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秀華
摘 要:培養極富想象力的創新型人才是現代教育的重要職責,小學語文教學應充分利用現有的教學資源和學科特點,積極培養和發展學生豐富的想象力。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常會發現一些有悖于學生想象力培養和發展的現象。從實際教學視角,探討了如何在課堂教學中適時培養學生的想象力。
關鍵詞:想象;評價;分析;多媒體
眾所周知,小學語文是兒童的語文,想象與好奇是童心的最可貴之處,因而,《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也指出“尤其要注重激發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發展學生的思維,培養想象力,開發創造潛能,提高學生發現、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語文綜合應用能力。”因此,很多語文老師都很注重在課堂上培養和發展學生的想象力,可是有些課堂上也出現了一些有悖于學生想象力培養和發展的現象。
一、模式化評價扼殺了學生的個性聯想
評價是主體根據一定的標準對客體的價值作出判斷的活動。教師的評價應該真實、真誠,同時具有目的性、引導性、激勵性。一個善意的點頭或是一個暖暖的微笑,或者一句真實有效的評語,都能夠激活學生的思維,點燃學生求知的欲望。
例如,某位教師執教《小池塘》時,設定了這樣一個環節:“白云倒映在池塘里,像一群白鵝。太陽倒映在池塘里像一只鮮紅的氣球……”教師逐步引導學生大膽想象:“___________倒映在池塘里像__________”。學生在老師的啟發下,回答很精彩,一個小男孩回答:“老師我覺得小池塘像個復印機啊!”老師愣了一下,沒有追問,只是質疑。課后我問他:“你為什么覺得小池塘是復印機啊?”“它那么清,什么東西都能清楚地映出來呀!”多么精彩而奇特的聯想啊!很多時候我們的課堂上,老師的目的性、功利性太強,課前預設太多,心底早備好了標準答案,真正留給學生想象的空間太小了,而忘記了教育的實質其實是人的發展,要充分相信學生,把他們看成是會思想、能領悟、會反思、會創造的人。
二、繁瑣的分析代替了學生的閱讀暢想
在語文教學中,發展學生想象力是培養其創造性思維的一個重要途徑。可以憑借具體的語言材料,在多種形式的朗讀中,于腦海中重現事物,或是形成一幅幅圖片,這樣不僅加深了學生的記憶,更加深了學生對文本的理解。也可以憑借語言材料,全面運用對比、補充的方法,或憑借形象的插圖、聲音等素材進行再造想象能力的培養,還可以利用教材中的懸念進行創造性思維訓練……
例如,一位教師執教四年級古詩《元日》這一課時,首先提問:“你們認為怎樣才算真正學好并掌握一首古詩?”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教師總結:“知作者、讀詩文、解詩義、悟詩情。”接下來,引導學生按照總結出來的學法學習《元日》,教學中指導學生采用“填補空白”“倒換詞序”等方法理解了詩意。這節課看起來是學得扎扎實實,但古詩詞是中華文化的精粹,對小學生來說,真正深入理解起來是有一定難度的。教學中,教師需恰當選用教學方法,為學生插上想象的翅膀,讓他們在誦讀、繪畫、改寫、續寫等方式中想象豐盈詩歌中的內涵,深入體味其中的情感或思想。換一種思路來想,我們教學《元日》,可以在理解詩意的基礎上引導學生聯系生活經驗并扣準“入屠蘇”“曈曈日”“換”等字詞想象畫面,設定這樣的問題:讀了這首詩,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樣的畫面,聽到了什么聲音?通過想象,這首古詩便立刻生動、立體起來,詩人與其所描繪的場景也隨即貼近了學生,融入了學生的生活,走進了學生的內心,學生也能更深層次地體會到詩人所描繪的新年熱鬧、歡樂和萬象更新的景象。
三、多媒體的直觀禁錮了學生的自由遐想
“不要在兒童早已知道的東西周圍擺滿各種直觀手段——這會阻礙抽象思維的發展。”這是蘇霍姆林斯基在《給教師的建議》中提出的。而在現代信息技術迅猛發展的今天,各級教學課堂上充斥這無處不在的課件,當然,也是學生身邊無處不在的直觀道具。誠然,多媒體的使用為小學語文教學提供了便利,然而卻忽略了語文學習的一個重要特點,它在于讓學生通過語言文字形象地描述來激發自身的形象思維和想象能力。
一位教師在執教《鳥島》時,制作了精美的課件,教學中凸顯了鳥島的鳥多、鳥窩多、鳥蛋多。每一環節都使用了圖片來教學,學生看得津津有味,課堂表面看是熱熱鬧鬧,卻忽略了語文教學中最應關注的語言和感悟:作者是怎么寫鳥多、鳥窩多、鳥蛋多的?教學中可引導學生通過品讀“一群一群”“密密麻麻”等詞展開想象,你在生活中見過什么“密密麻麻”的場景嗎?提出問題后,讓學生再讀課文,從這句話中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學生聯系生活,展開聯想,由文字在自己的腦中建立起意象,感受才會更真切,從而逐步培養學生語言文字的感悟和運用能力。
偉大的科學家愛因斯坦曾說過: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小學語文教學應當充分利用自身教學資源和學科特點,著力培養和發展兒童的想象力,站在兒童的視野,傾聽兒童的語言,讓想象生出翅膀在課堂上自由放飛,讓語文課堂真正成為思想的樂園。
參考文獻:
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M].教育科學出版社,19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