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志香
科學課,從來都不簡單。上好一節科學課,必然深思熟慮、精心設計。我們深知自新課程改革以來,原先清凈樸實的科學課堂轉變了,追求全新理念、追求先進技術、追求課堂亮點等。在這種致力追求完美、追求熱鬧的途徑中,我們的課堂應該關注每個教學細節,創造條件,讓科學課堂煥發出生命的活力,從而促進每一位學生的發展。
一、關注細節,保證教學內容的簡要有效
新課程強調“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這就需要教師對教材進行調整,對教學內容進行合適的處理。課堂時間是個常數,學生的學習精力有限,因此,選擇恰當的學習內容,會使一節課顯得既充實又簡約。
在《食物的消化》一課中,旨在讓學生了解人體消化器官的位置和功能,了解食物的消化過程和人體是怎樣吸收營養的,進而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教師把握住核心,課堂教學的主要線索就清晰了。
二、關注細節,追求教學環節的簡潔明了
教學環節是實現教學目標的載體,是課堂教學的主體。對于教學預設,我們應該關注細節,追求簡潔,起到“四兩撥千斤” 的效果。
《食物的消化》一課,教材設計了食物的旅行,觀察消化流程圖,模擬食物在消化道里的運動以及如何科學合理飲食的活動環節,對于學生來說,人體的消化器官并不陌生,但了解并不全面。所以,教師在執教本課時,舍得花時間讓學生去活動,整堂課從四個層次展開:
(1)依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出示一則笑話,讓學生尋找其中不科學的地方,從而導入新課。
(2)根據學生的知識經驗,讓學生在記錄紙上圈出你們認為的人體的消化器官,通過吃餅干,猜測并了解消化器官的位置和功能。
(3)采用小組合作的方式,模擬食物在食道、胃、小腸內的運動,通過觀察交流,掌握消化道是如何使用蠕動的方式使食物前進的。
(4)根據學生的生活經驗和所學知識,談談什么樣的飲食習慣好。
這樣的課簡單、實在、有效,科學探究活動起到了真正的效果。可見,教師深入研究了教材,深入淺出地將教材文本變為自己獨特理解的文本,用最簡潔的方式呈現在學生面前。
三、關注細節,重視教師語言的簡練深刻
“話不在多,到位就行。”科學老師的教學語言應該簡練深刻:問題語言要有引導性,過渡語言要自然流暢……說到底,教師的引導都要給學生以明亮清澈的感覺。
在指導學生模擬“食物在小腸中的運動”的活動時,教師借助課件告訴學生:“將一大一小兩個紙團從襪筒的一端擠向另一端。”簡單的一句話,學生就明白了這個模擬實驗怎樣操作。在引導學生交流發現的現象時,教師提問:“通過活動,你觀察到了什么?”有學生回答:“紙團都能擠到另一端。”“哪個紙團更容易被擠向另一端?”教師隨后告訴學生吃飯要細嚼慢咽,將食物嚼碎,這樣才更容易在小腸內蠕動。
在以上的教學中,教師沒有出現多余的語言,指向明確,語言簡約,學生很快就能通過模擬活動知道食物在小腸中的運動方式是蠕動,生動形象。
四、關注細節,提供簡易有結構的活動材料
在課堂教學中,因為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就要根據教學實際調整、替換一些和教材不同的材料,充分估計其可行性和安全性,必要時進行重新設計。
《食物的消化》一課,由于教材上的是模擬物品在消化道里的運動,一個模擬活動有三個消化器官在其中,觀察理解有一定的難度,教師就將這個模擬實驗進行重新設計,選取飯粒、吸管模擬食物在食道中的運動,選取紙團、襪筒模擬食物在小腸內的運動,選取青菜、面包、米飯,塑料袋模擬食物在胃里的運動。學生根據這些簡單易得的材料完成了模擬實驗,對食物在消化道內的運動看得更清楚,節省了時間。
五、關注細節,運用簡明有效的教學手段
科學課除了運用到教材外,還有許多豐富的資源,如:文字資源、圖片資源、視頻資源等,這就使得科學教學可以采用多媒體教學手段。
在《食物的消化》中,了解人體消化器官的位置時,教師利用課件向學生出示圖片,形象具體。開展模擬活動時,利用多媒體出示活動步驟,使學生一目了然。在講解到消化腺時,教師通過視頻配以科學性語言的解釋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借助多媒體,可以改變“老師講、學生聽”“滿堂灌”的僵化模式。學生成為課堂教學的主人,主動自覺地學習,輕松愉快地學習。
喻伯軍老師說過一節課短短40分鐘,長度有限,能夠做的事情也是有限的。要在有限的時間里,把主要工作做好、做到位。所以,要真正上好每一節科學課,科學探究要真正做到有效有序,適時“導”“撥”,使學生都能規范、科學地動手操作,通過自行探究獲取自然科學知識,從而真正發揮探究的效應,凸顯科學課的教學功能,演繹出教學的精彩!
參考文獻:
張緒培,喻伯軍.小學科學教學案例專題研究[M].浙江大學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