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大學生作為祖國未來建設者,其犯罪行為頻發已然是社會不能忽視的重要問題。在責問高校法制教育實效性差的同時,我們更應當積極思考怎樣才能有效的預防大學生犯罪。大學生犯罪行為與個體自我生命、他人生命、社會乃至自然環境息息相關,所以將生命教育與預防大學生犯罪相融合,從生命教育的角度審視大學生犯罪行為,發現二者融合的現實困境,以生命教育的新視角積極探索出預防大學生犯罪的有效之道。
關鍵詞 生命教育 犯罪 大學生
作者簡介:魏立娟,蘭州工業學院,法學講師,研究方向: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與實踐。
中圖分類號:D924.3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7.02.112
一 、引言
近年來大學生犯罪層出不窮,觸目驚心。大學生犯罪頻發觸及法制教育“痛點”。究其原因很多人認為是大學生的心理脆弱和法制觀念淡薄。當然從大學生犯罪中我們是看到了大學生心理的脆弱和大學生法律意識的淡薄,但也應該看到學校教育的蒼白和乏力?!坝捎诟叩冉逃允Я松P懷,強調人與人之間的競爭,導致個體把他人的生命或者另外的生命看作是‘我實現自己利益的手段,因此生命失去了共享和共生,變得孤立化” 。對于預防大學生犯罪,高校要挖掘個體生命存在的深層原因,將犯罪動機和行為盡可能消除在對自我生命的深層次認知上。即將大學生犯罪預防與生命教育相融合,做到珍愛生命,規范自我,遠離犯罪。
二、大學生犯罪行為中的生命審視
(一)生命認知不清
大學生只要實施了犯罪行為,就必然要承擔相應的刑事責任。而這種刑事責任的承擔都是以實施犯罪者自我生命為核心展開的。不管懲罰形式如何,都是對生命形式的某種剝奪。在現今的大學生犯罪中存在以下對生命認知模糊的情況:其一,不計后果隨意揮霍生命,無視生命有限性。其二,不明白人是社會中的人,人的生命具有自然屬性和社會屬性的雙重性。其三,不理解生命的獨特性。
(二)喪失對生命的熱愛與敬畏
從大學生的犯罪手段來看,有些大學生在實施殺人、強奸、綁架等犯罪行為時手段極其殘忍,如肢解、烹尸等;除了對同類生命的殘害,還有對異類生命的殘虐。大千世界因為有了生命的存在才顯得豐富多彩。我們不僅要熱愛生命還要敬畏生命。敬畏生命不是對生命現象的恐懼和害怕,而是是“從理性的層面把握生命生成、演變的內在規律并尊重它,喚起當下被‘技術理性、‘工具理性所遮蔽的‘價值理性、‘人道尊嚴的追求,從人道主義出發,恢復人類對生命神圣的體認,維護生命本身的尊嚴、地位、權利” 。
(三)生命發展遲滯,責任意識淡漠
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指出:“作為確定的人,現實的人,你就有規定,就有使命,就有任務,至于你是否意識到這一點,那都是無所謂的,這個任務是由于你的需要極其與現實世界的聯系而產生的”。所以每一個生命個體都應該承擔責任,并在其履行責任的過程中體悟生命的意義與價值,推動社會的發展與人類的進步。作為接受高等教育的大學生實施犯罪,不能以滿足自己的私欲,泄私憤踐踏法律的尊嚴,而忽視對自己、家庭和社會應負的責任。
三、大學生犯罪預防與生命教育融合的現實困境
(一)法制教育邊緣化,生命教育實質缺位
當前法制教育的實效性差成為大學生犯罪頻發的一個重要原因。雖然各大高校都開設了相關的法律必修課程和選修課程,但是課程設置和課程地位卻顯得形式上很重要,實質上卻被邊緣化的境地。此外,在法制教育的另一個層面即學校管理也存在一定偏差。部分高校針對學生的違紀違法行為處置懲罰不力,使得一些學生敢于冒著觸犯法律底線的僥幸心理走上犯罪的道路。而我國的生命教育研究起步較晚,發展緩慢。到目前為止主要集中于初步的理論研究和部分高校實踐探索階段,全面深入的生命教育常規課程沒有展開。雖然部分高校已經開設的課程中對生命教育的內容也有涉及,但是“客串性”的出現并不能滿足學生對生命教育的渴求。
(二)法制教育專門化,忽視生命“關聯”
現階段大學生的法制教育就法律談法律,法律學習成為了一種專門化的教育,注重學生對法律規定的熟知和運用,忽視了對犯罪行為的實施者人的深層次思考。大學生犯罪行為所帶來的不僅是對自我生命的貶低與摧毀,對他人生命的直接或變向踐踏,更是對國家和社會的不負責任。生命教育追求的是通過對生命的認知,尊重生命、敬畏生命,進而發展生命,最終豐富生命的意義與價值精彩生命。任何一門學科都與其它學科有著相關性,僅僅從本學科角度去認識問題,解決問題無異于閉門造車。所以將大學生法制教育與生命教育割裂開來,又怎么能起到犯罪預防的效果呢?
