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永鵬
最近,我閱讀了由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出版的5卷本《蕭紅全集》,不由得感慨萬端。
蕭紅,是我國現代文學史上著名的女作家。本名張乃瑩,1911年,出生在東北黑龍江省的呼蘭河畔。由于生活的不幸,1942年,年僅31歲就英年早逝,長眠于香港的淺水灣公墓,與藍天碧水寂寞相伴。臨別時,她手書:“我與藍天碧水永處,留得半部‘紅樓’給別人寫了?!薄鞍肷M受冷遇白眼———身先死,不甘
不甘?!边@位英年早逝的民國女作家,文學天賦極高,她的作品盡管沒有像張愛玲一樣大紅大紫,但獲得了眾多中外文藝評論家和讀者的一致好評。
《蕭紅全集》收錄了她留在世界上的100多萬字的作品,包括長篇小說,中篇小說,短篇小說,散文,詩歌,劇本等。她那清新明麗的風格,越軌的筆致,濃郁的生活氣息,牧歌式的情趣,使得她的作品富有較高的藝術性。
《生死場》是蕭紅一舉成名的第一部中篇小說,在這部中篇小說里,她樸實的文字,生動的描寫,表現了東北淪陷區人民的苦難與覺醒。魯迅先生在這部小說的序言中寫道:“這自然不過是略圖,敘事和寫景,勝于人物的描寫,然而北方人民的對于生的堅強,對于死的掙扎,卻往往己經力透紙背;女性作者的細致的觀察和越軌的筆致,又增加了不少明麗和新鮮。”著名文藝評論家胡風,在其《讀后記》中這樣寫道:“《生死場》所寫的農民對于家畜(羊,馬,牛)的愛,真實而又質樸,在我們已有的農民文學里面似乎還沒有見到過這樣動人的詩篇。”
《生死場》的出版,在中國現代文壇里增加了一個蕭紅的名字。從這之后,蕭紅在魯迅先生的關心下,短短一年內,就寫出了著名的短篇小說《手》《橋》《牛車上》,散文集《商市街》等許多作品,使“橫空出世”的蕭紅立即成為人們矚目的焦點。

抗日戰爭爆發后,蕭紅奔波于武漢、山西、重慶、香港等地,她寫出了著名的長篇小說《馬伯樂》、短篇小說《小城三月》,以及生命的最后絕唱《呼蘭河傳》。《呼蘭河傳》這部長篇小說通過兒時的回憶,描寫了北中國呼蘭河畔一座小城單調刻板的生活。那里的人,按照“幾千年傳下來的習慣而思索,而生活”。他們愚昧、落后、精神麻木,自已創造著一幕幕的悲劇與鬧劇。蕭紅懷著深沉的感情,揭示了舊的傳統意識對善良人們的束縛與戧害。作品籠罩著抑郁低沉的情調。它感情醇厚,自然瀟灑,文筆清麗,色彩豐富,富有濃郁的生活氣息與地方色彩。著名作家茅盾在為其書作序時,稱它是“一篇敘事詩,一幅多彩的風土畫,一串凄婉的歌謠”。盡管有茅盾等人的高度評價,但蕭紅的這部杰作卻“生不逢時”,由于當時正處在全面抗戰時期,抗戰文學壓倒一切,蕭紅這部沒有反映抗戰的小說,自然不能引起人們的關注。再加上交通不便,大后方的人能讀到這部作品的機會并不多,蕭紅的這部杰作就這樣沉寂了。以至蕭紅在臨死前仍要說出:“留得半部‘紅樓’給別人寫了———身先死,不甘不甘?!?/p>
時光過去了半個世紀,人們不由又重新打量起這位早逝的著名女作家。歷史是位公正的老人,被人們一度淡忘的蕭紅,再次引起人們的關注。2000年,由內地、香港的十多位專家學者,評選了20世紀一百部優秀小說,蕭紅的長篇小說《呼蘭河傳》名列前十名;接著,由國內有關部門與讀者投票評選的“一百年一百部優秀作品”,《呼蘭河傳》也名列其中。另外,反映蕭紅生平事跡的傳記出版多達幾十部。蕭紅,這位郁郁早逝的女作家,生前未受到的殊榮,在幾十年后人們依然還給了她。她的長篇小說《呼蘭河傳》,被認為是“最具藝術品味的作品之一”,她的散文《回憶魯迅先生》,被公認為在所有回憶魯迅先生的文章中寫得最好。她的作品中散發出的濃郁的生活氣息和淡淡的哀愁,感染了每個閱讀者。人們感受到,蕭紅是不死的,她的作品是不朽的,永遠有生命力的,是永遠閃爍光輝的燦爛明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