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敏
摘 要:本文針對“大一下”現象呈現出種種消極表現這一問題,分析了其中的原因并提出三個建議:第一,引導學生樹立生涯規劃意識;第二,在大學社團中為學生搭建展示自我的舞臺;第三,培養學生的可持續學習能力,以期從源頭上遏制“大一下”現象在大學校園中的蔓延。
關鍵詞:“大一下”現象;生涯規劃;實踐活動;可持續學習能力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在歷經12年的寒窗苦讀之后,很多學生帶著考上大學的激動之情,懷揣著對大學的美好憧憬和向往,開始了大一新生的校園生活。在進入大學的第一個學期,許多學生仍然保持著中學時代的習慣,記筆記、寫作業、參加早晚自習等,“勤奮好學”“積極進取”“意氣風發”“活力四射”是許多老師對大一新生的評價。隨著時間的推移,大一的學生受到大學自由靈活的時間安排、專業課程的難度、人際關系的處理、宿舍的學習氛圍等諸多因素的影響,在大學的第二學期許多學生開始出現兩極分化的趨勢,有的學生還是保持大學第一學期的本色,勤奮刻苦、探索創新,而有的學生則開始厭倦大學生活,出現逃課、頻繁打工等現象,與大一上學期判若兩人。因為這種現象普遍發生在大一下學期,故稱為“大一下”現象。
一、“大一下”現象的表現及危害
1. “大一下”現象的種種表現
(1)學習上失去對學習的興趣,課堂上出現“低頭一族”,對老師的提問毫無興趣,玩手機、睡覺、空想……神游于課堂之外,導致的后果就是通過抄襲勉強完成作業,甚至有的學生無法完成相應的科目作業,考試掛科。
(2)生活上懶散拖沓,生活自理能力低下,宿舍里常常出現臟亂差的狀況。使用金錢沒有計劃性,經常就會過上“月光”甚至“半月光”的現象。業余時間幾乎全部在宿舍里度過,過著“學校—宿舍—食堂”這種與中學無異的生活。
(3)在學習生活中,有的人沉迷于校園戀情二人世界中不顧其他,有的人沉迷于網絡虛擬世界不可自拔,有的人逃課做兼職還美其名曰到“社會大學”學習。
2.“大一下”現象的危害
(1)在學習上長期處于虛空狀態,專業課程內容生疏,不僅不能通過科目考試,掌握相應的專業知識技能,也無法勝任相應的崗位工作。特別是一些在內容上有遞進關系的專業課程,大一學的是基礎課程,基礎課程沒有學好,到了大二學習專業核心課程的時候就會更吃力。一步落后,步步落后。
(2)自我管理能力不強的人不會合理地安排時間和規劃生活,不注意培養自己的獨立生活能力,沒有良好的生活作息習慣,過著茫然無目標、無計劃的大學生活,這些人成了沒有夢想、沒有斗志、沒有活力的“啃老族”。
(3)大學生的人際交往有兩個極端問題,一是人際交往的圈子過窄,導致了部分大學生面對新環境的種種不適應,封閉自我。二是特別向往社會生活,過于看重社會兼職,忽略了專業知識的學習。
二、“大一下”現象的原因分析
1. 學習方式及內容的不適應
中小學的基礎教育模式一般為“課堂筆記—習題鞏固—錯題分析—提優測試”循環進行。而大學的教育按照專業系部教學內容的不同,會進行有針對性的、有特色的學習方式。比如藝術專業理論的掌握要配合大量的臨摹寫生,工科專業的知識要通過實踐實驗、數據分析、動手操作而習得,語言專業需要通過大量的聽、說、讀、寫訓練來增強語感。由于大學課程的學習內容比較深奧復雜,需要注重培養學生學習的自主性,讓學生自主查找相關資料,閱讀老師提供的書目,自覺思考問題,從而鍛煉創造性思維能力。對于沒有理解的疑難問題,需要學生主動去探索、請教、研討來尋找答案,一味地被動坐等的解決方案是行不通的。
2. 生活方式及環境的不適應
許多學生在異地讀大學,孤身一人來到一座陌生的城市,同在一個宿舍,有的來自城市,有的來自農村;有的是獨生子女,有的有很多個兄弟姐妹;有的是漢族,有的是少數民族;有的家庭經濟富裕,有的家庭收入微薄。
有數據表明許多大一新生因家庭狀況、性別、民族的不同而導致適應環境的能力不同。在經歷了大一上學期后,大家漸漸互相了解,生活中的摩擦、不和諧因素也漸漸增多。每個人的生活習慣、思維方式、性格、為人處世方法等都各不相同。自我約束管理能力強的學生能較快地適應并融入大學生活,能有序地安排自己的學習和生活。而依賴性較強、生活自理能力較弱的學生,沒有了老師、家長及時的耳提面命,就如脫韁野馬一樣在大學的自由環境里逐漸迷失了自我。
3. 心理因素及情感的不適應
