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興旺
故鄉為江南一古村落,背靠崔嵬的群山,面迎清澈的小河。村前,有一片開闊空地,那是村子的曬谷場。因歲月剝蝕,場地已龜裂。在其一角,蹲踞著一對石臼,似兩位負暄老人,靜靜地鎮守著這一村古樸。

石臼是農耕時代村民搗碎谷物必需的生活用具,由麻石鑿成,內圓外方,配以木杵。許是多年未用的緣故,石臼光滑的內壁已長滿青苔,原本粗糙的外壁因歲月流逝而變得更加滄桑。
石臼是全村的公共用品,其工作強度與農活忙閑相對應,具有明顯的季節性。除谷物搗碎功能外,它還是全村最重要的活動場所。
春日播種,石臼閑暇,默默地守候著夏收的來臨。如天氣晴好,上午十點來鐘,總能看見幾位古稀老人,坐在溫暖的石臼上,一邊享受著和煦的陽光,一邊絮叨著斑駁的往事。說著說著,他們便在陽光的摩挲下打著瞌睡。幾只小狗也收斂起平時的頑皮和打鬧,溫順地卷伏在他們的腳邊,虔誠地守護者這一片溫馨。
夏秋收獲,石臼忙碌。為此,村里特意在石臼旁安裝了一個大功率電燈。白天,村民忙于插收,石臼負暄打盹。夜晚,石臼處便喧騰起來了。往往,這樣的喧騰往往以搗米為序曲。只要有一家搗米,不到十分鐘,石臼旁就會聚攏一撥婦女,有拎著布袋的,有扛著米籮的,井然有序地排成一行。他們一邊等待,一邊傳播著小道消息。在這里,所有的聽聞在此都是新聞,所有的秘密都被解密。
大人們捶糧搗谷,我喜歡站在一旁觀看,有時實在無法抵抗誘惑,便再三央求長者,模仿大人上下搗捶。因不得法,免不了將谷物濺出臼外,往往會討來大人們一頓訓斥,悻悻而去。說是離去,其實也就是在外圍轉一圈,因覺他處無趣,終不免折返回來,繼續加入這喧鬧的群體。
兒時的我最盼逢年過節或婚慶嫁娶。每逢這樣的日子,村民們總要做粑粑、蒸團子、炸糍糕等,幾乎所有的美味都必須在此先杵成粉。最無法抗拒的是芝麻粉的誘惑。那香味濃郁撲鼻,經久彌遠,惹得我垂涎三尺,流連忘返。
時光流逝,滄海桑田。隨著機械化的普及,石臼終于完成了自己的使命,戀戀不舍地退出了農村生活的舞臺。因農田流轉,村里的青壯年大都出去打工了,往日石臼前的喧囂漸漸冷清下來。麗日下,偶爾還能看見幾位古稀老人坐在石臼上,默默地承受著這滄海桑田般的變遷,默默地守望這一片溫馨的故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