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調查類課程,傳統課堂仍是教學與實訓分離,無法滿足培養學生實際操作能力的要求。慕課作為教育領域的新事物,雖然存在不足,但也有其獨特的優勢,可以實現對傳統課堂教學的補充。目前,“翻轉課堂”被認為是慕課資源與傳統課堂教學整合運用最理想方式[1]。隨著移動技術的發展和智能手機的普及,移動學習開始流行于全球并成為教育教學研究的熱點。然而學術界對利用移動學習工具開展翻轉課堂的研究較少,因此,研究者嘗試在《市場調查與預測》課程中利用移動App開展翻轉課堂教學實踐,以期探討移動App支持的翻轉課堂的成效,為開展此類教學提供參考和借鑒。
(一)慕課教學的弊端。“慕課”是指大規模在線開放課程(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MOOCs),其優質的課程內容和大規模的學習群體,被稱為教育史上的“一場數字海嘯”。但是目前福建師范大學(以下簡稱“師大”)學生慕課課程的參與率較低。因此,研究者以慕課參與情況、存在問題和課程改革為主題在師大組織開展了多次面向學生的深度訪談和焦點小組訪談。
調查發現,學生所反饋的慕課學習的問題主要有以下幾點:首先是技術障礙,由于缺乏足夠的技術支持,現有慕課資源無法體現多媒體教學的引發學習興趣的優勢。其次,慕課教學的過程仍然是填鴨式教育,互動性難以體現。再次,慕課平臺管理困難,教學者與管理者分離導致互動及教學資源管理不善。最后,沒有有效的監督機制,難以實現有效考核,這是慕課課程的痛點。
(二)傳統課堂教學的弊端。傳統課堂教學以知識、教師、教材為中心,這種教學的不足主要表現在:過分強調學科的系統性和完整性,偏重知識內在的邏輯系統,容易出現重理論輕實踐、重記憶輕理解的傾向;學生基本上是被灌輸知識,學習主動性不強;學生人數多,教師無法對每個學生進行有針對性地指導和及時的評價。
綜上所述,現階段慕課只能作為教師指導學生學習以及學生進行自主學習的“學習資源”,我國教育教學改革不能僅寄希望于慕課[2]。傳統的課堂教學一方面要堅持轉變教學方式,從以知識為導向轉變為以問題為導向的教學,突出課堂教學的優勢和作用;另一方面又要利用慕課豐富的資源、數據分析等手段,來提高知識傳遞的效率、加強師生之間的聯系和教學管理的科學性。只有如此,才既能避免教學本質迷失在日益更新的技術中,又能夠利用這些技術提升教學的效果。
(一)翻轉課堂。所謂翻轉課堂(the Flipped Classroom),就是課前教師制作教學資源,幫助學生達到知識的記憶與理解層面;課上師生面對面交流,教師引導學生最大程度實現知識的內化;課后提供學習遷移的機會,使學生有機會達到創新層面的一種“以學習者為中心”的新型教學模式[3]。翻轉課堂顛倒了傳統的教學順序和師生角色,學生成為學習的“主動研究者”,而教師則是“合作伙伴”和“指導者”[4]。翻轉課堂的微視頻有較強的針對性,且具有暫停、回放等多種功能,可以自我控制,有利于學生的自主學習。翻轉課堂的測評系統能合理解決傳統教學“評價不及時”和慕課教學“評價不真實”的問題。
(二)問題導向式教學。問題導向式教學(Problem-based learning,PBL),是一種以問題為基礎、以學生為主體的教與學的方式。這種教學方式把問題作為學習的中心和激勵因素,教師與學生角色互換,學生是學習的主體,采用小組學習的方式合作尋求問題答案,教師則扮演者指導者和問題組織者的角色,旨在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思維與能力。PBL為學生營造了一個輕松、主動的學習氛圍,使其能夠自主、積極地建構知識,并在小組合作學習中從同伴和教師那里獲得更廣泛的信息[5]。PBL使課程中出現的問題盡可能多的當場暴露,最大程度地激發學生的思維活動,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并促進知識的轉化。此外,PBL還可以鍛煉學生多方面的能力,如文獻檢索、語言應用、邏輯推理、歸納總結、自主學習和終身學習等能力。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提出:教育要堅持以能力為重的戰略主體,要求教育改革強化實踐能力培養,促進學生主動適應社會。師大開設的《市場調查與預測》是市場營銷專業的重要基礎課程。該課程具有很強的專業性、綜合性和實踐性等特點,十分強調對學生的調研意識的塑造和調查能力的培養[6]。然而,在訪談中發現,目前該課程仍存在教學與實訓分離、學生市場調查與操作能力得不到實際提搞等痼疾。因此研究者設計和開發了基于翻轉課堂的移動App慕課平臺,提出了針對調查類課程改革的試驗性方案,并以《市場調查與預測》為例進行教學改革實踐,將傳統課堂教學與慕課教學整合運用,將教學與實訓結合,讓學生在實訓中完善知識體系。
