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作為公安本科院校的民法課程,不單單要體現出可靠的理論基礎,同時更加有必要在實踐方面彰顯出學科特色。須知,經過我國法律教育人才培養指標不斷明確之后,有關民法課程教學和改革工作開始緊鑼密鼓地進行。本文針對我國公安本科院校民法課程功能特性和目標的定位、教學管理現狀、開展教改活動的必要性,以及具體措施等內容,在此基礎上進行系統化論證解析,希望能夠為日后更為專業化的公安執法人才培養奠定堅實基礎。
關鍵詞 公安 本科院校 民法課程 教學 改革
作者簡介:王瑞山,河北公安警察職業學院基礎部。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7.02.106
民法課程不管是在理論或是實踐層面上,都保留較為深刻的學科特性,特別是面對市場經濟全面發展的現狀,需要進一步針對傳統課程結構和知識內容加以優化改造,保證更為深刻地凸顯公安本科教育的特色。須知,民法課程兼具法學基礎和核心支持作用,尤其是公安本科院校的民法課程,則更加有必要做到與時俱進,結合不同階段實際狀況,包括學校師資技術條件、學生身心發展特征等,實時性地創新整改傳統教學引導方式。
一、公安本科院校民法課程的功能特性和教學目標
維持民法課程定位的精準性,可以說是公安本科院校教育事業可持續發展的前提條件,同時更是全面推動民法課程改革進程的核心途徑。結合如今教育實際,公安本科院校在定位民法課程過程中,要注意人才培養的專業和應用特性,保證借此全面迎合社會多元化的生產、生活、管理、服務等崗位人員規范需求。所以說,在明確以上定位標準之后,有關院校就要從學生就業導向角度發,即結合不同學生實踐技能和綜合素質等,整合有關課程和技術資源,使得公安人才獲得前所未有的成長,借此來適應社會經濟發展的各項需求。
公安本科院校教育的核心目標,就是培養出更多適合社會發展和公安工作需求,且保留綜合素養的復合型、應用型人才。在此期間,民法課程教學過程中應該集中凸顯民法知識需求的導向作用,加快公安民法教育和執法實踐的融合進程。至于具體的目標將如下所示:
第一,民法知識目標。就是要求公安本科院校學生吸納消化完善化的民法基礎性知識,鍛煉出可靠的實踐應用技能,為后續公安民警警務核心事務處理,做好準備工作。
第二,民法技能目標。要求公安院校學生熟練應用民法,這是民法課程教學的重點目標。
第三,創新目標。即鍛煉學生配合民法知識進行特定法律問題獨立分析、判斷和解決的技能,被稱作是當前民法課程教學的難點。
二、當前我國公安本科院校民法課程的實際教學狀況
大多數狀況之下,教師對于有關法律法規重要和具體性,都能予以深入性把控,可相比之下,學生都單純地限定在淺層理解上,一旦面對較難的問題,便難以揭示其關鍵性法理。再就是課堂教學環節中,教師都是憑借書本進行民法理論要點提取闡述,不注重鍛煉學生獨立分析和解決生活常見問題的技能。
首先,透過客觀層面觀察認證,尤其是在民法課程知識結構設置上,公安本科院校民法教育都只是篩選和整合對應的教學資源,在知識點呈現方面過于關注法律原理,此時便忽視了實際,傾重于講解而疏于應用,和現代本科院校人才培養要求之間產生強烈的沖突。
其次,教學引導方式過于單調乏味,不能結合實際案例促成師生之間有效的交流互動,學生只得被動學習,長此以往,喪失主動探究興致。一旦說日后遭遇社會實際糾紛問題,便完全手無足措。
三、開展現代公安本科院校民法課程教學改革活動的現實意義
民法學可以說是法律專業的基礎實踐課程,當中包括程序、實體法內容,法學思辨和法理分析等實踐環節,而想要保證這些流程有序交接,前提就是強化學生的民生法律綜合實踐技能。和民法學相互對應的職業技能相對比,公安本科院校學生應該保證在多元化社會實踐之中,鍛煉出合理的崗位勝任力。特別是在民法實訓課程教學環節中,教師應尤其注意有關律師、法規、檢察官等法律規定的聯系,同時集中處理一系列群眾糾紛和訴求。如在法學教育實踐期間,引入合理形式的法學實例,令成文法解釋和法學教育的自主分析得以有機結合,目的則是強化學生對案例的主動分析和實踐效果。需要加以強調的是,學生在參與案例教學法過程中,要在教師的啟發作用下盡快擺脫被動接受知識境遇,同時明確民法知識點和案例的關聯,做到開動思維并且鍛煉出聯系實際的職業能力。
而案例教學法則是公安本科院校民法課程教學改革的必要途徑,其具體優勢將細化為:
第一,主張憑借公安本科院校法律類專業學生特征作為基礎性指導媒介,及時篩選富有較強針對性的法學案例,使得學生在集中化探析身邊常見案例基礎上,強化自身學習民法的積極主動性。
第二,案例教學模式不管是在課時、學科專業或是教學內容優化環節上,都需要配合特定教學目標和任務等,加以綜合化調試,如此才能令公安本科院校學生掌握更多民法基礎性知識、技能,令不同層次學生對民法的感性認知和綜合運用需求得到同步滿足。面對現代專業化公安人才培養指標,第一著手點便是常見的民事糾紛,在此類理論依據作用下便可及時選取適宜的案例加以教學管理。
四、 案例教學法的實際適用標準
透過客觀層面上分析,公安本科院校開展民法案例教學課程過程中,需要竭盡全力遵守以下規范性守則:
(一) 凸顯簡易性,保證簡繁相宜
