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慶晨
先模仿中央電視臺戲劇大賽的出題模式出一道選擇題,不過這道題不是戲劇方面的,而是教育方面的:1946年,著名國畫大師徐悲鴻在北平國立藝術專科學校當校長。藝術專科學校分三個年級。請問,當時兼任教師的徐悲鴻教幾年級?有三個答案供選擇:1.一年級;2.二年級,3.三年級。你一定會選擇三年級。因為三年級是畢業班。

這種選擇是有一定依據的。哪個學校的校長不把最強的師資放到高年級、放到畢業班?再說了,時下的大學乃至中學,哪一所學校在師資力量的配置上不是把最強的安排在畢業班,次之的安排在二年級,最差的放在一年級?依照經驗,從現今追朔以往,也會選擇第三個答案呀!
可是很遺憾,這一選擇是錯誤的。正確的答案應該是:1.一年級。
實際情況是,作為北平國立藝術專科學校的一校之長,又是全國知名國畫大師的徐悲鴻選擇的是親授一年級課程。一年級的課程是最簡單也最基礎的。起稿、觀察、修改,乃至鉛筆、紙張、油彩等工具的用法,由徐悲鴻大師一一親手教授。這還不算,他還要時不時地到學生宿舍指導寫生。二年級則由吳作人等名家任課。三年級,待學生的基礎打好、好習慣養成,才交給青年老師帶班。可能有人會說:國畫大師教一年級新生,豈不是大材小用了?可徐悲鴻的想法卻恰恰相反。他認為:教育是天底下最難的事,而繪畫教育更有其特殊的規律性,要遵循它的規律才行。新生學畫的初始階段,如果由名師執教,把基礎打正打牢,那么新生的起點一定會更高更穩,而且會影響學生的一生。大師的用心良苦可見一斑。
反觀今日之學校教育,“升學率”簡直成為了教學考評的唯一標準,開蒙啟智呢?則只能排在后頭了。在這種思路之下,名師帶高年級、畢業班,向高升學率發起沖擊,才是正經,才算是“用其所當”“好鋼用在刀刃上”,至于一年級的新生嘛,忙什么,他們離著畢業還早著那,讓剛畢業的大學生帶著慢慢地糊弄著再說吧!待到了三年級,才由名教師上馬帶班。當然了,此時名師走馬上任,已不再是傳技藝、打基礎,而只能是臨陣磨槍——練練往屆的試題,再教教學生猜題、賭題、押題的技巧,也就快到“大考”了。也是,一年不到的時間,還能教些什么呢?!臨陣磨槍,不快也光。
想當年,那些新生得由徐悲鴻大師親自啟智授業,該是多大的福分啊!而今日之學子,也就只有羨慕、感嘆的份兒了。
羨慕、感嘆之余,更多的應該是反思:與其讓我們的名師掛名任教畢業班去做應試教育“臨陣磨槍”的無用功,還真不如像昔日徐悲鴻大師那樣,讓名師多做做給學生打基礎、練基本功的術業專攻,把學生培養成富學、實用的人才,以不枉名師的名頭,也不至于名師的名下反釀出誤人子弟的苦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