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貞卿
標準與指南是目前指導幼兒園發展的兩個重要文件,由此兒童從教育價值的邊緣走向教育價值的中心。如何幫助教師深入理解其精神,更好地促進幼兒的發展,已成為我園園本培訓的重中之重。一直以來我們借助省級課題的研究,嘗試改變培訓過程中的結構維度、過程維度、結果維度,引導教師能以“幼兒教師”這一專業者的身份自主調整、改進教育行為,讓指南精神能真正落到實處。
一、園本培訓存在問題
1.教師過多關注硬指標,對標準、指南的理解停留在淺層次。
2.理念與實踐之間差距較大,遷移能力不強。能熟記理論,但不能做到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二、園本培訓問題分析
1.培訓方案的形成缺乏統整性:園本培訓還是存在“東一榔頭西一棒”的隨機性,缺乏遞進式培訓的通盤思考。在方案設計中或者偏重教育知識或者偏重教學技能,還不能很好地將觀念、理論與實踐三個維度之間的培訓有機結合,產生更大的連鎖反應。
2.培訓過程的參與缺乏融合度:參與式培訓還是只停留在形式上,對每位教師自身能力與需求不能準確把握,對培訓過程中團隊成員之間的角色分配不能科學調整,“被培訓”的現象比較明顯,教師參培的主動性和有效性還有待提高。
3.培訓項目的引領缺乏前瞻性:園本培訓目前還存在一個很大的問題就是“自圓其說”,缺乏專業的高度。要進一步借助專業論著以及更高層面的專業培訓來自上而下的指導園本培訓的方向,使其更具價值和意義。
三、園本培訓策略調整
(一)培訓要點調整
1.重需求:根據課改的要求和教師發展的需要,設計培訓課程,加強以幼兒園為主陣地的實訓方案實施、評估全過程的管理。
2.重專業:借助專家解讀,在多元化的分享中夯實教師的理論根基,走專業發展之路。
3.重實訓:將教師的經驗、問題、案例等作為培訓的基本內容,加以適當的整合并以專題的形式設計實訓活動方案。
4.重積累:重視園本實訓中的經驗積累和過程探索。
5.重氛圍:明確園長、業務園長、教科研組長、年級組長、教師在實訓中各自的職責,最大限度地釋放教師在園本實訓中的自主性、積極性和創造性,形成“在學習中完善自己,在教育中展現自己,在研究中提升自己,在行為中成就自己”的幼兒園培訓文化。
6.重過程:關注教師專業化成長的全過程、均衡度、發展性,既為每位教師提供因人而異的適時適宜的切合實際的服務和幫助,又與教師的專業職級考核,評聘認定結合起來。
(二)培訓內容調整
1.探索期教師(入職0~3年)
培訓模式:通識培訓+優勢提升
具體內容
(1)能對幼兒園的一日活動熟悉和了解,掌握標準與指南的基本內容和要素。觀察1名兒童,每天觀察3次,每次3分鐘,自己用隨筆(最好是白描)方式記錄,同事們之間以即興談話或沙龍方式高頻度討論自己觀察到的兒童行為(也可以正式討論)。發現兒童令人驚喜的時刻,發現兒童的興趣點和能力,學習做一個忠實的記錄者和積極的贊美者。
(2)積極關注新手教師在幼兒園課程實踐中的規范和有序,針對新手教師中的困惑開展小型的專題式研討,幫助其在專業上獲得成長。
(3)提供園級的活動觀摩,課題研究,實踐展示,專業帶教的機會,促其成長。
2.成熟期教師(3~8年)
培訓模式:專業內化+平臺歷練
具體內容
(1)認真研讀專著《學前兒童學習與發展核心經驗》,深入內化各年齡段幼兒核心經驗,提高自身學科素養,將其與標準、指南相互補充,融會貫通。
(2)學習《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結合自己的觀察經歷與教育經驗,對于每一條目標都舉出3~5個案例。不要求死記硬背指南內容,以口頭交流或者QQ群交流分享為主要形式。
(3)每學期承擔一次年級以上的研究展示。在更高的平臺上鍛煉,實現自我成長。
3.研究期教師(8年及以上)
培訓模式:項目領銜+專家對話
具體內容:
(1)以標準與指南為引領,以幼兒園發展過程中存在的核心問題為切入點,精心選擇研究課題。領銜承擔兩次級組以上的研究和展示任務。依托各級組的資源和力量開展實訓,形成強烈的研究意識和較高的研究水平。同時鼓勵這些教師嘗試實行彈性一日活動時間安排表,除了餐點和午休時間,其他時間允許他們根據活動需要,靈活調配。教師安排時間的原則是:建立穩定、有規律的一日生活流程,滿足幼兒自主活動的需要。場地(戶外場地、專用活動室等)由老師根據活動需要,采用預約、協商的辦法解決。
(2)提供參與較高級別研究項目的機會,參加市級現場活動觀摩、研討、創設與專家學者對話的平臺。
“水之積也不深,則其負大舟也無力;師之蘊也不足,則其育長才也無望。”教師作為教育之根本,對教育事業的興衰成敗起著重要的作用,我們通過這種分層式的、因人而異的“雙加模式”,將理論與實踐高效結合,形成有質量的、有本園特色的教師培訓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