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智++湯進++張洛維
摘 要:在全球化經濟條件的發展下,人才的競爭是核心,為此,培養人才、重視人才成為各個高校發展的目標。當前,在日漸激烈的競爭環境中,對人才的要求提出了更高的標準,所以說,大學教育改革勢在必行。本文就我國大學教育改革的幾點思考進行分析,以求通過教育改革實現大學教育教學水平的提高。
關鍵詞:大學教育;改革思考;措施
中圖分類號:G649.21 文獻標識碼:A
1.摒棄陳舊的教育理念,積極引進新的教育理念
當前的教育改革理念是大學教育質量及效果之間的問題和關系,大學教學中質量與效果應當成正比,只有好的教學質量才能夠提高教學效果。但實際情況是在競爭激烈的就業環境的影響下,大學為提高短期的就業率,不切實際地開展專業技能的培訓,技能培訓雖然能幫助學生畢業后更好地融入工作,但之后因專業知識的欠缺,發展受到限制。
鑒于此,大學應當積極引進新的教育理念,近年來,我國高校經過改革取得了長足的進步。但是在社會環境發展變化下,大學改革因社會發展帶來規模和質量、投入、結構及就業之間出現矛盾。為此,在不斷深化改革中,應當引進先進的教學理念,在量化指標的增長上有質的飛躍。在現代化社會背景下,傳統的教學理念和教學體制已經不適應,為此,改革中應當做到與時俱進,重視對大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關注學生多元化的發展,挖掘學生的自身創造力。
2.在“學會選擇”的引導下,構建科學系統的課程體系
我國高校教育中通常重視課程設置及專業知識傳授,很少重視人文教育,難以培養人才的多樣化。在素質教育的開展下,大學開始紛紛重視素質培養,教育專家設置了不同的課程,旨在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這類課程通常作為選修課供學生選擇,沒有嚴格的訓練及教學研究,由于是選修課,經常不被重視,通常被學生看做“副業”。學生僅是為了獲得學分才選擇這類課程,難以起到提高學生能力的作用。
當今,是一個信息化的時代,學生在這個信息大爆炸的社會中應當學會選擇信息。為此,大學教育改革中,應當以“學會選擇”為導向,培養學生興趣。尊重學生愛好,積極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在教授專業技能知識的同時,重視人文、社會等課程,當然這些課程不僅僅停留在表面,而是需要深入內部, 由點到面,讓學生能科學的分析及思考,彌補應試教育下學生所缺失的人類文明教育,這對人類抉擇產生重要的發展影響。
3.加強國際化的教育,提高學生國際意識及國際競爭力
大學教育肩負著為國家培養各個方面最先進的人才,在全球化發展的今天,應當樹立學生全面的世界觀、國際化的視野及國際意識。為此,大學教育改革中,把國際化的教育列入高校教育發展目標,并且對學生進行國際視野、國際競爭力的培養及訓練。學校方面應當積極鼓勵和支持學生走向世界,加強國際之間的交流與合作。高校應當為學生營造多元化的校園環境,讓國內學生走出去的同時引進國外學生,形成一個循環開放的模式。高校應當積極與國際大學建立良好的合作關系,通過交流與合作加強高校的國際化進程。但我們要清醒地認識到大學國際化道路的實行任重而道遠,需要用國際化的建設目標及指標進行衡量,進一步調動廣大學生的積極性,增強使命感和責任感。
4.改革依托社會發展需求,培養高科技人才
大學教育同國內經濟發展聯系密切,經濟發展現狀是高等教育存在、發展的基礎,高等教育自身發展為國民經濟發展提供了服務和支持。大學教育活動為經濟發展作出的貢獻是源源不斷向社會輸送高科技的人才,提供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及與時俱進的思想。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發展突飛猛進,科技技術能力不斷提高,世界影響力逐漸加大,但是我國在高科技尖端技術發展中還比較落后。基于此,社會經濟發展的需求是高科技、高尖端技術性人才,為此,大學教育改革中因根據社會發展需求,注重高科技人才的培養,以求為社會輸送更多的人才。
參考文獻:
[1]張文磊.我國高校教育改革所面臨的問題及對策分析[J].教育教學論壇,2013(37):157-158.
[2]龐海芍,郇秀紅.素質教育與大學教育改革[J].中國高教研究,2015(9):7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