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林華
【摘要】“古詩詞主題閱讀”:即按照“主題閱讀”的單元模式,一節課完成一個單元5-6首詩詞的閱讀任務。校本課程的教學實踐中,我們通過“單元導讀”引領學生走近古詩,激起學生閱讀期待;然后自讀感悟批注,給學生自主學習的空間;之后在班上分享閱讀感悟,體驗閱讀成功的快樂;再通過多形式的讀,吟誦吟唱等,感悟古詩魅力;為詩配畫,放飛學生想象的翅膀;最后老師為孩子打開“門扉”,引領孩子延伸到課外的大群文閱讀。真正讓學生愛上閱讀,愛上經典。
【關鍵詞】閱讀導讀自讀感悟分享吟誦吟唱拓展延伸
在學校老師的共同努力下,我校開發編寫了《古詩詞群文閱讀》校本課程(按照“主題閱讀”整合單元,每個單元精選5-6首具有代表性的詩詞。)教學實踐的過程中,我們總結了“古詩詞主題閱讀”之六步教學策略。
1、單元導讀----在概括與引領中走近
在每個單元的前面,根據本單元閱讀內容,教材設置了精短的單元導讀,課始讓學生進行默讀,了解本單元閱讀主題、幫助學生理解詩詞內容,了解本單元詩詞人、寫作背景,明白誦讀的目的、意義等,如五年級下卷第一單元的《愛國詩詞》單元導讀:“愛國是炎黃子孫的不解情結,也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自古以來,孟子‘達則兼濟天下的教誨不知影響了多少文人墨客,中國是詩的大國,無數詩人慷慨激昂,感詠悲歌,或表現愛國情操和民族氣節等。這些詩思想高尚,情感純真,藝術性強,文質兼美,成為古代文學一道亮麗的風景。讓我們一起走進“愛國”詩詞名篇,領略詩人的愛國情懷!”
古詩詞主題閱讀中的“單元導讀”,在概括與引領中,讓學生快速走近古詩詞,激起學生閱讀期待,便于學生很快進入閱讀狀態。
2、自讀感悟----在品味與發現中批注
在這個環節中,老師先讓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自由地誦讀,把詩句讀通順、讀流利,閱讀概覽;接著,選擇自己最感興趣的一首或兩首古詩,結合下面的注釋或者賞析,認真品讀、領悟,想象古詩描繪的畫面,簡單批注自己的理解或感受。在此過程中,老師要“善于等待,學會偷懶”:等待學生充分自學,以充滿智慧的“懶”師培育出獨立、自信、智慧的勤學生。該說的少說,不該說的別說。讓課堂成為學生的舞臺,讓學生學會探究,讓學生找到自信,體驗探索的過程。教師“懶”了,學生勤了;教師“懶”了,課堂活了;教師“懶”了,效果好了。我們何樂而不為呢?老師所做的就是走下講臺:用“含鈣”的目光注視,用含情的笑臉鼓勵,用含愛的暖手撫摸,走進孩子,貼近孩子,關注他們發出的最有智慧火花的聲音,充分地鼓勵學生、相信學生,解放學生,利用學生,把“教室”真正變“學室”,真正成就學生。
初讀概覽,再讀細品,批注感受與發現。古詩詞主題閱讀的課堂,是自主閱讀的課堂,是品味、想象、探究的課堂。
3、精彩分享-----在聊詩與分享中走進
品讀、批注基礎上,讓孩子們一同分享自己的閱讀感悟或好詞佳句,開展民主、互動、多元的聊詩對話或者誦讀,將自己的所積、所感、所喜和他人分享。學生的感悟無論是深刻還是膚淺,教師都應充分尊重,讓他們享受到閱讀成功的喜悅。在這個步驟,教師要讓自己“學會舍棄”,遵循“不求甚解”的古訓。只對關鍵詞語和句子稍做引導、點撥,幫助學生大致理解詩意、體會作者的情感即可。因為一節課中我們面對的是5~6篇的古詩群文,不可能做到字斟句酌,不可能步步扎實。況且,經典詩詞是文化、歷史、情感的凝聚,孩子們全部理解既不可能也沒必要,隨著歲月的流逝,閱歷的增加,儲備下的文化冰山就會慢慢融化,孩子們自然就會品味出其中的滋味。現在我們需要做的就是激發他們閱讀興趣,積累積累再積累!在孩子們聊詩與分享的過程中,教師是傾聽者,是學生讀書匯報活動的穿針引線者,是學生閱讀興趣的激發者。
