通問題日益嚴重,嚴重影響了人們對城市的印象和城市生活質量。
2.增加出行成本:
出行成本包括時間和金錢兩方面。城市居民出行時間以上下班通勤為主,包括行車時間、候車時間以及交通工具換乘等待時間。費用主要包括票價、燃油費用等,私家車費用最高,出租車次之,軌道交通、公交車最低。出行時間減少意味著生產勞動性時間減少或休息時間減少,增加勞動者和企業的機會成本,且高收入群體受到的影響更加顯著。交通擁堵同樣減少了居民可支配的空閑時間,影響居民生活質量,產生不良心理情緒,也阻礙了城市經濟的發展。
3.增加交通事故風險:
為了提供更加快捷的交通服務,滿足越來越大的交通流量需求,城市交通網絡更加密集和復雜,狹窄密集的交通網絡加劇了城市擁堵,城市交通基礎設施無法承載超負荷交通流量,道路頻繁檢修翻新,使用壽命大大縮短,道路維護和建設投資規模不斷擴大,環城公路、城際公路、高架、公路橋出口頻繁改變,路況復雜、變化多,人流車流混行、新司機上路,種種因素都導致城市交通事故風險增加。
(二)成因
行路難成為城市面臨的最頭疼的問題,城市交通擁堵是世界性難題,至今尚無哪個城市能夠徹底解決,也沒有更加高效的交通模型。近些年國家城鎮化水平空前提高,城市交通問題也更加嚴重,從中心城市逐漸向小城市、城鎮蔓延,人、車、路之間的矛盾給城市建設和經濟發展帶來了很大的阻礙。
1.交通需求量猛增:
改革開放幾十年間我國出現了天翻地覆的變化,國民經濟實現了連續十幾年的穩定增長,城市數量不斷增加,城市規模擴大,很多城鎮相互連接成為城市綜合體,吸引大量周圍人口涌入城市,在促進了城市發展和經濟繁榮的同時,也給城市公共基礎設施建設帶來了巨大的負荷,尤其是私家車數量猛增對交通基礎設施帶來的沖擊,是造成城市擁堵的罪魁禍首。城市交通擁堵和不當的城市發展模式也加劇了城市人、車、路沖突,很多城市的發展不以優化城區土地資源使用為主要手段,而是盲目擴大占地,征用城市周邊土地,攤大餅式發展,重視城市擴張而忽視了土地、交通的整體規劃布局,增加了居民出行范圍和距離。而且我國城市建設普遍存在著規劃不連續的問題,缺乏長遠規劃,采用單中心空間結構,中心城區經濟活動過于密集,人流車流集中,擁堵問題更加嚴重。
2.私家車數量增加:
私家車是城市人、路、車沖突的主要活動因素,相關研究顯示,10輛自行車、4輛私家車和一輛公共汽車的道路面積占用相同,而一輛公共汽車可以容納至少70人,公共交通的運輸效率遠遠高于私家車。不同出行方式之間交通量的分配對城市交通狀況的影響比較大,相同交通量,公共汽車占據比例越高,路上通行車輛越少,道路就越通暢,而私家車數量越多,道路擁擠情況就越嚴重,可以說私家車是城市擁堵的主要原因。
近些年我國私家車占用量迅速增長,“自行車大國”仿佛還在昨天,而今天私家汽車導致的擁堵問題就已經讓人焦頭爛額。我國私家車人均持有量高速增長,百姓購買力增加,國家汽車制造工業也隨之崛起,規模化生產拉低了汽車的銷售價格,厭惡擁擠公共交通的城市居民私家車購買欲望強烈,私家車擁有量正以平均每年23%的速度猛增。
3.公共交通和交通供給發展緩慢:
和私家車數量增加相對的,城市公共交通體系發展建設步伐卻相對緩慢,公交車仍然是城市公共交通的主力,擁擠的公交車恰恰也是人們決心買私家車的原因之一,地鐵、輕軌等更加舒適的公共交通方式投資規模大,大規模建設的積極性不高。與此同時,城市道路建設與管理水平低下也是導致交通擁堵的主要因素,城市道路建設速度跟不上交通需求增長速度,道路運行維護工作不利,頻繁封路維護,嚴重影響居民正常出行。
4.安全法制意識不高:
出現中國式過馬路的主要原因是百姓缺乏安全法制意識,高峰時段肆意違反交通規則,路人闖紅燈,機動車駕駛員爭道搶行、強行左轉、爭奪路權,影響路段正常通行,機動車違章現象以公交車、出租車和新手司機最為常見。
二、中國城市人、車、路沖突的解決途徑
(一)科學規劃
當斯定律指出,政府不加干預和管制的情況下,新建道路會產生新的交通量,而新的交通量總傾向于大于新建道路提供的交通供給。通過新建道路提供交通量來解決交通擁堵問題面臨著較大的不確定性,土地、拆遷、公路建設投資成本過高而收效甚微。劃分片區、建設交通網格、見縫插樓的城市發展模式必然會導致擁堵問題越來越嚴重,加劇人、車、路沖突,城市交通管理工作要對城市交通問題的規律和深層次原因進行系統分析,充分開發利用現有道路的通行能力,加強地區干線、重要街道網絡規劃管理,提升現有交通供給利用率,擺脫修路→蓋樓→擁堵→拆遷→修路→蓋樓→擁堵的怪圈。
(二)公交先行