有的學生雖然考上理想大學,卻因沒有被自己心目中的專業錄取而悶悶不樂,到了大一下學期,這種負面情緒沒有緩解,還繼續累加;有的學生則為宿舍里復雜的人際關系而苦惱不已,影響學業和心情;有的學生陷入男女情感糾葛,從而無暇學習;有的學生生性內向,常常游離于集體之外,孤獨冷傲;有的學生因忙于社團工作或兼職,而耽誤了學業。以上種種狀態,都體現出心理上的不適應,而心理的失衡則是導致各種不穩定因素的誘因。
三、“大一下”現象的對策分析
1.引導學生樹立生涯規劃意識
許多學生在長期的應試教育中習慣于被安排、被接受,缺乏自主性和獨立完成學習目標的意識,而這些表現的根源在于對自己的了解不夠深入,沒有對自己進行準確定位。通過生涯規劃教育,可以引導學生重新對自己進行審視,發現自己的優勢和興趣特長,選擇并確立自己的目標。
(1)從學校的角度來說。第一,可以從第一課堂入手,深化生涯規劃課程教學改革。重在引導學生完成自我探索,了解自己在興趣、性格、能力等方面的優勢,并有意識地關注所學專業在職業中有哪些具體的崗位,進一步思考、探索,形成初步的職業生涯規劃。大學課堂是最直接、最正面的思想教育陣地,經驗豐富的老師可以以學長、學姐們為案例剖析生涯規劃對大學生個人成長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引發學生對自己未來人生目標的思考。
第二,成立關注、研究學生生涯發展的專門機構,指導和協調各系(部)做好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和發展工作,面向全院學生提供專業的職業生涯輔導和就業指導,包括心理輔導、生涯團體輔導與個體咨詢、生涯發展、各類工作坊、就業指導等,幫助學生完成自我探索和工作剖析,做好職業生涯規劃,提高學生的就業能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關注學生的終身發展。
(2)從學工、輔導員的角度來講。第一,學工輔導員老師在關心學生學習、生活的同時,需要對學生的思想動態予以特別重視。重點關注目標不是特別明晰、有盲從心態、生活上比較自由散漫、自控能力相對來說比較弱的學生。學工輔導員老師要用自己的熱情,通過談心、聊天的方式將典型的成功案例及無目標盲目度過大學生活的危害去引導大學生正視自己存在的問題,以期把“大一下”現象在萌芽狀態遏制住。這些細心的關注,不僅會讓學生感覺自己被重視,也會在日常學習和生活中起到潛移默化的效果。
第二,學工輔導員老師可以利用本職工作的便利,搜集每一屆學生優秀個體的案例,保持與他們的聯系,邀請事業有成的校友給在校大學生開設講座,發揮先進典型的示范引領作用,激勵學生以他們為榜樣,奮發圖強。給學生介紹與自己條件相當但水平較高的學長、學姐的優秀事跡,相對于電視媒體上的佼佼者們,這更容易讓在校大學生產生親切感,也更能增強他們對未來的信心。
(3)從大學生自身的角度來看。第一,通過生涯規劃發現自己的優點、肯定自己,這是一個人產生信心的必備條件。一個充滿信心的人需要用成功來證明自己,這種需要是自發的、迫切的。有了正能量的需求,尋找、確立自己的目標,就是一件水到渠成的事情。有了目標之后,為之奮斗的過程將不再是被動的、不情愿的,而完全轉變為主動的、積極的。這些將會產生巨大的推動作用,促使大學生學會在遇到困難時主動思考,為了解決問題不斷探索方法,不斷嘗試。動手能力、學習能力、合作能力、分析解決問題等綜合能力在這一過程中得到了長足的發展和提升。
第二,人總是更容易發現別人的缺點,卻難以發現自己的缺點。人最大的敵人就是自己,因此,在肯定自己、樹立信心的同時,大學生也要學會正視自己,發現自己的不足,認識到這些不足將給自己造成負面影響,并能從中吸取教訓。要學會在困難面前昂首向前,在挫折中越戰越勇。
2.在大學社團中為學生搭建展示自我的舞臺
當前,各所大學的大學生社團種類繁多,大部分社團的創建多以學生自己為主體,也有部分社團出現過“虎頭蛇尾”的情況。有些社團成立以后并沒有組織策劃過相應的主題活動,而導致社團漸漸形同虛設,走向解體的邊緣。據有關資料顯示,有些大學的部分社團已經出現大部分社團成員“大一上”現象,也就是說成員中的絕大部分都來自大一新生,大二愿意參加社團的人在逐年減少。
(1)大學社團是學生除了第一課堂之外的一個特別重要的參加實踐活動的窗口。針對以上種種現象,建議高校的學工部門應重視對大學生社團的引導和扶持。
各系部可根據專業特色成立與專業技術相關的社團組織,引導學生在課外進行相關專業內容的深入探索,配備相應的專業指導老師,以社團活動的實用性、功能性來幫助學生深化對所學專業的理解,增強自己對所學專業的興趣和信心,達到科學的有效配合。
