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靜
摘 要:社會交往能力是陪伴每個人一生發展的重要素質之一。現階段,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更加注重對幼兒社會交往能力的培養,要求教師在知識教育的基礎上逐步培養幼兒的社會交往能力,以為孩子們未來的發展奠定基礎。然而,現如今的幼兒成長狀況卻不容樂觀,很多孩子明顯存在較多的孤僻性格,不敢于更不善于與他人交流。為了切實改變這種狀況,幼兒教師必須在小班的教育引導中,逐步采取先進的教學方法,加大與幼兒的交流溝通,進而培養幼兒的社會交往能力。
關鍵詞:幼兒;社會交往能力;小班
社會交往能力是一個人在這個社會中得以生存發展的基本素質要求,只有積極進行交往合作,才能建立起適當的社會關系,獲得更好的成長和發展。幼兒階段是孩子社會交往意識的萌芽期。在這個時期,無論是教師的直接教學,還是幼兒的游戲活動,都會在無形中對幼兒的思想行為造成實際的影響,一定程度上也能促進幼兒社會交往能力的形成。幼兒最初的交往語言是從父母及教師的對話里領悟到的,面對平時生活中的教師對話,他們會不自覺地進行模仿,學習教師的交流語言,并運用到自身的交流溝通中來。幼兒時期是幼兒社會交往能力發展的奠基期,這個時候的語言教育對幼兒的影響是最為直觀的。但是,由于傳統教育觀念的忽視,現階段的小班幼兒交往存在太多的問題,教師必須加大對這些問題的關注力度,并進行針對性的解決,才能實質性地提高幼兒的社會交往能力,為他們未來的成長奠定扎實的語言交流基礎。
一、小班幼兒交往存在的主要問題
1.家庭對于子女的過分呵護
很多幼兒都是獨生子女,在家庭教育的過程中,教師都是以幼兒為中心的,十分尊重幼兒的意愿,對于他們不想做的事情,往往不會為難。并且家長對于幼兒的生活照顧程度十分高,切實地關注幼兒的各個生活行為。而且由于家長的忙碌,很少有時間帶孩子出去,更不會帶他們進入公共場所去玩樂,這種狀況使得幼兒與外界的交流大大降低,嚴重忽視了幼兒的社會交往能力成長需要。此外,家庭教育是幼兒社會交往的主導方式之一,幼兒在成長的過程中會不自覺地受到家庭父母交流的語言影響,不自覺地學會運用這些語言。而許多父母,本身的文化素質并不高,語言上存在太多的紕漏,這種狀況嚴重阻礙了孩子的語言交流能力成長,使幼兒的交往能力得不到切實的提高。
2.應試教育過于注重對于孩子的知識教育
在傳統的幼兒教育中,應試教育的觀念十分強烈,各個教學內容的產生都是為了提高幼兒的知識水平,而很大程度上忽略了對幼兒素質的全面培養,因而幼兒的交往能力也就得不到有效的發展。受到傳統教育觀念的約束,幼兒階段的孩子們,目前社會,許多家長和老師非常重視學生的智力教育,忽視了孩子素質的全面培養,導致很多學生從小班開始就被迫去報一些補習班和興趣班。孩子們消耗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在這類補習班和興趣班上,缺乏業余活動的時間和機會,缺乏互助合作意識,因此導致其社會交往能力較低。
二、小班幼兒社會交往能力培養的實際策略
1.科學創設良好的交往環境
要想使幼兒進行融洽的交流溝通,首先就必須為他們提供一個優良的交往環境。對于幼兒教育而言,交流環境應該有兩方面的定義:第一是指精神環境上的和諧,也就是幼兒在日常生活中接受到的周圍人群性格和語言方面的影響。教師應該注重對于幼兒交流和諧氛圍的打造,認真地關懷幼兒的生活問題,并逐步地與孩子們進行交流溝通,了解尊重他們的內心思想,打造和諧的班集體交流氛圍,使幼兒的生活氛圍變得溫暖,從而激發幼兒的交流興趣,提高交流意識。第二個方面是指物質環境的引導。幼兒的很多語言都形成于對未知事物的探索,幼兒教師可以適當地帶領孩子們進入周圍的公園進行游覽,一方面提高他們的認知,另一方面激發他們的交流意識。同時,教師還應該合理創建一些有趣的物質環境,讓幼兒在享受生存環境趣味的基礎上,能夠與別人產生深切的交流和合作。
2.引導幼兒學習一些交流用語和技能
處于小班教育中的幼兒,內心十分渴望學習交往技能,如果教師無法在這一方面給予幼兒全方位的教育,很容易降低幼兒的社會交往能力發展。教師可以在平時的生活中較多地教授給幼兒一些簡單便于理解的禮貌用語和動作,比如,揮揮手說再見,握握手說你好,這些技能雖然十分簡單,但卻是幼兒交往能力的起始,能夠對幼兒的成長產生長遠的影響。此外,教師在平時的語言交流中,也應當積極采取一些健康完善的言語進行交流,便于幼兒進行學習和體會,從而實質性地產生潛移默化的教育作用。
總而言之,社會交往能力的培養必須從幼兒階段開始,教師必須充分改變傳統的應試教育觀念,尊重幼兒的主體性,發揮健全的引導作用,為幼兒創造較多的交流機會,同時要以各種各樣的物質環境事物激發幼兒的交流興趣,促使孩子們的語言交流能力得到實質性的提高。
參考文獻:
[1]高晴.隨遷兒童社會交往能力的社會工作介入研究[D]. 蘭州大學,2016.
[2]馬慧明.角色游戲情境下中班幼兒同伴交往策略的培養研究[D].天津師范大學,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