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魯民
混跡文學圈多年,也辛辛苦苦發表了百多萬文字,但我始終沒有躋身“名家”行列,且與此目標漸行漸遠,幾無希望。一次筆會上,酒足飯飽之際,一資深文學前輩為我指點迷津:“老弟,不是你不努力,也不是你沒才華,而是因為你進錯了行。雜文隨筆是方寸之地,任你再怎么翻轉騰挪,也整不出大名堂。”

方寸之地,即地盤太小,空間有限,螺螄殼里做道場——難有大局面。這話不能說沒有道理,就以文學圈為例,遠的且不論,這幾十年爆得大名的,幾乎都是長篇小說家,因為這一領域地盤廣袤,引人注目,天高任鳥飛,海闊憑魚躍,只要堅持寫,一不留神就成了大家巨匠,甚至是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而其他文學品種,不過方寸之地,天窄地狹,很難獲得這樣的輝煌。
可是,方寸之地就絕對沒有前途,絕對出不了大家泰斗,絕對會冷冷清清嗎?其實未必,在不起眼的角落里干出大作為的,在方寸之地收獲精品碩果的,也大有人在,歷代不絕。
魯迅先生的雜文,每篇多者千把字,少者三四百字,但他卻在這方寸之地把文章做足,火候做夠,投槍匕首所向無敵,嬉笑怒罵皆成文章,最后成了一代文宗,在“魯郭茅巴老曹”的大師隊伍里掛頭塊招牌。
莫泊桑的短篇小說,也是文壇一絕。他一生創作了300多篇短篇小說,布局結構精巧合理,典型細節選用真實可信,敘事抒情的手法如行云流水。最出色的代表作《羊脂球》、《項鏈》、《我的叔叔于勒》等,都成了傳世之作,方寸之地,春光無限。
文學之外,在方寸之地大放異彩的也不乏其人。天津有個“泥人張”,北京有個“王麻子剪刀”,上海有個做“國民鋼筆”的劉根敏,河南有個名丑叫牛得草,喬清秀唱墜子成了“墜子皇后”,趙麗蓉演小品登峰造極被譽為“小品王”,何雯娜在奧運會技壓群芳成了“蹦床公主”,他們都是在不顯眼的小地盤上辛勤耕耘,春種秋收,精益求精,施展繡花功夫,最終都成了一時名流,硬是在方寸之地收獲了真金白銀,實現了人生價值。
我有個遠房親戚,在縣城里開一家醬牛肉店,已傳了五代人,有了百年歷史。門臉不大,只有三間平房,一間是廚房制作間,一間是營業室,一間是倉庫,典型的方寸之地。但因他家的牛肉味道獨特,色澤漂亮,價錢公道,而且從不缺斤短兩,也從沒人吃壞過肚子,因而名聲在外,生意好得出奇,顧客每天都排成長隊,供不應求。他家就靠賣牛肉養活了幾代人,而且活得很滋潤。我回老家時,他送我十多斤醬牛肉,我無以回報,給他寫了幾句打油詩:“種好方寸地,不辭四季忙;雖非膏腴田,猶得一年糧。”
現如今,世界人口呈爆炸態勢,發展地盤卻注定越來越少,人均面積在日益下降,這就要求人們與時俱進,適者生存,若占據不了豐田沃野,就得學會在方寸之地上大作文章。給一塊泥巴,你就得像泥人張那樣,捏啥像啥,惟妙惟肖;給一支禿筆,你就得像魯迅那樣,筆走龍蛇,寫出錦繡文章;給三尺龍泉,你就得像劉邦那樣,無所畏懼,力斬白蛇;給七尺講臺,你就得像那些名師一樣,口燦蓮花,滔滔不絕;給個聽診器,你就應救死扶傷,妙手回春;給個方向盤,你就應開穩開好,為乘客負責……努力經營好這方寸之地,小則可養家糊口,衣食無憂,大則可脫穎而出,成就一番事業。君不見,講臺雖小,卻走出了梁啟超、王國維、陳寅恪、錢鐘書、季羨林、華羅庚等一干大師泰斗,誰說方寸之地不可有為?
種好方寸地,自有回報日,需要的是信心、恒心、耐心、平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