快樂聊詩,分享精彩,分享閱讀心得。古詩詞主題閱讀的課堂,是民主和諧的課堂,是智慧迸發的課堂,是體驗閱讀成功喜悅的課堂。
4、多形式讀----在低吟與淺唱中感悟魅力
精彩分享后,大部分時間就是放手提示學生各種形式的誦讀:點將讀、想象讀、加上動作讀、提示讀、師生共讀、學生賽讀、配樂讀等。另外,我們都知道,古詩詞是古代文化之瑰寶,它集格律美、意境美為一身,吟誦、吟唱是我國傳統的讀詩詞方法。當代著名學者、遼南吟誦傳承人張本義先生認為:“只有用吟誦的方法學習經典,才能打開中國傳統文化的大門,才能理解老祖宗寫詩作文的初衷。”我們應將古人讀書的方法繼承下來,做一個傳統文化的傳播者。于是,老師們從網上下載有關古詩詞的吟誦、吟唱,或者是請教專家,自己學會后再交給孩子們。孩子們在課堂中按照學習的“平長、仄短、韻字延”的吟誦方法,隨著節奏配以肢體語言,搖頭晃腦地吟誦、吟唱,興趣特別濃厚!
“書讀百遍,其義自現”,“書聲瑯瑯,潤物細無聲”,古詩詞主題閱讀的課堂,是書聲瑯瑯的課堂,低吟淺唱的課堂,舞之蹈之的課堂。學生在多種形式的讀中感悟到古詩詞的魅力。
5、為詩配畫--------在詩情與畫意中愛上經典
怎樣讓學生在一堂課中學習興趣不減,學習氣氛始終濃厚,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呢?我們從學生對音樂、美術課非常感興趣這一現象中得到啟發,對古詩教學作了大膽的探索——結合古詩特點,融上面的低吟淺唱、繪畫于一體,多角度激發學生的興奮點,讓學生在充滿樂趣的課堂上學習古詩詞,以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在自讀感悟、想象聯想、聊詩分享、以及教師對精彩句子點撥的基礎上,學生已經感受到了詩的意境,接著教師就要指導學生對詩的形象進行繪畫式的展現,以感受詩的形象美。一般來說,只要學生能用手中的筆,通過粗略線條簡便快捷地將詩的意象勾畫出來即可。相對讀詩而言,它是理解詩意、感受意象的另一種較為有效的方法。因為學生繪畫時,必然會進一步理解詩意,進一步想象意境,要考慮如何用線條將詩的形象表現出來。他們會積極思考,主動學習,從而使主體作用得到充分發揮。在古詩學習中注入繪畫的元素,不僅能使學生更好地提高學習興趣、掌握詩意,更能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
詩中有畫,畫中有詩。濃濃的詩情畫意把課堂襯托得古韻十足,增色不少。古詩詞主題閱讀的課堂,是詩情畫意的課堂,是培養學生創新能力、動手能力的課堂。學生的想象展翅飛翔,學習興趣盡情釋放!孩子們怎能不愛上閱讀、愛上經典?
6、打開門扉-------在拓展與延伸中走出。
教材無非是個例子、是間房子。從課本教材到主題群文教程,老師為學生多建了一間房。但更精彩的世界在門外、在課外。所以課堂的最后環節,需要老師為孩子們打開門扉,要引導學生利用已經獲得的梯子,由課內的古詩詞主題小群文閱讀,拓展延伸到課外的大群文閱讀,由房內走出去,走向更為廣闊的經典閱讀空間!學生有了課內主題閱讀所扎下的根,又有了課外主題閱讀發出的枝和葉,必將開出美麗的花朵,結出累累的碩果。