在課堂教學環節中,面對基礎性法理和實踐銜接問題時,教師通常會選擇一些針對性較強的案例,保證學生能夠從中獲取較為豐富的啟示。歸結來講,簡明的案例能幫助學生更有效率低參透理論知識,強化他們長期學習民法的自信心。如在進行民法學總結學習完畢之后,教師便可以考慮適當增加一些綜合性較強的案例內容,當中滲透的知識點則包括民事行為、資格、代理和實效性等,旨在維持課題自身深入的探究性。
(二) 貼合生活實際狀況并保留創新性
民法學涉獵的許多案例,都是發生在社會大眾周邊的,因此選取這部分案例期間要注重貼合生活實際,保證將原本過于繁瑣的司法問題拆解為較為簡易的結構單元,如父母處理未成年子女的財產問題等。
(三) 沿用的實例要保留典型、全面和針對特性
結合案例教學法等諸多實踐和學生反映細節認證,典型的案例可以憑借基礎性理論與核心內容等,吸納更多學生的參與,借此滿足他們理解基礎性法理的需求。如“面對監護體制是對未成年和精神病人合法權益加以保障的課題時,部分學生會片面地將監護人合法性解釋為監護人的父母,而依據法理分析,在監護人定位上,大學生已然成年,所以界定監護人時便認定他們屬于精神病人范疇。”這類結果便是未能充分考慮監護人概念所引發的。
五、公安本科院校進行傳統民法課程教學模式創新改革的細節
(一)民法課程資源的科學化整合
依照教育機構提出的全新公安本科院校法律專業課程設置要求觀察,針對民法課程資源加以整合環節中,要盡量透過不同院系實際和地域狀況等層面著手,使得傳統課程教學內容得以合理程度地優化改進。如在組織法律實務性課程期間,可以透過法律文秘、司法助理、法律事務、司法警務等層面上予以靈活劃分,亦或是經由法律執行和司法技術等類別進行課程重點彰顯。確保上述工作處理完畢之后,便是進行選修和必修課程優化,其間要注意將不同專業特征和學生就業崗位的規范需求等細節全面考慮進去,在凸顯選修課程范圍基礎上,加快民法和其余法學課程的交接融合程度,為后續學科知識在實踐中的靈活應用范圍拓展提供保障。
(二)課堂教學模式的多元化組織
在開展民法基礎性知識教學活動過程中,教師務必要注重對學生主體地位的尊重,同時規避以往知識點集中灌輸現象的出現。歸根結底,民法課程教學注重鍛煉學生的實踐應用技能,學科特征便是需要在教學環節中啟發學生思維并促進他們深層次的互動。尤其是在法學思維養成方面,應該主動發揮提問式教學的積極輔助效用,使得學生強化課堂上的提問意識。具體方式則是帶動學生參與到各類民法課題探究和實踐之中,督促他們及時圍繞難題向教師設問,力求借助問題導向激發學生無限的求知欲望。
(三)課堂教學引導方案的合理化改進
民法和民法條文規定,不管是在理論學習和實踐應用期間,都存在一定的挑戰難度,因此教師在滲透案例教學法過程中,要面臨著諸多嚴格的規范訴求。須知,案例教學法能夠令課堂實例的導向功能得以有機發揮,因此教師要特別注意案例選擇、問題設計、師生互動單元組織、法庭環境模擬營造的科學性,以上問題都將直接貫穿于案例實際之中,并且會將民法基礎性理論等知識予以一一呈現,令學生真正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
如在開展民事侵權行為的構成要件知識點講解過程中,教師可以加入某類案例,即“A家小豬竄到鄰居家吃玉米,被B家發現之后立刻拿棍子加以驅趕,小豬在急速逃竄期間驚動了C家的小狗,小狗掙脫鎖鏈跑到路面撞倒了一位老太太D,造成這位老太太多處骨折。”在針對這部分案例進行侵權責任劃分過程中,教師首先需要結合多媒體技術播放相關視頻或是組織學生加以情景重現,令學生明白此類侵權行為構成要件的同時,調試好直接和間接的因果關系,最終加深對民法關鍵知識點的認識。
(四) 課堂教學實踐性的全方位關注
經過公安本科院校法學畢業生實際工作能力的調查認證發現,有關民法課程實踐性教學力度必須得到合理強化。如在組織法庭模擬等校內實踐活動期間,可以考慮加大和校外實習機構的合作力度,定期組織學生到法院進行旁聽、見習,目的是借此強化他們對法律知識的理解和應用實效,開發出更加完善的民法應用技能。
六、結語
綜上所述,民法課程可以說是當前我國公安本科院校專業的基礎性學科內容,不管是在教學目標定位、課程內容選取、教學模式探索等環節上,都要力求凸顯學生職業能力的導向作用。長此以往,使得既有民法課程體系得以優化改進,方便教師透過案例教學法等創新實踐活動中貫穿沿用豐富理念和技術要素,如多媒體課件播放和實踐活動組織等,使得學生激發出更為強烈的學習熱情,促進法律應用能力的穩步提升結果。
參考文獻:
[1]陳永峰.論民法精神對公安立法工作的影響.政法學刊.2012,19(6).
[2]曹贊剛.公安體改班民法教學之我見.法制與社會.2013,20(18).
[3]林彥含.民法社會安全保障功能對公安工作的影響.法制博覽(中旬刊).2014,22(2).
[4]閔婉.公安專業民法課程參與式教學法研究.湖北警官學院學報.2015,15(8).
[5]王建恩.關于民法原則和民法規則之間的關系.法制博覽.2015,31(29).
[6]王海燕.警察執法中民法精神構塑之理思.法制與社會.2016,2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