公交先行最早由法國提出,之后發達國家和很多發展中國家大型城市都采用這種方法來解決城市人、路、車沖突。從社會資源分配角度看,公交優先也有著充分的理論依據,相同時間相同運輸量,公交車占用的道路空間是私家車的1/5左右。很多國家都從政策、財政、規劃等方面扶植公共交通事業發展,采取一系列措施提升公共交通供給,例如建設公交專線、公共交通先行信號控制、公交車先行以及小汽車限號等等,暢通工程的開展過程中,我國公安部和建設部也強調公交優先,要求全國城市都要積極建設綠色交通,公交先行,提高城市公共交通系統承載能力。
1.公交專線:
城市周邊新建城區首先建設公共汽車專用線路,逐步向城區延伸,有序拆遷、新建和預留,通過合理規劃減少重復建設與浪費。城區已經建成交通干線開設公交專用線路,設置隔離障礙,阻止其他車輛進入,可行的路口設置公交先行,禁止社會車輛轉彎路口公交放行,公共交通運輸能力和鐵路相當,城市中長期發展交通密度需求均可能滿足。
2.公交線路布局優化:
公交先行的第一步是讓老百姓愿意擠公交。為了進一步提高公共交通系統服務水平,吸引更多的客流,需要對公交線路進行進一步布局優化:提高公交線路安排靈活性,城區和郊區連接線路設置專線,中途禁止停靠,大型交通樞紐、車站積極建設小汽車集中停車場,憑公交車月票免費停車,從而鼓勵更多人選擇乘坐公交車,市區火車站、商貿中心、居住區之間設置專線,減少換乘,適當增加公交線路站點密度和運行頻率,保證公交車準點率,減少乘客等待時間,提供一個便捷、舒適的乘車環境。
(三)完善城區交通網絡
大城市客運交通網絡有著自身的顯著特點,符合城市交通運輸規律的運輸方式才能夠真正發揮作用,緩解人、路、車沖突。西方發達國家城市建設規劃經驗表明,依賴路面交通解決城市擁堵問題是不可能的,城市軌道交通才是解決城市擁堵問題最合適的交通方式。和路面交通相比,軌道交通無論在運輸能力、運輸速度、舒適度、安全性等方面都有著明顯優勢。城市地鐵每小時單次運輸人次3-6萬,輕軌2-2.5萬,公共電車2000-5000人次,私家車只有1000-2000人次,軌道交通的運輸能力是私家車的十幾倍以上。軌道交通在運輸速度方面也有絕對優勢,全封閉隔離,不存在橫向干擾,運行速度快,是公共交通的1倍以上,并且軌道交通更加平穩,車內空間環境更好,舒適度高。發達國家大部分大型城市的城區交通都采用地鐵、輕軌、城市鐵路等軌道交通方式為主,軌道交通在總交通量中占據比例達到70%以上,顯著減輕了城市交通壓力,緩解了人、車、路之間的沖突。
(四)強化交通管理
需要進一步加強道路交通規劃管理工作,提升市政道路運行維護水平,管建并重,進一步加大城市交通事業投入,積極開展相關科學研究,探索更加便捷的交通方式和更加智能化的交通管理方法,國家要加緊制度建設,持續完善相關制度法規,強化人才培養,落實交通規劃人員資質認證制度,全面提升城市公路交通規劃、設計、建設和管理水平。與此同時,還要積極成立城市交通工程技術研究機構,由國家科委和建設部統一領導,深化城市交通基礎理論、應用技術的研究與成果轉化,全面提升城市交通規劃與管理水平。
三、結語
城市人、車、路之間的沖突需要通過科學規劃、強化管理、積極發展公共交通以及完善城區交通網絡等措施逐步解決。
參考文獻:
[1]張秀媛、楊新苗、閆琰.城市交通能耗和碳排放統計測算方法研究.中國軟科學.2014(6).
[2]楊浩雄、李金丹、張浩、劉淑芹.基于系統動力學的城市交通擁堵治理問題研究.系統工程理論與實踐.2014(8).
[3]蘇城元、陸鍵、徐萍.城市交通碳排放分析及交通低碳發展模式——以上海為例.公路交通科技.2015(3).
[4]張清、陶小馬、楊鵬.特大型城市客運交通碳排放與減排對策研究.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5(1).
[5]古杰、周素紅、閆小培、鄧麗芳.居民日常出行時空集聚視角下的城市交通擁堵形成機制研究——以廣州為例.地理科學.2015(8).
[6]張陶新.中國城市化進程中的城市道路交通碳排放研究.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4(8).
[7]吳健生、黃力、劉瑜、彭建、李衛鋒、高松、康朝貴.基于手機基站數據的城市交通流量模擬.地理學報.2015(12).
[8]張陶新、周躍云、趙先超.中國城市低碳交通建設的現狀與途徑分析.城市發展研究.20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