(三)重理論、輕實踐,忽視個體的生命體驗
法律知識的學習過程中,任課教師注重理論知識的單純講授,教學方法單一,教學手段落后,對學生的學習要求主要是熟知法律條文、深悟法律精神,但其結果是學生只是對于刑罰有著“罪”、“罰”的書面認知,對于犯罪后承擔的刑事責任以及造成的“生命”影響缺乏深入的感知和思考。很多大學生也是在實施了犯罪行為,接受懲罰之后,才感受到刑罰對于生命的限制與影響,但此時已悔之晚矣。而當下,高校的生命教育一方面是理論認知不夠全面,如關注生之教育,忽視死亡教育;另一方面是實踐感知太少,學生缺乏生命感知的情感體驗。就此而論,法制教育和生命教育都陷入有形無實的境地。
四、大學生犯罪預防與生命教育融合的現實途徑
(一)轉變教育理念是二者融合的先決條件
“工具化的教育理念和實踐成為生命教育開展的重要阻礙和難以跨域額的鴻溝之一” 。近年來,高等教育重智育、輕德育的現象已被社會詬病。大學生過多注重掌握“何以為生”的技能, 卻缺少 “為何而生”的深刻思考 。因此,改變高等教育工具化的教育理念,真正做到以學生為本,走向“成人”的教育,回歸教育本質才是當前首要任務。我們應當強化學生的法律意識和生命意識,只有明確“我當如何存在”才能進一步探尋“我為何而生”的生命價值與意義。
(二)專業化的教師隊伍是實現二者融合的前提條件
從目前高校的法制教育和生命教育的教師隊伍看,從事法制教育的教師學科背景多元,雖然表面看這有利于不同學科間的交流與融合,但實質上反映出教師隊伍的專業化和規范化不足的缺點。作為大學生法制教育的主陣地,高校應當盡快整合教育資源,優化教師資源配置,重視提升教師的理論基礎和專業教學水平,打好法制教育的基礎,同時培養教師的生命教育能力,使其成為兼具法制教育和生命教育能力的專業化教師。這樣一人“身兼二職”,既有利于學科間更好的融合,也有助于教師在教育學生的同時感受生命的魅力,提升自我生命價值。
(三)合理的課程建設是二者融合的必要條件
首先,明確教學目標。完善生命教育中的生、死教育并將其針對性的融入法制教育當中就會起到良好的教育效果。此外,還應有階段性的目標任務。如初級目標:讓學生明白法律與個體生命的關系不是選擇性的,而是必然的。人由生至死都離不開法律這一社會規范的約束與保護,所以法律與人本身就有著天然聯系。中級目標:法律是營造社會生命和諧的重要秩序。為個體生命與他人、社會和自然的和諧共處提供了行為導向。高級目標:法律維護了個體生命存在的公平與正義,個人也以維護法律的尊嚴彰顯生命的價值。
其次,優化教育方式。科學的教學活動是保證法制教育與生命教育避免流于形式的重要保障。具體而言要做到“三結合”:第一,法制教育主課程和生命教育輔課程相結合。二者相互結合,不是簡單的課程內容疊加,而是要相互配合,相互促進,相互影響。第二,理論學習與實際體驗相結合。通過豐富的生活體驗,既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也有助于將知識的學習由入腦到入心,得到升華。通過表象觀察和深入思考,理論學習和實踐感知,學生不僅能夠懂得生命的有限、無常、脆弱與可貴,也能更加深刻理解法律的真正內涵。第三,顯性傳授與隱性滲透相結合,即將生命教育滲透進法制教育當中。因為“滲透性教育能更好地灌輸生命教育意識,使人們自發和自覺地將其內化為人的生命價值觀” 。所以通過生命意識的滲透,學習法律知識,領悟法律精神的要義就顯得頗為重要。