(一)移動App的建設。移動學習具有便攜性、無線性、移動性等優勢,極大地滿足了學習者在課堂外利用零碎時間進行學習的需求,很好地填補課堂教學的空白[7]。目前,研究者已聘請技術人員開發了基于翻轉課堂和PBL的移動教學系統及智能手機App(軟件版本1.04),包括四大功能模塊(見圖1):(1)課程,由教師上傳相關理論和案例的視頻資源;(2)討論,供學生與教師互動交流的版塊;(3)簽到,為實訓調研活動提供考核依據;(4)公告,由教師或技術人員發布課程和軟件相關信息。

圖1:移動App慕課平臺截圖
(二)教學實踐過程
移動App支持的《市場調查與預測》課程的翻轉課堂教學實踐過程(見圖2)如下:
1.課前:教師將教學微視頻上傳,學生在移動App上觀看視頻、即興討論、即時解決,完成對基礎理論知識的記憶與理解。此過程為自主、靈活和高效學習創造條件,為教師有針對性地進行課堂教學和及時評價提供依據,改善了傳統課堂中“評價不及時”的問題。
2.課堂:由于涉及到重難點知識的理解和技能的應用仍然需要教師的講解和指導,因此需要師生反復互動、同學交流的調查方案設計環節和需要運用計算機教學的數據分析環節在課堂進行。但不同于傳統課堂的“滿堂灌”,翻轉課堂更多關注學生如何在教師的指導下,通過自主探究與小組協作交流來促進認知與情感的內化。
3.課后:教師根據實訓主題,安排學生進行市場調查實踐,通過移動App實現調研現場的簽到考核以及調研出現問題的及時溝通,既彌補了傳統課堂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又發揮了傳統課堂在難點教學(方案設計)和成績考核(數據分析和報告)方面的作用。

圖2:《市場調查與預測》課程的翻轉課堂教學實踐過程
(三)調查反饋
由于完整的移動App慕課平臺和后方數據庫的開發需要較長時間和投入較多資源,課題組在開發出初步可使用的版本后,上傳部分教學資源與學生進行了互動,并再次組織焦點小組訪談,調查學生的使用反饋及改進建議。
學生對移動App慕課平臺普遍表現出很高的興趣,也同樣反饋了預期的效果:基礎知識先學習,能夠激發學習和討論的興趣;便于復習和再學習;實訓環節能夠很方便地隨時隨地查詢理論知識并進行討論和互動,這是以往實訓中不可能獲得但卻十分需要的。
更重要的是學生對初步設計的平臺軟件和學習方式提出了一些有價值的反饋建議:第一,學習資源不但要有基礎理論也還要有一些操作案例;第二,手機端平臺雖然更為方便,但隨時查看導致網絡流量較大,應在平臺中提供教學資源的離線觀看方案;第三,額外設計一些激勵方案,比如互動獲得積分、作業完成排名等,將這些激勵方案與成績考核相結合;第四,不同類型的課程應該有不同的移動慕課平臺。
本課題的研究為移動慕課與傳統課堂整合提供了一個可供實踐的模板。雖然試驗方案具有非常吸引人的效果和理想的學生反饋,但距離實際教學使用仍有一些距離,主要的操作困難和可能的解決方案如下:
首先是移動App慕課平臺的開發需要較大的人力物力。正式投入使用、維護和升級等費用較大。可能的解決方案是由學校或教育管理部門對相似課程分類后,統一開發幾種不同功能模塊的移動App,并提供相應的技術和數據庫支持,由專業教師負責內容管理。
其次是平臺課程的多媒體資源匱乏。任課教師個人的教學資源有限,互聯網上一些教學資源涉及版權問題或者粗制濫造,會對正常的教學產生不利影響。可通過各個學院或者類似課程的教師聯合進行課程資源的開發。
最后是慕課平臺互動效果的提升難題。雖然學生的訪談調查表明學生們具有參與慕課討論的積極性,但一旦問題和討論得不到有效回應,這種積極性很容易消失。但教師由于參與互動的動力不足或者實際上的精力限制,很難即時對慕課平臺上的問題進行反饋。可以針對慕課課程配備研究生教學助理,緩解教師負擔的同時提升教與學的互動數量與質量。
[1]蔡寶來, 張詩雅, 楊伊. 慕課與翻轉課堂:概念、基本特征及設計策略[J]. 教育研究. 2015(11).
[2]尹達. “慕課現象”的本質闡釋、現實反思與未來展望[J]. 電化教育研究,2015,(05):59-63.
[3]林慧文. “翻轉課堂”教學模式在《現代教育技術》公共課的應用研究[D]. 福州:福建師范大學, 2015: 24-25。
[4]何克抗. 從“翻轉課堂”的本質,看“翻轉課堂”在我國的未來發展[J]. 電化教育研究. 2014(07).
[5]喬玉玲,郭莉萍. PBL教學法在大學英語閱讀教學中的應用[J].教育理論與實踐. 2011(10).
[6]王陶靖. 應用型本科院校市場調查課程實訓教學模式探討[J].教育現代化, 2016(24).
[7]劉愛軍,劉竹清,褚昭昂. 移動學習的接受度與影響因素研究——基于南京的調查[J].開放教育研究. 201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