鼓勵各社團設計創意獨特、樣式新穎、內容豐富的主題活動來吸引同學積極參加,同時校方也要撥出專項經費扶持各社團,讓社團可以有條件在學校內外開展內容豐富的主題活動,這樣不僅豐富了學校的社團活動,也給有相關興趣和特長的同學提供發揮才華的舞臺。另外,學校可以從政策上制訂相關學分制度來完善對社團的管理,以增加學分的形式鼓勵學生多組織、參加活動來增強自己的社會實踐活動能力。
(2)大學生應該意識到參加社團活動不單單只是為了興趣,為了好玩,應認識到積累社會實踐經驗,正是為了將來順利走向職場做好各項能力的訓練準備。在每一次活動中,大膽嘗試自己未曾經歷過的一些項目,設定相關的能力訓練目標并為之努力。活動圓滿完成后的成就感是提升個人信心、提高能力的不二法寶,這樣才能實現以積極的心態融入大學生活。
3.培養學生的可持續學習能力
大學是系統學習專業知識的重要陣地,“大一下”現象中學生厭學情緒產生的重要原因是對所學專業知識缺乏興趣,內在動力的缺失導致學生在課堂上的諸多消極表現。根據內外因的辯證關系,我們一方面要從內因上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另一方面也要從外因上創造、提供一定的學習平臺來吸引學生主動參與到學習中來。
有位中國特級教師帶著挑剔的眼光去看美國教育,在對比之下卻意外發現我國在教育方面相當強調落實,尤其強調基礎扎實,這既是中國教育的一大特點,也是中國教育的一大弊端。而之所以得出這樣一個結論的根據就是我們在重視打牢學生知識基礎的同時,卻忽視了對學生學習興趣的呵護。以降低學習難度及學習落實程度為代價,這位中國特級教師在美國的學校中看到的是“教室成為學生愿意待的地方,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很高”。
在當下科技迅猛發展的“大數據”時代,我們都在強調“終身學習”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可是我們也發現很多學生在大學畢業、走出校園之后,就停下了學習的腳步,甚至很多人都認為“學習是學生階段該做的事情”。帶著這樣一種對學習有偏見的人很難具備終身學習的愿望和興趣,也就很難成為一個“終身學習者”。因此,大學教育中除了傳授學生相應的專業知識外,也應當注意培養學生的可持續學習能力。
我們常常聽到“把課堂還給學生”這樣的話,筆者對于這句話的理解是在課堂中教師應想方設法呵護學生的學習興趣,精心構思與專業課程內容相關的主題活動,以此來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吸引學生主動參與到課堂的學習中來。這樣的課堂怎會死氣沉沉,怎能不生動、不精彩,哪里需要擔心學生不積極、不聽講?
四、結語
“大一下”現象帶來的各種消極影響如果不能得到及時遏制,將會給學生的大學生活帶來非常惡劣的影響。大學學習中的適應教育應當受到各方足夠的認識,引導學生盡早樹立生涯規劃的意識、開展豐富多彩的校園活動,努力為學生搭建自我展示的平臺、重視培養學生的可持續學習能力等都應成為大學適應教育的重要課題,這樣才是實現培養學生軟硬綜合能力的初衷,才能真正實現未來職業人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黃希庭,鄭 涌.當代中國大學生心理特點與教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
[2]北 河.美國基礎教育見聞[J].教師博覽(原創版),2009(4).
[3]余瑞玲.南陽理工學院大一新生心理適應問題研究[J].南陽理工學院學報,2010,2(1):74-77.
[4]趙金梅,賴宏志,王洪斌.大一新生環境適應問題及對策研究[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4(3):106-108.
[5]周 莉,于生凱.大學新生適應情況的研究[J].中國特殊教育,2006(7):89-91.
[6]盧 毅.新時期大一新生適應性問題及對策分析[J].價值工程,2011(14).
[7]唐星星.論大一新生適應不良現象及對策研究[J].中外企業家,200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