(四)家庭,學校,社會的相互配合是二者融合有效的外部保障
1.家庭是大學生成長原生土壤,生命的孕育、生活的磨礪,死亡的到來,都是感悟生命的過程。因為“在傳統文化范疇當中,具有倫理性灌輸的家庭教育本身就包含生命教育的色彩” ,而良好的家庭教育也為大學生提供初級的規范教育。弘揚傳統的孝親文化,提升學生的道德認知和思想水平,明確法律對家庭成員權利與義務規定的精髓要義,對個體生命尊嚴與正義的維護。通過家庭事件的參與,諸如對患病親屬的照看,婚慶、葬禮的親歷等,豐富對生命的感知,進一步懂得珍惜、尊重、敬畏自我生命和他人、它類生命。營造和諧的家庭氛圍。溫馨、祥和、良善的家庭氛圍是消磨冷漠、恐懼、偏激的一味良藥。把生活中的挫折與痛苦,對生活的不滿、憤恨、仇視,通過家庭成員的溝通與交流,得到正確的引導與消解,把違法犯罪的欲望消除在家庭之中。
2.從學校層面來看,“大學不僅是學生獲取知識的重要平臺,還是學生進行生命體驗的重要場所” 。所以,我們應當充分挖掘學校中的隱性教育資源。豐富的社團活動可以提供生活體驗的廣闊平臺。利用校園媒體廣泛的影響力,積極宣傳有關生命教育和法制教育的相關內容,潛移默化的實施思想影響。校園管理滲透,加強學校對學生違紀違法行為的懲處與管理,增強學生對規范約束力的內在感知。校方對學生的違紀違法行為有著明確的條文規定,通過公示、檔案記錄等形式,不僅是對學生表現有著現實的負面評價,也會對未來生活產生深遠影響。這種嚴格的管理手段,使得學生未步入社會,就要明白想“自由”的生活,必須要遵紀守法。
3.社會的積極配合是大學生法制教育和生命教育的助力。司法機關的配合協助是預防大學生犯罪的有效途徑。通過法律講座,讓法官、檢察官、警察以及出獄后重新走向生活正規的服刑人員通過現身說法,震撼心靈影響學生的內心世界。通過“司法實踐”,增強法律認知。如法庭旁聽體會法律的尊嚴與權威;深入監獄、看守所向管理人員了解違法者的生活狀態和悔罪心理,感受法律懲罰的嚴酷性,更好的熱愛生活,做守法公民;常規性的法律咨詢增強學生的法律意識,法制觀念。通過參加“司法實踐”活動,不僅有助于增強學生的法制意識,也可以幫助學生領悟到如何在法制范圍內更好的體現生命價值,增長生命智慧,提升生存能力,以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為責任擔當發展生命。
注釋:
解如華.高校生命教育“熱”理論與“冷”實踐現象反思.教育探索.2012(2).32-34.
陸樹程、朱晨靜.敬畏生命與生命價值觀.社會科學.2008(2).141-147.
閆守軒、曾佑來.生命教育:可為、難為與何為.教育學術月刊.2013(4).7-10.
李曦、黃洪鑫.英國、美國、日本的生命教育實踐及其啟示.教育探索.2014(7).146- 148.
陳燕.大學生生命教育的立體審視與構建研究.黑龍江高教研究.2015(8).104-106.
李小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生命教育問題.湖北社會科學.2015(2).177-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