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俊良
素常以為,人到了一定歲數,會淡看“名利”與“地位”,進入“知止而后有定”之境。然而,從名將廉頗、李廣貪戀“棧豆”,最終敗亡來看,他們“雖古為賢卿大夫,未有能知止自斂者也”。

“知止自斂”,按字面的理解,應該是“知道邊界,懂得收放”。“知止”是因,“自斂”是果。有“將帥習氣”的廉頗,是趙國的常勝將軍。他一向能耐大,脾氣火爆,連“才高八斗”的藺相如,也只能敬而遠之。廉頗退下來,依然心系朝廷,甚至為重返疆場,還表演了“吃飯秀”。然而,從楚國聘請廉頗,最終打了敗仗看,趙王不用年邁廉頗作戰,具有一個君王應有的政治定力。
西漢時期的李廣,征戰四十多年,“匈奴”聞之喪膽。武帝時,衛青、霍去病年輕將領開始扛大梁。到退休年齡的李廣將軍,被調到“中央警衛部隊工作”。李廣找到漢武帝,要求到前線領兵打戰。論軍功,李廣戰功累累;論英名,李廣威名遠揚。拒絕李廣,等于打擊了老將軍愛國熱情,同意李廣請求,等于給現任將軍設置障礙。果然,在漠北戰場上,李廣公然不執行衛青命令,擅自行動,給戰事造成重大損失。最后,李廣羞愧自殺。
廉頗、李廣的做法,在不知規則“邊界”,不明白何時該收,何時該放。實際上,大到國家,小到家庭,“知止自斂”都很重要。《紅樓夢》中賈母,清楚家庭規則“邊界”,不插手家務管理,贏得邢王二夫人、王熙鳳等晚輩尊重。關鍵是,屬于自己當主角的那一幕戲,已經落幕。盡管舞臺還在,但故事和人物已經屬于別人。可笑的是,廉頗不懂,懷著一肚子不滿抑郁而終;李廣更絕,拿軍令當兒戲,到死也沒弄清楚“知止才可能自斂”的道理。
這就需要營造一個讓廉頗、李廣們能夠把“心”靜下來的環境。要讓他們明白,英雄也要尊重科學。人到了歲數,“老驥伏櫪,志在千里”,“馬革裹尸還”,都是虛妄。讓年輕人當主角,自己安享晚年。“最是人間留不住,朱顏辭鏡花辭樹”,享受“美人遲暮,英雄末路”的美妙過程。否則,重蹈廉頗、李廣覆轍,才明白“知止”方可“自斂”的道理,豈不悲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