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永澤措
摘 要:小學生學習中國傳統文化能夠從小讓他們感到自己身為中國人的自豪感、自信心,加強學生對傳統文化的了解,增強學生對國家的認可感、歸屬感。小學語文教育作為傳統文化傳播的重要課程,對傳統文化的傳播具有重要意義。對中國傳統文化在小學生語文教育中的滲透問題進行分析與探討。
關鍵詞:中國傳統文化;語文教育;閱讀興趣
語文教學在某種程度上是對本土文化的一種傳承,為此,需要教師在語文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的內容,加強學生對我國悠久文化歷史的了解,提升自己的文化底蘊。小學生處于對事物高度好奇的發展階段,是進行傳統文化滲透傳播的重要人群。為此,需要小學語文教師改變自己傳統的語文授課方式,有策略地在語文知識講授中滲透傳統文化內容,進而在提升學生語文學習水平的同時,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
一、通過詩詞吟誦將傳統文化滲透在小學語文教育中
中國古典詩詞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因其精煉、音韻和諧的語言,利于對學生美好心靈的塑造。詩歌是中國古典文學中最具特色的一部分,以簡潔的語句描繪了祖國秀美的風光,表達了作者深厚的情感,體現了作者遠大的志向。經常閱讀、背誦詩歌是學生學習成長中重要的一步,因為詩歌中凝聚了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比如“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體現了我國民族精神的精髓,能夠激發學生對傳統文化學習的興趣。為此,語文教師需要引導學生對詩詞、經典詩歌作品進行更深的解讀,從古典詩詞中感受到傳統文化精髓,實現對詩詞的古為今用。語文教師需要精心篩選兒童讀物,多選擇一些童心性、經典性強的詩歌讓學生進行誦讀,比如《論語》《孟子》《老子》,及通俗易懂的古代寓言、散文等。
二、通過歷史故事的講解將傳統文化滲透在小學語文教育中
中華民族經歷了五千年的歷史發展,在歷史的不斷發展中涌現了很多英雄人物,這些英雄人物的事跡造就了豐富燦爛的中華民族傳統文化,比如盤古開天辟地、大禹治水、虎門銷煙等。為此,小學語文教師可以引領學生去了解這些歷史故事,通過對歷史故事的了解增長學生的見識,啟迪學生的思維,加強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認識,從而更好地受到傳統文化的熏陶。
三、注重學生課外閱讀對傳統文化學習的作用
小學語文課堂教學能夠培養學生閱讀能力,透過書本呈現的語言文字感受到文字背后所蘊含的道理。傳統文化的學習有很大一部分需要學生通過課外閱讀學習來實現。
(一)小學生語文閱讀能力的培養
小學語文老師要抓住低年級學生良好習慣養成的重要階段,采取有效的手段激發學生學習傳統文化的意識,逐漸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閱讀習慣。小學生,尤其是小學低年級的學生對于情感閱讀體驗感受比較深刻。具有情感性、情境性的閱讀能夠引起他們強烈的情感體驗。為此,語文教師盡可能地要選擇具有英雄主義色彩、道德教育、親情感化等方面的文章讓學生進行課外閱讀,經過長期課外閱讀的進行逐漸培養了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也讓學生在無形中感受到了傳統文化的熏陶。
(二)小學生閱讀興趣的培養
小學語文學習除了注重字音、字形的學習,還需要教師注重培養學生的協作能力。語文課堂上的書本內容較為枯燥、單一,不利于學生語文閱讀興趣和習作興趣的培養。為此,教師可以提倡學生的課外閱讀,通過課外閱讀不斷拓展學生的知識面。
四、通過小學生家庭語文教育滲透中國傳統文化
小學語文家庭教育是對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一種補充。學校語文課堂教學面對的學生數量較多,語文教師為了顧及所有學生的語文學習,對詩詞、歷史故事的講解往往是泛泛而談,無法實現具有針對性的語文教育,也無法將傳統文化完全地滲透在語文教育中。家長是學生最好的老師,家長的閱讀習慣也會對學生的閱讀習慣產生影響。良好的家庭教育會激發學生對課外閱讀的興趣。通過小學生家庭語文教育滲透中國傳統文化具體可以通過以下幾方面進行:(1)家長引導學生加強課外閱讀,充分吸收傳統文化。家長和學生之間的溝通能夠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為此,家長可以抽空和孩子一起閱讀孩子喜歡的閱讀內容,并針對內容展開討論,促進親子間的感情,為孩子的閱讀打造良好氛圍。(2)在孩子對閱讀產生喜愛之后,家長可以給孩子講一些需要動腦理解的《三字經》故事。《三字經》故事中涉及了很多孝道禮儀文化,可以作為學生的啟蒙傳統文化讀物來進行學習。(3)在對《三字經》閱讀學習的時候,家長還可以向孩子講解生動的歷史人物故事,培養學生對偉大人物的敬佩之情,逐漸地,孩子會以此為榜樣,將傳統文化作品中的精髓內容內化為自己的品質。
綜上所述,為了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出滲透和傳播傳統文化,小學語文學校教育需要和家庭社會教育進行結合,家長、教師通過引導孩子進行經典詩歌誦讀、歷史故事講解、經典文化作品解讀學習等,讓孩子受到更多傳統文化的熏陶,促進孩子對傳統文化的學習。
參考文獻:
[1]龔莉娟.小學語文教育實施中國傳統文化教育研究[D].四川師范大學,2015.
[2]孫瑋.中國傳統文化在小學生語文教育中的滲透和傳播[D].華中師范大學,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